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美术课的提问技巧

时间:2022-05-01 07:11:14

浅析高中美术课的提问技巧

【摘要】提问的效果,往往影响到教学的成功与否。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

技巧。基于新课改下的美术课初探课堂提问的技巧。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课提问技巧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发展,美术教育意识得到强化。为了"加强师生互动性"和"体现学生主体性",美术

课堂较之前给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

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 提问,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抛砖引玉。高中生比初中生有了更多的理性

思考和独立自主思维能力,但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却有所降低。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心理,把握好课堂提

问的技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

作用,同时还能增进师生交流。西方学者德加默有"提问的好即教的好"的看法。提问的效果,往往影响到

教学的成功与否。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现在就基于上述认识简单谈谈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点个人浅见。

一. 问点准确

目标是教师所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技

能、情感,所以,提问不仅要有目标,而且是显性的行为目标。提问的目标性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

性。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

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提问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

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问度适宜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要有难度和深度,紧扣学生实际。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维。若仅是提一些记

忆的问题,或让学生回答"对不对"、"是不是",都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积极性进行发散思维,也不利于学生

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提问应从当前学生的学情出发,所提问题应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能够回答的问题,而不是超出学生实际水平的刁专怪难题。因为这样的提问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畏难情绪,

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效果。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学会

提探究性和启发性问题,即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如讲到古希腊的雕塑时,我提出了"为什么古希腊雕塑

都是的形象?"其实这正是学生所好奇的。问题提出后,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答案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达到了不教而学的目的,锻炼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问面普遍

对于提问的目标虽然具体明确,整体理解是基本目标。但学生思维也是一个整体,是由观察感知、分析综

合、抽象概括、想象联想、比较辨别、推理等思维形式和过程组织起来的,不要以固定思维和正确答案去

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一味否决。如在学习毕加索的立体派绘画作品《格尔尼卡》时,许多学生不能理

解。我让学生联系对比以前学过的现代中国画蒋兆和的《流民图》。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联系比较分析

,而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抱宽容的态度,学生自然会总结作品的正确内涵。

同时,我认为应该先提出明确的问题再找学生回答。这样可以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等全体

学生思考一遍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注意教师所提的问题,并使全班学生都在心中试

拟一个答案,还能更好地对某个学生的答案加以评价。如只限于提问少数学生而冷落大多数,让他们觉得

老师偏心,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但也有老师会走入这样一种误区:当某个学生开小差了,他

(她)冷不丁地提起来让其回答某个问题,即是惩罚性问题。这样,被提问者落的当众难堪,也没有达

到预期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的正常教学情绪受到影响。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

极性,对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的学生,要耐心引导和启发,不可严加批评和指责,对于积极回答的学生要给

予鼓励,使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在融洽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问机得当

一般来说, 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

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

设计好,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当学生在听课中流露出迷茫的神情时,教师应及时

提问,便于发现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对症下药。或者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问,突出

重点解决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和根源。美术欣赏课很容易产生的现象就是有的教师口若悬河,只顾自己

讲,不用提问去引导学生。也有的教师喜欢"开火车",让一排学生来回答。这样,久而久之,其他学生

对老师所提问题就不再关心,因为他们"事不关己"。对被提问的学生来说,学习变成教师强加的,而不

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往往出现学生"厌问、拒问、乱答"的现象,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

学习,而且很容易使师生关系僵化,产生负效应。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失败,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而

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学的起始阶段、中段、结尾时提问的频率较高。起始阶段用启

发式导入教学情境,结尾阶段需要思维的深化或检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在教学的中段,应让学生多进

行教学的实践活动、自主活动。总之,提问要使课堂一张一弛,有快有慢,学生就不会出现疲劳和厌倦

上一篇:中学篮球运动员弹跳力训练方法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中的新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