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港“转身”之痛

时间:2022-05-01 11:19:11

对汕头港的关注具有里程碑意义。

1860年,汕头同烟台、南京甚至内河的汉口等10个港口被迫随《天津条约》开埠;1930年左右,汕头港货物吞吐量全国第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汕头港与上海港、广州港并列全国三大港口,进港商船排至数十里之远的外海。

1980年,汕头与厦门、深圳、汕头首开全国四大经济特区。然而,特区始终没有特起来。当深圳从一个小渔村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奇迹的现代大都市时,汕头三次错失做大做强的机遇。这块走出了香港首富李嘉诚、国学大师饶宗颐的潮汕胜地,最近十多年来发展缓慢,潮汕本土的货物集散,大部分绕远路取道深圳、厦门、香港,而非本土的汕头港。恶性循环的“马太效应”总是难以破解。

坊间,对官员贪腐、政府低效已懒于深层扣问的失望情绪仍在蔓延。汕头港见证了一个城市的荣耀和沉浮。汕头港从发展之初就面临着后继乏力的短板,即使历史上的辉煌也隐藏着发展软肋。汕头港怎么了?

汕头,百载商埠,1858年被恩格斯誉为中国“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十二五”开局之年,汕头港迎来利好:其经济特区扩区已获国务院批复,特区扩展至“六区一县”,5月1日正式启动。此外,已开建或将建的公路、铁路网,将形成潮汕地区“一小时港口圈”;广澳港区将被打造成东南沿海第一个亿吨级大港,京九铁路有望借汕头港拥有新的出海口,潮汕与内陆的联动将更为密切和快捷……

以港兴市,汕头港转型。历次转型阵痛之后,这次能否发力而上?

唯一没特起来的特区

两年前,一位美籍华人在汕头大学演讲,有一段话留在汕头人或多或少失落的意识里。他说:“中国很早开了四朵花,其中一朵已经凋谢了,其它三朵还在争相吐艳留芳。”

那朵凋谢的花,指的就是汕头。

1980年,汕头作为我国首批4个经济特区,汕头被放在与厦门、深圳、珠海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国家寄予厚望,意欲探索中国的改革开放经验,开始特区试点。

汕头港,迎来了它的又一次历史机遇。此前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港吞吐量全国第三,辉煌极盛,它是粤东、闽西、赣南的货物集散地。

这一次,国家为了发展特区,规定某些商品只能从特区港口入境。受此利好,汕头港商船云集,经常是首尾相续,排队等待靠岸的商船排到离码头几十里之外的外海。

汕头人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资本聚积的标志,就是高楼大厦一夜之间拔地而起。80年代初,北京人来到汕头,总要在金砂路的这些建筑前留影。一栋栋高楼之前的马路上,驶过一辆又一辆摩托――那是30年前私人财富的象征。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全国内地的城市都在治理私家车带来的交通拥堵,而汕头满大街跑的,除了私家车,摩托车仍是一种普遍的交通工具。

4月12日晚8点,《珠江水运》记者从广州来到汕头,出了汽车站,找不到公交车,一拔又一拔三轮车、出租车司机上来拉客。的士不打表,到市区要价40元,三轮车要价20元。

第二天经过海滨路,海水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去年,这里的海水发臭,由于生活污水直排内海,本地人都不愿在海滨路散步。远望去,内海的商船寥寥,无法想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百舸争流“的场面。

那时,等汕头港清醒过来,意识到港口建设的滞后时,想要改变“压船“的被动,开始规划深水港时,一轮送上门来的机遇已然错失。

其实规划从“六五“就已开始,即1981年至1985年,汕头深水港一期工程,被列入国家279项重点工程之一。建成后,珠池港区有两个万吨级的货物泊位,万吨轮可进内海港。汕头港盼望着由此改变被动。没想到,又遇上汕头缺电的难题,几乎每周有一两天停电,工业无法有效进行,急需建电厂。深水港一期工程的另一个配套项目,就是建一个3.5万吨级的卸煤码头。

此外,就是整治航道,将“”时围海造田留下的大量泥沙疏浚。那里,内海最浅处水深只有一米,一般的航道水深4.7米,只能满足三五千吨载重的船靠港,大船只能靠到外海,再由小吨位的船去接泊。

汕头人乐观地意识到,只要港口改造好了,大船进来了,电厂建起来了,用电不愁了,汕头港会迸发出新的“海渡千帆”“楼船万国”的美好愿景。

1995年,“九五”开局,汕头似乎找回了青春。这一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来到汕头,庆贺两件事:一是广梅汕铁路(广州―梅州―汕头)建成通车,二是汕头深水港一期项目建成,万吨轮可进港。这一年,汕头历史上还有一件事值得关注,就是李嘉诚投资的海湾大桥落成,这座跨内海的大桥将汕头市区和壕江区高效地连接起来。

一切看上去很美。但是,潮汕在发展之初就面临着后继乏力的短板:没有大工业,经济总量小,看上去大进大出的港口运输,实际上只是一个中转。况且,相当一部分商品属走私货。90年代初,汕头港成了一个全国走私货集散地,已是公开的秘密。

1995年,国家重拳打击走私,汕头港的外贸货物量一落千丈。因走私起家的一部分人外逃,将资金抽离。刚刚改造之后准备迎接大船的汕头港,生意萧条,发展出现停滞。

失落情绪波及到市政府的执政官员,主要领导对花巨资改造的港口产生疑虑:政府负债搞港口,遇上抓走私,卡得严,港口经济还要不要搞?

1998年,金融危机,港口发展缓慢的汕头,再经风雨。此后,“货物少―航线少―集散乏力”的恶性循环,一直持续到现在,汕头港作为特区港口,再也没有特起来。

李嘉诚先生的失望

汕头,这块由榕江、韩江、练江冲刷形成的平原沙地,骨子里继承了水的灵韵与跃动。在这里,江河汇入海洋,让潮汕人吸染了大海的领潮、宽广与泽厚。潮汕人爱闯天下的个性使“潮人”遍及五湖四海,被形象地形容为“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潮汕人,是最早的中国犹太人,潮汕是中国最早的华侨发源地。统计显示,潮汕地区本土有人口1700多万,华侨人数超过1000万,他们背井离乡创造的业绩,成为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传奇。

潮汕地区,地少人多,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广东省的3.3倍,超过百万人口的县(区)有7个;人均耕地远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占有耕地0.8亩的警戒线。当地老百姓历来精耕细作,曾创造出同一块田地一年出产12季作物的农业奇迹。潮汕人从土地里学到了勤谨、务实、吃苦、坚毅、精进。这里,走出了香港首富李嘉诚、国学大师饶宗颐。

1995年,汕头在经历了打击走私前后,当地政府多年来没有突出的表现。尽管这个地区的“一把手”主要靠“空降”,而多从深圳外调。几届政府都想到了同一个人:李嘉诚。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这个香港首富身上,希望李嘉诚能在家乡投资,带动并改变家乡的落后与被动。

李嘉诚在汕头搞了三个项目,没有一个不让他失望。

第一个项目是建设海湾大桥,由汕头市区到壕江必须跨过内海,建成这座大桥,将对穗、深、漳、厦之间的公路交通运输起着纽带作用。李嘉诚先生表示:建桥可以,但日均车流量达不到一定的量,不得批建第二座跨海大桥。当时的政府领导答应了,但新的市领导来了以后,却出尔反尔,批建了第二条跨海大桥――汕头石大桥。至今,汕头市的车辆年检,必须先向石大桥的经营方交过桥费,一辆小车一年860元,即使车辆在市区上下班,一年不过该大桥一次,也得交足过桥费,车辆才能年检,那些一年到头没过桥的车主被迫成了“冤大头”。而海湾大桥对每车收取15元的过桥费,感觉常年“吃不饱”。

第二个项目是组建汕头国际集装箱码头。李嘉诚说建可以,但是不能再在汕头港批建第二个经营集装箱业务的码头。这个要求也被答应了。没想到,“汕头国际集装箱码头”建起来了,政府又批建了其它航运公司经营集装箱。而从汕头港务局政企分开分出来的汕头港务集团公司,也在经营集装箱业务。

第三个项目是组建电厂,李嘉诚总投资9222.18万美元兴建中型电厂,作为引资条件,政府也以合同的形式保证其在10年内每年回收10%固定资产投资、每年经营最低获益回报14%。但是事情并不像预计的那样乐观。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电厂出现亏损。

回报家乡倾力投资,心系教育捐建汕大,李嘉诚多年来对汕头的投资及善款超过27个亿。汕头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李嘉诚先生发誓,再也不回家乡投资,除了搞慈善。

有著名的经济学家分析,香港高速发展的十大要素是:自由企业精神、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与世界尤其是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各地市场的良好关系、政府的务实与高效,等等。这些因素其实也是近年来珠三角高速发展的动因。而汕头,最缺乏的正是这些东西。

在汕头采访期间,不论是政府公务员,还是普通老百姓,被问及汕头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时,总会提到前几任官员的贪腐、执政效能的低下。

2011年2月,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汕头原市委书记黄志光涉嫌严重违纪被组织调查。黄志光曾历任汕头市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调任汕头之前任深圳市宝安区委书记。

2010年,汕头市历时5年的“8・25公安局经侦支队系列窝案、串案”查处终结,涉及公安经侦、法制、预审等部门和金平、龙湖、潮南等区公安分局的18名干警,其中处级干部2人。

2010年,汕头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郑镇青、副局长郑楚强、东部城市经济带开发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魏丰严重违纪被查。

每个地方都免不了腐败,但在汕头这个经济滞后的特区,腐败问题似乎更为特别。

2010年5月,李锋履任汕头市市委书记,他是10年来第三位由深圳走出来,被“空降”到汕头担任市委书记的官员。

坊间,汕头百姓对新来的领导还是寄予厚望,但是,老百姓对前几届政府的公信力、执政能力的失望情绪带来的“后遗症”,至今仍在蔓延。

肖宗成,原汕头市船检局局长,现在的民间职位是汕头造船工程协会负责人。

据肖宗成回忆:上世纪80年代,那时汕头造船厂的基础和业绩相当好,厦门、湛江、海南需要大船都跑到汕头来造。极盛时期,汕头有60多个造船厂。但后来,很多造船技术人员被外地以高薪“挖走”。80年代末,汕头的造船业一落千丈。

致命的“马太效应”

宝盈号,多用途散货船,装货量两万吨,隶属汕头通成船务公司。本来靠它发展汕头至国外的远洋航线,但汕头港没什么合适的货源,没办法,只好跑北方的港口至东南亚的远洋货运,尽管“宝盈号”的注册地在汕头。

通成公司的另一条货船701,载重7000吨,原来准备跑汕头本地的港口货运,但本地动力低,只好被安排跑澳大利亚至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航线。船舶注册地在汕头,但跑外线,这成了汕头港口货运的一种无奈。

“货物的进出量少,港口规模就受限;汕头港口的货物被分流到厦门、深圳,甚至香港,码头发展就难上规模;船务公司就更难开辟新的航线;新的航线太少,原有的航线又吃不饱,离港的间隔就被拉长,这又影响到货运效率,就更没有人愿意把货输送到汕头港。”通成船务公司的舰长温健说,“对港口来讲,这是致命的。”

汕头港口管理局办公室邱主任讲,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即使潮汕地区要从深圳出口的散货,大多不会选择走汕头港,因为有两头港口都要装卸,更费时间。

华南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汕头分公司,主营国际集装箱业务,最大的货单是1400T标准集装箱船。公司副总郑雄珊介绍,这对总公司来讲算是小船,我们超过10000T的大船肯定不靠汕头,汕头目前最好的广澳海岸港口区,也只能停靠4000T标箱的船,大船靠不过来。十几年的发展都很被动!”郑总说。

据了解,因为汕头港的集散货物不多,一些远洋航运公司不得不把汕头港定位成“二线口岸”“支线口岸”。

“我租半天的船,拿100T标箱来说,卸货是3个小时,但是卸货要是5个小时的话,租船期要延长半天,那租船的成本就高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航运公司主管说,“汕头港的效率有些低,港口的服务还不到位,这方面应该好好提升。”

十几年前,厦门港的集装箱标箱运力与汕头港几乎相当,但现在,汕头港仅是厦门港的1/4或1/5。

来自汕头市政府网的消息显示,2010年汕头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510万吨,这个量比“十五”期末增长102%。

但是跟厦门港比,汕头港的发展还显弱势。早在2009年底,厦门港货物吞吐量就突破1亿吨,这比2005年全年翻了一番,厦门港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目标。

“十五”期间,全国港口大发展,汕头港眼巴巴地看着兄弟港口,似乎不知所措。原来缺乏战略眼光,没有项目储备和超前规划,等到全国的港口发展起来后,汕头港再想发展,又比别人慢了。

几多沉浮,汕头屡次错失发展机遇,痛定思痛,“十五”后期,汕头人重新认识到港口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政府再次把汕头港提升到发展战略层面,明确今后的发展思路:停建港口中小泊位,加强港口岸线规划,转换老港区功能,重点发展广澳港区,远期发展南澳港区。

“十一五”期间,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港兴市”,广澳港区已建成可停靠5万吨级集装箱的船舶,是目前粤东地区吃水最深、吨级最大的公用码头泊位。

其实,汕头港的区位优势相当明显,从汕头港出发,货物可以直达中东、地中海、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国内主要沿海港口更是实现了全覆盖,世界十大航运公司已有4家落户广澳港区。汕头港已与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的268个港口有货物往来。而潮汕本土的出产商品也相当可观:澄海的塑料玩具、潮州的瓷器,除了内销,都有相当一部分出口;针织品、内衣热销内地;打开电视蹦出的化妆品广告:拉芳、雅倩、飘影、蒂花之秀……这些叫得响的品牌全部来自汕头,汕头化妆品产业是中国电视媒体广告投放最大的本土民族化妆品产业。

“船运,需要大批量的货,但潮汕地区的货主要是散货,批量小,不管是陶瓷、化妆品还是玩具,比如要发两个集装箱的货到国外,厂家会先走高速,花两三个小时用汽车拉到深圳、厦门,再由深圳港、厦门港发往国外。国外的货单从下单到收费,时限卡得严,汕头港的航线没有这个效率,所以,潮汕的货大部分走远道,不走在家门口的汕头港。”通成船务公司的温船长说。

大家都在翘首期盼汕头港发力。

汕头港借力转型

“十二五”开局之年,汕头港迎来新一轮利好。

2011年5月1日,经国务院审批的汕头经济特区的范围,将从原来的汕头市区扩展到汕头全市,覆盖龙湖区、金平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澄海区、南澳县“六区一县”。汕头港有望借“特区扩区”、特区政策的利好,赢得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而广东省早在2005年就已提出发展粤东、粤西的“两翼”。《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实现“五年大变化”的指导意见》出台,编制了《粤东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2010―2020年)》。广东省政府已决定“十二五”期间掀起粤东地区交通大会战。所有这些将为汕头市加快发展注入新鲜的思维与血液。

汕头港面临的问题是:作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拥有更多特殊政策的港口城市,港口作为经济特区的延伸,汕头港如何有效拉动潮汕、粤东甚至更大区域的商品集散与配置?汕头港从何发力,不再错失机遇?

汕头市交通局办公室主任张汉清介绍,发展港口,关键是发展集装箱运输,这是港口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集装箱量越多,港口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就越强。所以,汕头今后主要是发展集装箱运输。目前,规划在广澳港区建设10万吨级的集装箱码头已然动工,远期规划是30万吨级。

另一个利好是:2010年汕头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为93万T标箱。这个数额,接近开辟更多远洋航线的测算值。

汕头市政府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广澳港区、珠池港区,发展“一湾两岸”,建设汕头新城,把汕头港打造成东南沿海的亿吨级大港。

“汕头港以后以外贸为主,在发展能源运输、综合性枢纽港的基础上,除了外贸运输,更想把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出海运输的单子拉过来。”张汉清说。

这个愿景不无道理。据了解,与汕头相关的四条高速公路、两条铁路已经动工、在建。

四条高速路是:(1)“汕头―梅州”高速路;(2)“汕头―湛江”高速路;(3)“广西玉林―福建漳州”高速路,其中“潮州―惠来”路段经过汕头;(4)“揭阳―惠来”高速路。

四条高速路中,第二条高速路中的 “汕头―揭阳―河源”段连接广澳港,而且与粤赣高速连接起来了;第三条与第四条高速路又相交在一起;第四条经过汕头的潮阳区、潮南区。四条高速路将构成粤东的高速公路网,而其中第一条已经在建,明年建成,后三条高速路将于今年开工。届时,汕头与周边区域将形成“半小时圈”,周边区域一小时到达机场、港口。

规划中的两条铁路,最主要的一条是“阜鹰汕铁路(安徽阜阳―江西鹰潭―广东汕头)”,南端直通汕头港,这条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2008年调整)项目,内陆腹地至东南沿海地区的新通道,途经阜阳、六安、安庆、景德镇、鹰潭、抚州、瑞金、梅州、潮州、汕头,建成后主要以货运为主,相当于京九铁路在汕头有了新的出海口。汕头北上不必经“广梅汕铁路”转往“京九铁路”了,直接就可以沿“阜鹰汕铁路”到达华中、北京以及东北等地。目前,鹰潭到梅州段已经开工建设。

另一条铁路是改造“梅汕铁路(梅州―汕头)”,对现有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另建复线,把汕头的输港铁路连接起来,直达汕头的广澳港、海门港。

业内人士指出,硬件问题很容易解决,汕头在历史上不是没有港口硬件上台阶,而港口衰落的教训。第二代、第三代的港口服务、管理效率更为重要。不过汕头市委、市政府已提出在“十二五”提升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以人为本,以正为要,着力反腐”。汕头港口管理局也提出“创新港口建设机制”“提升综合服务环境”。

这一轮机遇,汕头能否抓住、用好,全力盘活汕头港的港区经济?汕头港能否激发“二次青春”,再现当年的盛景与辉煌,成为潮汕区域经济腾飞的翅膀?汕头如何在更好地保存潮汕文化的同时避免经济发展对本土文化的解构与冲击?如何在发展港口经济的同时避免其他港口走过的污染之路?

阵痛中,从港口开始,汕头转型。

上一篇:航运业:人民币结算时代何时到来? 下一篇:大藤峡水利枢纽的水运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