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有所诵 水滴石穿

时间:2022-10-03 05:30:45

儿童诵读经典,是对优秀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同和继承,通过诵读,引领儿童探寻语言的源流,可得到多方面的滋润和营养。近年来,我们将儿童经典诵读列为课题研究项目,编写了校本诵读教材,逐步探索了适合儿童的诵读内容和推进方式,下面作简要介绍。

一、基于儿童的诵读――诵读的观念

给孩子们读什么?怎么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面对国内外一次次掀起的诵经、复古热潮,我们开始冷静反思:儿童诵读到底该往哪里走?于是,一边捧起蒙台梭利,捧起胡晓明编写的《读经:启蒙还是蒙昧》等书籍细细阅读,一边在实践中学习、思考、研讨,我们逐渐发现发现了我们原本朦胧的意识没有错――儿童诵读不能陷入复古运动、读经运动的泥沼,成为成人怀乡的病态依托。儿童诵读,首先应该面向儿童。儿童本位的诵读观和成人本位的诵读观,所影响的不仅是诵读的内容,还有诵读的方式方法:我们觉得每个孩子的诵读应该是有“我”的快乐幸福的诵读,这个“我”是指孩子自己,只有在诵读中发现自我,发现世界,才能真正引领孩子亲近经典、亲近我们传统文化及世界文化的精髓。儿童的诵读,发出的应是儿童自己的声音。

二、给孩子可亲的经典――诵读的内容

给孩子可亲的经典,是我们引领孩子日有所诵的一个理念,也是我们选择文本的一个标准。相比于同类教材,我们所选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经典性

我们在广泛选材的基础上,一次次慎重地遴选,努力把最经典的并且适合孩子诵读的作品,呈现在孩子面前。但我们所选的不是狭隘意义上的四书五经,还有更宽泛的内容。因为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征,所选多为诗性文本和一些易于记诵的琅琅上口的篇章片断,我们希望用诗心去激荡童心,用经典去叩启孩子的天赋之门。

2.序列性

即根据各个年龄段孩子的阅读能力有序安排诵读内容。努力让孩子读到他们真正该读并且适合读的东西。其中,低年级以童诗童谣、五言古诗为主,中年级则安排了《论语》《老子》《飞鸟集》等,高年级又加入了词曲、古代散文篇章的诵读。

3.趣味性

为了让孩子喜读、乐读,在选文时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审美情趣,多选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的作品。同时,为了避免孩子诵读同一题材作品的乏味,所以尽量在同一年级安排不同题材的作品。

我们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孩子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融入个体生命体验。

对于选文的内容,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大家公认的经典,比如《论语》《孟子》《老子》、唐诗宋词等,比如泰戈尔的《飞鸟集》等等。一类是我们在国内外诗歌、散文以及童谣民歌中精选的优秀作品。

然而,两类作品,却面对着两种质疑:

第一类作品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可是却有人担心这些作品难理解,孩子们读不懂,诵读是否有效?

古人说:“高山仰止”,我想孩子们的眼睛并不全是用来遥望平原的,高山难道不让他们悦目?问题是,我们给这么大的孩子看到山的哪一面。如果我们让孩子接受的是一片很嶙峋的高山,他会觉得很陌生,很可怕。“横看成岭侧成峰”,山的面目是多面的,博大的经典在每一个层面都会给我们不同的风景。我们给这么大的孩子看到的是能让他的视野葱翠起来、美妙起来的一面:

你听: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么美妙的节奏,这么动听的音韵,虽然来自古代,或者来自远方,可是他们并不“老朽”,并不可怕,他们的面目是可亲的。

当然,我们只是精选了其中的篇章片段,只是一座连绵的大山的一个山峰,甚至是几个突出的小角,但是,请你不要着急,等到孩子们渐渐长大,等到他有了一双慧眼,有了足够的胸怀,有了足够的力量,他会看到每一座山原来都是立体的,每一座山他都有可能去登攀。但是不要忘记,这眼光,这胸怀,这力量,就是今天他在童年的诵读中一天天长成,一天天练就的。

对于第二类作品,很多人有这样的怀疑:一首童谣儿歌、一首儿童诗,是否也能够给孩子诵读?其实,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的顾虑。和大家一起反复研讨,我们觉得优秀的童谣儿歌、儿童诗富有童真童趣,更加贴近孩子的心灵,这些作品的诵读中能够滋养孩子的心性,积累语言。比如《粽子香》这样的童谣:

粽子香,

香厨房,

艾叶香,

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

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它的节奏感很强,孩子们很喜欢,在诵读中不仅培养孩子对语言音韵、节奏的准确把握,还能从中感知节日风俗,感受对生活的热爱。

再看童诗:

进城怎么走法?

(加拿大)丹尼斯・李

左脚提起,

右脚放下。

右脚提起,

左脚放下。

进城就是这么个走法。

这样的童诗,有哲理,有趣味,深刻却又浅显,孩子当然喜欢。就算他们不懂得其中的哲理,这份意趣却是每个孩子都能感知的。

于是我们精心选择有意蕴、有趣味,值得涵咏记诵的童谣、童诗以及其他现代诗歌散文,将他们列为诵读的内容。我们觉得选择适合孩子读的作品,是对童年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呵护。如果要等到几十年的时间检验以后,我们就错过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生长期。

三、给孩子温暖的相逢――诵读的方式

孩子与经典的相遇、熟识是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的,老师对每一次的相遇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孩子看到经典的“可亲”,触摸到经典的温度,我们必须去读、去诵、去感受。虽然大家已经错过最佳的读书年龄,但是仍然期冀着每一天对自己的更新。泰戈尔说过:“太阳从西方落下的时候,它的早晨的东方,已经静悄悄地等在前面。”我们是错过了,但是不愿再错过今天,因为,明天的太阳已经静悄悄地在等着我们。

每学期,各教研组都开设诵读研讨课,大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得失。经过一次次实践和研讨,我们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家摸索出了儿童诵读的五大基本步骤,即:

1.精选文本,循序渐进;2.熟读成诵,持之以恒;3.不求甚解,会意得言;4.适当指导,读思结合;5.活动引领,激发兴趣。

老师们一边努力给孩子创设与经典的温暖相遇,一边注意培养孩子们日有所诵的习惯。晨诵时,书声琅琅;午读时,墨香弥漫。从诵读到自主阅读,与书籍的亲近成了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节律。

四、花开了,我们继续根的事业――诵读的成果

时间证明,诵读经典对于孩子是有着多方面积极的影响的,这些影响和作用短时间内也许不能看出来,但是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熏陶中,孩子们不仅储备了他们丰富的语言,也增强了记忆的能力、成就了优雅的心性。

诵读经典,是根的事业,因为它培植了每个生命植株健康的根系,并且还给了他们丰沛的养分。总结下来,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积淀语感,积累语言

长期诵读经典的孩子写出来的文章,会讲究音韵的和谐、注意意境的营造。孩子们的文笔虽然稚嫩,但是笔下却渐渐脱去了作文气,文章显得灵动、清新。

2.涵养心性,成长精神

孩子们诵读的经典是我们人类最美丽、最有生命力的基因,我们引领孩子,浸润其中,不断汲取,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我们看得见的语言、记忆、思维的拓展和提升,还有润物无声的精神成长。诵读经典对孩子情感、心性、习惯、品质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增强记忆,拓展思维

每天诵读能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长期诵读,对孩子思维的拓展有积极作用。

日有所诵,水滴石穿。引导孩子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和孩子共同分享着成长的喜悦。作为一个播种的人,看见种子发芽、成长、开花是莫大的幸福。为了那未来的满园芬芳,我们将继续根的事业。

上一篇:对黄河防御和治理一节教学中的初探 下一篇:教会学生自己设计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