“盘活”新闻人才资源之我见

时间:2022-05-02 12:08:50

“盘活”新闻人才资源之我见

[关键词]新闻;人才;资源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新闻人才在竞争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掌握了新闻人才你就会得心应手,否则你就会一败涂地。因此,如何“盘活”新闻人才资源是各家新闻单位领导首先思索的大问题。下面就怎样“盘活”新闻人才资源,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盐碱地”无法孕育“桃李”

创新是在一个领域、一项事业中独领的创造,不创新何谈发展,不发展怎能立于不败之地呢?这就需要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因为,新闻从业人员担负着传播新闻信息的责任,自然要站在信息时代的巅峰潮头,如果知识贫瘠怎能孕育出色彩斑斓的新闻之花,怎能结下评奖创优的“蟠桃圣果”呢?眼下,电子技术的应用,政治、经济政策的推陈出新,客观上无时不在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有较强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适应时代的发展。据调查,在我国有90%以上的现职从业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占60%以上。应该说,相对于社会其他层面而言,文化背景较为理想。然而,从专业训练上看,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有社会、人文学科的背景,有本专业技术学科背景的从业人员不到百分之九。在我们的周围,许多新闻从业人员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知识水平和文化功底参差不齐,不管是新近招聘的节目主持人,还是新分配来的大专院校毕业生,文化水平和适应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需要他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在新闻岗位要有深厚的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等方面的知识,要当行家、杂家。在业务上要勤学苦练,消息、通讯、评论和报告文学等体裁要交差进行。这样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在我们新闻工作者队伍中,随着一些新的人才的不断输入,给党的新闻事业输入了新鲜血液。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新闻工作者逐渐变“老”,这些人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主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把书本学来的知识尽快变成指导实践的指南,然后,再由实践到认识,形成一种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发展之路。有的地方出台给“盐碱地”施肥,用新知识武装“老”脑筋,增加增强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要把记者“逼进”课堂

创新发展是当今重要主题,也是“盘活”新闻人才资源的有效方法。伴随社会信息多元化,社会需求多样化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以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信息对公众的影响愈来愈深刻。由于人们在地域、职业、文化、视野和情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因而,对信息的需求也随之多元化起来。这种多元化需求迫使对新闻工作者进行再教育,给记者“充电”、“补养”。只有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以“多一点”专业知识,去满足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后,受众对专业领域的信息需求。牡丹江电台建立编采学习长效机制,人人想学习,人人是老师,学习过关才能去采访,再忙也得先学习,许多编采人员不得不“开夜车”加班学习“充电”。编采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上升。象《干部走读,人心走远》等一大批全省好新闻应运而生。

形势的发展不容“等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例下,需要新闻工作者进行一次再教育。如今,电子技术进入媒体,加剧了新闻传播业的竞争,当各种传媒在新闻时效的竞争已经达到极限时,竞争的焦点发生了战略转移,即从新闻的报道时间、速度转向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质量。变新闻的“速度战”为“质量战”,这就引起新闻报道的数量、品种、结构等方面的变化。由过去反映事态为主的单层次报道结构,变为事前预测,事中反映和事后反馈的多层次报道结构;由过去单纯报道事件的模式,转向提出问题、增加解释,具有深度的模式。比如,2006年初,双鸭山矿业集团公司卸下包袱闯市场,将所属34所中小学校纳入政府管理,从而结束了50多年企业办学的历史。客观上要求新闻媒体进行多层面的报道。双鸭山市的新闻媒体对这一改革措施全都进行了报道。双鸭山电台在播发这个动态消息的同时,还抓住时机,提出了实行改革新措施后,贫困矿工子女上学问题,采写了言论《想想 “包袱”里的贫困生》,稿件播出以后,市里相关部门组织党员干部同贫困生进行了“手拉手”对接。及时舆论引导,给予多层面的报道。赢得改革中的双鸭山矿业集团公司的好评。与此同时,双鸭山电台将这篇言论报道当成学习材料,让记者谈工作体会,讲学习经验,效果很好。

尤其是近几年来,电子媒体的主力军——电视以图像取胜,将报道深度、生动画面两大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电视在竞争中的新优势,给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经得起电视的挑战?实现选择的唯一方法,就是培养人才,改善学习环境,提高节目质量,让“快”与“响”与“深”的有机结合,在更高的“水面”上,成为永不消沉的“航空母舰”。互联网的出现也给“娇子”——电视带来危机,电视应该如何面对呢?无外乎是学习和创新发展。

“盘活”人才与因“市”利导

反映时代,又为时代推动。培养人才应该因“市”利导,不拘一格。新闻事业正在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中日新月异地发展。“盘活”人才资源,首先要在不同的时期,要进行不同内容的学习,与时俱进。鼓励人才走出去深入学习与实践。比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人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还不了解,作为新闻工作者,就要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法规和一些成功做法的宣传。如果记者对此一知半解, 或者“不知情”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报道,岂不贻笑大方。

因“市”培养新闻人才,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这方面双鸭山煤炭总医院的做法值得借鉴。在培养专业技术骨干队伍上,这家医院实行人才培养的“梯形结构”计划。因为从六十年代开始从事医疗工作的老专家面临退休,新一代的医疗骨干队伍没有完全形成,个别科室出现了人才“断层”。在医疗市场激烈竞争和医疗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下,他们因“市”利导,逐年按计划选派人员到北京、上海、长春和哈尔滨等地的大医院进修学习,十年间就有五十多名外出学习人员学成归来,经过几年的刻苦实践,如今已经成为各学科医疗技术的骨干。

新闻记者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和加工活动的,为社会培养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盘活”新闻人才核心内容,也是对新闻工作者教育的神圣使命。因为新闻这个专业的本身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多,容易使人浮躁。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误解”,认为有了成绩就可以歇歇脚了,进取心逐步退化,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变成物资利益的享受者。这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要把“盘活”人才资源当成永远不倒的工作,推动新闻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浅议侵权责任中共同危险行为责任 下一篇:试论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