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河防御和治理一节教学中的初探

时间:2022-04-30 01:09:08

对黄河防御和治理一节教学中的初探

提到黄河,人们总是同时想到两层含义: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中化民族“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它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治黄河”是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对于黄河而言,本人远在“天边”无关利害,可能在寒流南下时才能呼吸到一丁点黄河水气,在一次坐汽车经过黄河大桥,因那时是枯水期间,近断流,感觉不出有什么雄伟壮丽的气魄,而有点觉得很沧凉的感觉,我见过了黄河,在教学中,我对黄河防御和治理对学生的讲授中浅谈几点教学看法,不到之处请指正。

一、泥沙造就了“地上河”

黄河的危害在于泥沙沉积于河底,造成“地上河”,从而使河水泛滥,祸害两岸人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首先让学生了解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长河,而且和其他河流相比具有明显的“三多”。即:上游峡谷多,中游泥沙多,下游堤坝多。

1.上游峡谷多

从上游峡谷多可以看到黄河上游的峡谷有多石峡、拉干峡、龙羊峡、李家峡。青铜峡等26个峡谷。这此峡谷的形成,主要又和构造岩性有关。

黄河穿行于巴颜喀拉山、秦岭、祁连山、贺兰山及拢西地块之间,主要构造线走向都是近东向或是西北―东南向。而黄河的流向则为南北或北东―西南向,两者几近直交,黄河在构造带中强烈下切,形成V形或U形峡谷。

2.中游泥沙多

在中游着重讲述黄河泥沙的形成,让学生了解黄何的泥沙含量居世界第一,它每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90%来自中游地区。当中游的浑河、延河、汾河、渭河等支流汇入后,黄河泥沙猛增,平均每立方米水中含泥沙37.7克(是长江的40多倍)洪峰期,每立方米水中含泥沙竟高达650千克。在中游的支流中,延河、北洛河含沙量最多,相当于黄河干嘛流的10以上。有时水河中流过,像泥浆一样。黄河中游沙多,是因为黄中游的支流都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受到强烈侵蚀,水土大量流失,注入河流而造成。

3.下游堤坝多

黄河下游的堤坝总长3100千米,象两道长城,屹立在黄河两岸。这样长,这样雄伟的堤坝,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这些堤坝,按作用和形状分为丁坝、弓坝、月坝、挑坝等十几种。最古的建于秦汉时期,历史十分悠久。黄河下游为什么要修这么多堤坝呢?因为黄河下游经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没有峡谷,没有高岸,水流缓慢,因而泥沙就在河床上淤起积起来,水就是有4亿吨泥沙淤积在河床中,使河床不断抬高。河床一高,水就要泛滥,人们为了防止河水泛滥,就在两岸修堤筑坝,控制河道。年长日久了,堤坝修越长,越修越高,就形成了现在的“地上河”。

二、对泥沙的防御和治理

上面讲到黄河于其他河流相比有明显的“三多”。由于泥沙多,造成河床淤积,形成了“地上河”。针对河水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黄河流域的人民是怎样重视黄河的防御和治理工作的呢?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通过三次大修了具有“水上长城”之称的黄河大堤,修建了一批分洪、蓄洪工程,通过减淤、治沙,使得昔日的黄河泛区变成了花果园。

首先讲述人们把治理黄河的关键放在治理泥沙上,黄河治理的关键问题是泥沙问题,人所共识。黄土高原固沙,黄河下游排沙,已无争议,问题是固沙不易,排沙更难。同学们看书知道黄河泥沙90%来自中游。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黄土高原,植被稀少,黄土,每遇下雨,泥沙俱下,水流变成泥流。因此,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理泥沙的根本。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应采取造林植树,使土不下坡,泥沙不进河,河水清淳长流,同时结合打坝清淤,修筑梯田等工程以减少入河的泥沙。在组织管理方面,把黄土高原的治理“分割”到一家一户,每户可以自主种植果对等植物,所得的经济效益归农民自己所有,这样大大调动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就晋、陕境内的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就减少了约2亿吨。通过水土保持工作改善了黄河多泥沙的面貌,由于采取了清淤和修建水库的措施,使治沙和防洪并举,现以建成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不仅可以发电、灌溉(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万吨,相当于我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了375千克肥料,一位外国的朋友惊讶的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中华民族的血液学;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外,还在防洪、减淤等方面以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的;另一方面水利枢纽小浪底一旦建成,与三门峡水利枢纽联合使用,可使黄河下游河床20年不淤,从而减少了泥沙。使黄河的防洪能力由现在的抵御60年一遇的大洪水提高到千年一遇。真正要解决黄河下游的治理问题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洪水缺少排沙。找到确保安全,彻底排沙,宽裕行洪,充足蓄水的方案,而且是技术成熟、物资保证、人力财力负担承受,投入小回报大,经济效益可计算,社会效益很明显的办法方案。各个环节,各种因素,均能有效控制。无制约因素,无模糊状态和不确定度。能够经受科技、经济、道德、社会、行政的考核,近期、中期、远期的后果预测分析。确保安全效益和无负面作用影响。方案切实可行的方案。

最后总结: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和劳动人民在防止和抵御泥沙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结合植树清淤、修建水库的措施,有效抵御泥沙灾害的发生,减轻了危害程度,但是从长远考虑,必须树立人为防范和工程措施并重的防灾、减灾思想,以抵御泥沙的危害,使得黄河能够得以治理。

近期电视报道、报纸刊登了国家农学院两位‘水稻’专家研发了“水稻”可以在沙土地栽种,不需大量水源。这一成果能在黄土地上种植:

1.可使稻根抓住泥土,减少水土流失,从而改变沙土流入河流。

2.收割的稻谷可以解决当地粮食不足问题,减少乱垦现象。

这样对黄河彻底根治增加了更大希望。

在教学中我突出了黄河流经量大,灌溉面积大,给黄河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财富,同时也讲述了黄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洪涝和断流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更为重点突出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治理黄河的,对它的治理采取的措施,总结的经验,以及我对黄河如何发挥它的更大作用,说了几点建议,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上一篇:合作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日有所诵 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