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囊肿误诊为肺结核6例分析

时间:2022-05-01 03:41:53

支气管肺囊肿误诊为肺结核6例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3~50岁,平均31岁。病程0.5~8年,平均3.5年。

临床表现反复呼吸道感染3例,脓痰、黏液痰各2例,咯血2例(其中反复大咯血1例),胸痛、纳差、盗汗3例,间断喘息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1例。肺部干湿音2例,呼吸音减低1例。身体矮小2例,杵状指1例。

病变部位右上肺叶者2例,左上肺叶、中肺叶者各2例,右全肺、左下肺者各1例。

X线表现单个薄壁环形阴影2例,多发性薄壁环形阴影2例,圆形、类圆形致密影2例,局部致密影、条索影1例,伴周围肺组织浸润3例。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多者4例,中性粒细胞增高者2例,血沉增速者2例。直接涂片抗酸杆菌全为阴性,其中2例多次查痰阴性。

误诊情况入选病例全部误诊为肺结核。术前仍误诊为空洞型结核2例,结核球1例,结核性毁损肺1例。

治疗及预后6例均经抗结核观察治疗无效,进一步检查诊断为支气管肺囊肿,其中2例通过病理检查诊断为支气管肺囊肿,4例通过支气管造影及CT扫描诊断为支气管肺囊肿。5例手术治愈,死亡1例。

讨论

有关文献报道,支气管肺囊肿误诊率高达30%~70%,其中以误诊为肺结核为最多,原因如下。

对本病认识不足本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症状、体征、X线表现和肺结核病相似,医生缺乏对本病的认识和警惕性,在分析病情时首先考虑的是结核病,而未作全面检查和综合分析,以致长期误诊。

对病史、体征重视不够支气管肺囊肿病程长,多数病人幼年起病,影响发育,患者常较矮小,可有杵状指。在追溯病史时常可得知:自幼年起有受凉后发热、咳嗽、咳痰的表现,用抗炎治疗后好转,但不能根治。肺结核发病时多为成人,常不影响生长发育,患者无杵状指。肺结核肺部反复混合感染早期少见,如果治疗得当,病程相对较短。本组中5例是因反复咳嗽、咳痰(有的为腥臭脓痰)或咯血伴有发热而就诊,仅1例为体检发现。身体矮小2例,杵状指1例。这些病史、体征未能引起重视。

不注重实验室检查支气管肺囊肿在继发感染时才发热,此时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而肺结核常发热,白细胞总数正常,单核细胞增高。空洞型肺结核痰中多能找到结核病。本组中白细胞增多者4例,中性粒细胞增高者2例,血沉增速者2例,直接涂片抗酸杆菌全为阴性,其中2例多次查痰阴性,但仍被误诊为肺结核。痰结核分枝杆菌阳性是诊断肺结核病的金标准,对于病程长或X线呈空洞及毁损肺的病例,反复查痰结核菌阴性,即应考虑排除肺结核。

未掌握X线特点肺囊肿虽可分布于任何肺野,但主要位于两肺上叶,这正是肺结核好发部位,本组6例中有5例肺上叶均有病灶,所以,易误诊为肺结核。②支气管肺囊肿中的气囊肿和液囊肿易误诊为结核性空洞和结核球。液囊肿可单发或多发,其特点多为薄壁空洞,壁≤1mm,非感染时周围无病灶及浸润改变;而结核空洞壁厚,周围除子灶之外,常有浸润或支气管播散病灶,多呈小叶结节状阴影。孤立液囊肿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一致的阴影,周围无卫星灶;结核球周围多有卫星灶,发现圆形病灶中有钙化灶时,多为结核球。③肺部致密影、条索影或多个透光区及大片致密影伴。这些征象往往为支气管肺囊肿反复感染纤维化所致。X线平片上往往难以显示囊肿薄腔及内壁光滑,常有液平,多环重叠等特点,难以与肺结核鉴别。而CT检查能充分显示囊肿特点而不受胸膜增厚及肺组织纤维化等影响,并可了解肺部或胸膜钙化等细节,就能进一步与肺结核鉴别。

未进行动态观察病程中注意复查,动态观察病灶改变,对确立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组均进行了抗结核治疗,动态观察阴影形态无明显改变,接诊医生对既往诊断很少提出质疑,满足于既往诊断一再误诊。

避免误诊的措施

通过对误诊病例进行分析,认为虽然误诊难以完全避免,但做好以下几点仍可以减少误诊:①重视对基层结防机构医生进行综合知识的培训,提高结核病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能力;②建立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对疑难病例及时会诊讨论,减少误诊误治现象发生;③认真采集病史及全面体格检查,对采集的病史要认真综合分析;④临床上许多病的症状、体征并非典型,在诊治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辅助检查结果或典型的临床表现来判断病情;⑤本单位现有检查条件、技术水平不能明确诊断的,要建议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以免造成误诊或延误病情。

上一篇: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临床新用 下一篇: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