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津:呼吸俗世空气的饮食男女

时间:2022-04-30 09:51:53

【前言】李津:呼吸俗世空气的饮食男女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李津常用“家常”二字来形容自己的画,但如果用一些关键词来说李津作品的画面效果,色、润、透、像、活五字最为贴切。所谓色,指李津画中的颜色与:传统的中国画并不强调颜色的运用,不会使过多的颜色同时出现在画面上,而李津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用色看似随意,...

李津:呼吸俗世空气的饮食男女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李津也曾用“饮食男女”为题命名自己的作品系列,这四个字用于总结李津的画儿似乎再合适不过了。生活亦不过如此而已—饮食不可缺,男女添姿色。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画正处于变革的不稳定时期,以朱新建为代表的中国画艺术家开始了新文人画的探索,而李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可以说是同“当代水墨”共同成长起来,是水墨圈儿里的老人儿了。

他在年少轻狂时到过;寻找绘画语言时去过南京,他在这两个地方呆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些经历成为李津形成现在这种绘画语言所汲取的重要养分之一。地区特有的宗教感会给任何到过那里的人以精神上的洗礼,李津也是如此,但在经过这种环境的过滤之后,宗教仪式般的神圣感并没有在他的作品中直接映射出来,而是好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种反端庄的个人享乐主义式的“艳俗”生活情趣充斥于画面,而让人体会到的却是饕餮的生活表象背后无尽的空虚与落寞;南京则是中国最重要的古都之一,南方城市的“腔调”和当地的艺术氛围对李津也影响颇大,李津身上的顽主气息十分浓重,这也体现在他画中对现实社会和自身生活状态的揶揄、调侃的态度。在传统的中国画的变革与争论过后,李津选择了看似并不太靠谱儿的表达方式,作品貌似不太符合一直以来大家对中国画的“总体审美”,而如今他的作品已然成为一种不可代替的语言方式参与了当代艺术的变迁。在他看来,早些时候的作品看似传统,但却受到一些西方的影响,痴迷于造型的追求和画面语言的表达,而现在的作品虽然赋予当代的意义,但其实比较以前的作品来说,是更传统了,笔墨的趣味性和中国画材料的可能性被充分的表达和挖掘出来。

李津爱生活,具体到爱吃喝、爱做饭、,这也成为李津作品中看似永恒的主题—自己平日生活中洗澡或酣睡,各式丰盛的菜肴,香艳妩媚的女人,偶尔伴随各色菜肴出现的菜谱及各种菜式的做法要领……都被李津如数家珍的记录于自己的作品当中。如此俗世之物想要搬上台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是在当代与传统的取舍中斗争周旋的国画界呢。

李津的画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单纯至极了。没有更多的赘言,只是生活,记录自己生活的痕迹。吃和女人在李津的画中同样重要,当然,还有他自己。女人丰满的身材、魅惑的表情、随性勾勒后施以很透的“肉色”,可谓是活色生香的典范;画中的李津有些不着调,可以梳着朝天辫、穿着连体服、喝得酩酊大醉,这感受有无奈、有困惑、有陶醉、有窃喜、有轻狂……;食物倒好象并不十分听话,总有各自的脾气,甚至有些狰狞,将本来活生生的东西经过烹饪后的状态展示于人前,难免有种支离破碎的伤感。而这种种画中之物,无论美女还是美食抑或是李津本人的出现,似乎都是供人愉悦之物,皆是我为鱼肉的悲苦表情,一切物质都沦为被屠宰的命运,而后再被完全的公示于众。

李津常用“家常”二字来形容自己的画,但如果用一些关键词来说李津作品的画面效果,色、润、透、像、活五字最为贴切。所谓色,指李津画中的颜色与:传统的中国画并不强调颜色的运用,不会使过多的颜色同时出现在画面上,而李津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用色看似随意,却形成了他自己独特丰富的色彩系统。李津的画中娇艳欲滴的年轻女子和醉意熏熏的男子难免让人浮想联篇,画中的男男女女无外乎一些凡夫俗子,却一副不为世俗琐事所扰、悠然于世外的避世之状,安逸自在的躺在享乐主义的温床;润,是李津画中的笔墨,水的媒介作用使颜色与墨色融为一体,十分清润饱和,中国人讲究秀色可餐,李津画吃,自然也要考虑这吃食的卖相,画中的各色美食与女人,颜色“很花”但并不火气,美女与美食的组合概括体现了整个物欲社会下人们生存的精神状态;透,在中国画里讲究气韵生动,也体现在整体布局,李津的作品大都以满示人,而在满中亦有疏密浓淡之经营,无论是为了统一贯穿画面的题字还是穿梭于画中的小器物抑或是偶尔为之的留白,都显示出画者的用心,“透气”,乍一听来玄虚,实则很难做到,一幅画作为作品既要有完整性又要给观者留有空间和余地,并不容易,好的艺术家在创作时不止要清楚怎样开始,更要知道何时停止;像,是因为李津画中人多为自己和身边的人,是否相像,一看便知。其实在中国画的品评与欣赏中,往往并不拿“画的像与不像”来说事儿,中国画中所谓“像”,乃是指其神,“神似大于形似”,李津将自己与画中女子甚至是菜肴都赋予主观的情感,使画中之物与人的状态相契合,由此,一条条瞪眼惊恐的鱼,表情愁苦的猪头,四脚朝天的无奈青蛙,伴随美女身边穿着各式穿越的行头的自己……这些都出现在画面当中并发出自己的“声音”,好像是在配合画中人物的过分慵懒自在的状态而产生的臆想,而这些又都是生活中真实的发生,“像”与“真”这种矛盾是我们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跳出生活的欲望与现实的束缚纠缠共生,这反而是更为贴近生活的真实;活,乃是鲜活与动感,李津笔下无论是清蒸鱼、水煮肉片、蜜汁烤鸭还是蒜香生蚝、三文鱼、生煎蛋……,都有一种热腾腾的新鲜感和弥漫四溢的香气扑面而来,并呈现一场东西合璧的混杂盛宴,女人或娇羞、或懵懂的出现令人对这场盛宴更加垂涎,细看画中旁白式的题字,则都是李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将菜谱的配料、做法、烹饪要领记录其中,做菜这样一个充满动感的过程被拉近画中,使观者近距离的观看、感受的同时,被动的以艺术家预先设想的观看方式参与整个创作当中。

李津对展览方式的把握源自他多年的经验和积累,作品从开始的整个创作过程,到展出时作品与空间的关系、作品与观众的关系、观众在展览中的互动等,都是做到一个好的展览所必需要考虑的因素。《李津·今日·盛宴》展览中,李津根据展览所创作展出的唯一一幅长卷作品,从它的缘起,李津便开始记录—一段长达九个月的“艺术与美食之旅”,所到城市都会执笔记录,美国的纽约、波士顿,中国的湘云贵、上海、江浙,德国的柏林、慕尼黑,法国的巴黎,西班牙的马德里,终站北京。这段行为艺术式的美食朝圣不仅为李津的创作提供素材,更重要的是这段旅程同样参与了展览,思维与行动的思辨串联起整个宴席的精神主轴。而另一件令人瞠目的作品便是一个真正的宴席了,六只鲜红欲滴的烤猪被巨大冰冷的铁签穿成一串,摆放在一张十几米长的宴会座子上,生硬的闯进观众的视野,观众被强制地参与到这场“盛宴”之中。

中国画的中国属性是无法改变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的与其他“中国制造”一并被归为急需改进和变革的行列,西方绘画对中国画的冲击和影响之深,时至今日,西画的观念守则已经在年轻艺术家的审美意识中杂糅并存,根深蒂固。而对于李津这样的水墨圈的前辈来说,这种变革起落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画面的规则的改变,而是意识形态和文化认知上的趋同性的转变。经历新文人画的变革后,水墨当代性的问题又逐渐显现出来,成为此后水墨艺术家最为关注和忧心的问题,而对此问题的激辩和纠结,并没有给水墨在当代艺术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带来多少实质性的起色,它的位置和定义始终是边缘化、模糊化的。面对这样的现状,也许只有以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整个艺术史的发展才更为客观,盲目的追求“当代”恐怕只会陷入虚无的逻辑循环之中,寻找一个无果的答案。

上一篇:引领新潮流 下一篇:王纯杰:用中国眼光创造未来的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