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研究

时间:2022-05-01 10:10:44

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研究

摘 要:随着老龄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我国进入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通过对某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调查发现,这一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强烈,且自我的幸福感大多源于精神生活的满足。虽然目前我国的老龄事业相较从前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在新形势下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为此,试图通过调查所得数据解析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目前的需求,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期对完善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66

据国家统计局2月份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22亿,占总人口的16.1%;据民政部李立国部长在2016年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上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55亿,占总人口的17.8%;到2053年老年人口规模达到峰值4.87亿,占比达到34.9%,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十二五”时期,我国老龄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老年人存在感、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但老年人精神关爱、情感慰藉缺失的矛盾还尤为突出。本文认为,要着力补齐老年人精神关爱的短板,首先需要较为全面地、准确地把握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满足老年人精神关爱的必要条件。笔者为了掌握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补齐精神关爱缺失的短板,于2016年4月份对三亚市吉阳镇某社区开展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专项问卷调查。

1 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1.1 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在社区共随机发放问卷123份,回收有效问卷115份,调查有效率93.5%。在调查的对象中,男性52人,占45.2%,女性63人,占54.8%。年龄60―64岁占43.5%,65―69岁占32.1%,70―79岁占20.9%,80岁以上占3.5%。退休前为国家公职人员占17.4%,企业职工占26.1%,自由职业占18.3%,无职业者占38.2%。月收入3000元以上占7.8%,2000-3000元占22.6%,1000-2000元占29.6%,1000元以下占40%。

1.2 调查结果分析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感觉精神文化生活满意的占40%,比较满意的占38.3%,一般的占17.4%,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4.3%(图1)。总的来说,老年人有将近八成对社区精神文化生活还是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区、家庭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以社区为依托,打造安全的居住环境,配套的基础设施,实用的公共服务。三亚市吉阳镇某社区建设了两栋社区服务中心,搭建了综合性、多功能、一站式的服务平台,提供了以家政服务、老年用品、医疗健康、休闲娱乐、法律咨询等300多项便民服务,使老年人居住舒心、生活顺心、家庭开心。

(2)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增进生活的情趣,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三亚市吉阳镇某社区开辟了两个活动广场和九个户外健身区,每天早饭前占27%的老年人会在广场上打太极拳、保健操,每天晚饭后占46.1%的老年人又会来到广场又扭又跳。此外,每周末为社区居民放映一场露天电影,每半年会组织一场广场晚会,让老年人活力充盈、欢歌笑语。

(3)以居家为主体,通过观看电视、读书看报自娱自乐,充实精神文化生活。调查发现,占83.5%的老年人认为看电视是自我娱乐、了解世界和国家大事的重要渠道,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最长为7个小时,最短也有1个小时,平均3.1小时。有53.9%的老年人喜欢看中央台各个频道,对时事、新闻、娱乐、养生等栏目感兴趣。还有13%的老年人能在子女的帮助下在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借书阅读。

2 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迫切需求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倡导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三亚市吉阳镇某社区通过建立养老服务设施、打造一体化社区服务平台做了很多的工作,但通过此次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延伸、扩展和优化还有相当强烈的需求。

(1)老年人需要社会尊重关心。调查发现10.4% 的老年人受到年龄的歧视,主要体现在旅游出行购买保险难,购置房产养老贷款难。7%的老年人受到社会的漠视,主要体现在乘坐公交车时年轻人不予让座。19.1%的老年人希望完善老年优待政策,提高优待标准,扩大优待范围,主要体现在旅游景点门票针对60至69岁老年人应半价处理。

(2)老年人需要子女精神关爱。调查发现32.2%的老年人认为子女感情交流较少,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竞争激烈,子女工作繁忙,无暇或者无能力照顾父母,老年人的精神关爱需求难以满足;二是受代际关系影响,价值取向有所转移,存在“重幼轻老”现象,与父母感情交流较少,造成了老年人“沉默寡言”的无奈。

(3)老年人需要实现自我价值。调查发现24.3%的老年人表达了与时俱进的强烈愿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需求。主要体现在他们不愿意成为现代社会的落伍者,不愿意因为角色的转变造成社会地位的下降,特别是60-69岁老年人中占34.8%希望通过自己的特长经验继续发挥余热或者创业就业,进一步充实业余生活,实现精神追求。

(4)老年人需要参与人际交往。调查发现43.5%的老年人非常愿意与人交往,主要体现在老年人退休后从原有的社会圈子脱离出来,人际交往关系主要集中在家庭、亲戚、邻里等简单关系,这种变化常常会使人感到孤独,使人感到被社会遗忘,所以老年人非常希望通过人际关系的交往排解心中的苦闷,希望通过倾诉来实现人际交往中的精神愉悦。

3 解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对策

(1)政府发挥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作用。充分利用传统纸质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不断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使社会善待老年人、尊重老年人,并积极发挥道德在谴责辱骂、虐待等不公义行为的作用。广泛开展银龄行动,宣传积极老龄化观念,提升老年人自信自爱自强心理素养,推动老年人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积极完善优抚政策,扩大优抚范围,提升优抚质量,以便更好服务老年人。

(2)社区发挥搭建平台和老年驿站作用。社区在注重文体设施配备完善的同时,进一步培训工作人员,拓展服务老年人能力。建立健全社区老年人档案,了解老年人兴趣爱好及经验特长,有的放矢组织各项文体活动,帮助老年人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更好的实现感情的交流。积极利用老年人的经验特长,搭建老年大学性质的小培训、小发明、小服务平台,促进老年人在发挥余热的同时,实现精神价值追求。创建智慧型社区网络,关心关注鳏寡孤独老年人,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愉快度过晚年生活。

(3)家庭发挥精神关爱和感情慰藉作用。积极营造充满亲情的家庭氛围,强化家庭在老年人精神慰藉的作用。关心体贴父母生活,了解父母的心理和需求,尊重父母的人格和意愿,以恰当的方式与父母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积极参加或组织老年人“亲子”活动,在活动中增进与父母的感情交流,促进父母身心健康,感受天伦之乐。引导父母正确认识身体衰老,鼓励父母接触新鲜事物,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并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老年人是家庭的后方力量,他们的喜怒哀乐牵动着每个家庭的神经。老年人拥有愉悦的晚年生活,既能祛病强身,又能延年益寿,子女可以更加安心的工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可以说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足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爱中,探讨解决老年人群体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具体措施最终需以政策为引导,可操作的制度加以落实以及相关法律予以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李纤滢,龚春.城市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社区模式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4,(05).

[3]李昱.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N].光明日报,2014-04-26.

上一篇:瑞虎7是怎样“炼成的” 下一篇: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法律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