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与提问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05-01 02:57:29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与提问的有效策略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朗读环节,注意有效提问,将学生引入思维深处,使其体悟文本内涵,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本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与提问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实质是师生与文本的多向交流与对话过程。同时,新课标亦十分注重个性化阅读,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讲解与分析来替代学生朗读与思考等阅读实践,而应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注意有效提问,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产生情感共鸣,以自己的情感以及知识经验来补充文本空白,深刻理解文本,实现个性化阅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朗读环节,注意有效提问,将学生引入思维深处,使其体悟文本内涵,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

一、重视文本朗读,细品文本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阅读的基础,是学生感知文章内容、形成语言感知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文朗读,以多种朗读方式来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美感,领悟文本内涵,激发语文学习热情。

第一,根据课文特点,优选朗读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不同类型的课文有着不同的朗读方法,即使是同一课文,朗读方式不同,其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课文特点,尤其是文章的情感特征,如戏剧文学类课文,比如《我的叔叔于勒》等,教师可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以抓住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为理解文本奠定基础;情景交融的文章,比如《济南的冬天》、《春》等课文,可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想象文章所描绘的情境;感情奔放的课文,如《岳阳楼记》,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小组朗读或者全班齐读,以体会文章情感。这样,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可营造出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各种朗读活动中体会语言的美感与魅力。

第二,同一篇文章,多样化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在教学某一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深意,感受文本所描绘的意境,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多样化朗读,尤其是古诗词教学,通过多种朗读,学生更能够感受诗词意境,体会语言美感。如教学《归园田居》,为了帮助学生领会诗词中的语言美感,教师可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录音,在录音带领下发挥想象,体会诗词描绘的景象;亦或教师让较高朗读水平的同学范读,让学生如临其境,深受感染。亦或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由朗读,如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什么意思?②“误落”与“尘网”,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这样,通过多样化朗读,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意境,培养学生语感与想象思维,并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亦或让学生自由品读,即学生不带任何思考问题下品读文本,品味文本意蕴。

二、注意有效提问,启发阅读思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促进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有效方法,可让学生更深入的思考问题。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课堂有效提问,调动学生求知欲望,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第一,注意问题的难度。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的载体。但这些问题应着眼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应难度适中,不可太过复杂,难度过高,以免挫伤学生学习信心,影响学生探究兴趣;不可太简单,不然学生会感觉毫无挑战性,也会失去探究与学习兴趣,影响整个教学效果。一般而言,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由易至难,将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探索学生“最近发展区”与“已知区”的完美结合点,换而言之,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上找出“增长点”,然后设悬置疑,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如教学《往事依依》一文时,当研读第2-5段时,教师可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①在作者叙述的这些往事中,你们最欣赏、最喜欢哪些语句?可以讲讲原因吗?②作者回忆的往事均是有关读书,你们是否有类似的往事?③在回忆听国文老师讲课情形时,作者描写了她入神听课的感受,写到了她的情感受到了激发。请诵读陆游的《示儿》,说说你读这首诗的感受?通过这些问题,可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可融入学生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感知与理解文本。

第二,注意提问等待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问之后,教师应注意等候时间,而不是马上指明学生答问,不然学生会毫无思维准备,易于出现紧张情绪,这就导致学生难以回答,亦或仓促回答而出现各种错误。这时,教师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引导学生认识与更正错误,这样,既占据了教学时间,也会影响学生答问积极性,因而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课堂提问的等待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使其做好思维准备,更准确地理解问题,这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是极有帮助的。一般而言,提问等待时间主要取决于问题难度。若问题难度较小,由提问开始到学生回答的等候时间较短;若是问题难度较大,比如一些开放性问题,等候时间则相对长些。如学习《往事依依》时,为了让学生深入分析课文,领悟文本主旨,教师可提问思考问题:结合文章分析,文中所写的“几件事”对作者成长各有怎样的意义或影响。这一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此时,教师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与讨论时间,以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问题,深入发掘文本内容,从而准确回答,促进教学效率提高。

上一篇:从接受机制的角度估评作文教学模式的得失 下一篇:高效自主批阅与讲评作文需多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