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文化铸就高职院校文化自觉之基

时间:2022-04-30 08:28:44

以区域文化铸就高职院校文化自觉之基

摘要: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融合,地方区域文化研究与教育有助于使师生更好地理解他们所处区域的文化特征,促进他们对区域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明进步的责任担当,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建设好高职院校特有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高职院校;区域文化;文化自觉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对主体文化的觉悟与觉醒,能使改革者和建设者的文化主体意识得以张扬,文化创新精神得以呈现,进而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实现文化自觉,首先要看文化有没有根,有没有本。作为地方高职院校,挖掘、传承地方区域文化,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文化建设,而且对高职院校引领地方区域文化发展,落实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有着重要意义。

一、依托区域文化是高职院校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

职业院校因大工业新型人才需求而诞生,其开端即具有鲜明的地方属性。如果背离了区域特色文化,职校的专业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的发展也成了无源之水,必然导致办学的盲目性,并终将失去其办学的合理性。要构建高职院校的文化自觉,自然离不开其天然的地域性特点。

1.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具有区域化特点。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指出:“学校定位是指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在一定时期学校的发展目标、类型、层次、办学形式、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办学定位是解决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人才的大问题,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首要和核心问题。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本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调研区域产业经济的需求,培养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一定人文底蕴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 高职院校的办学基础具有区域化特点。

学生作为学院的重要办学基础之一:一是生源具有区域化特点。地方高职院校招收的对象主要是中专、职高的毕业生以及普通高中毕业生。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主要面向本省招生,本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源占了相当比重。高职院校的这些土生土长的本地生源,使学生从小熏陶在家乡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怀有对本地文化的认同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二是毕业生去向具有区域化特点。由于为数较多的本地学生更倾向于留在家乡,同时外地生源不舍在三年中通过校友、同学或者老师等途径在当地积累的人脉资源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毕业后会选择留在本地及周边城市工作。

3. 高职院校的办学功能具有区域化特点。

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功能是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是所在区域的文化中心和文化高地,处于社会先进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引导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诉求。高职院校在吸收先进的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地方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努力提升文化渗透力和辐射力,以主动地与企业、社区联合组织文化活动为重点,以组织师生开展送文化进企业、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为抓手,以将学校的图书资料、体育设施、文艺设施、医疗设施等资源共享和开放服务为基础,促进和推动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互动融合。此外,高职院校可以而且必须在地方文化资源发掘、整理与研究,地方文化产品的创作、传播与开发等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依托区域文化是高职院校增强文化自觉的必要途径

作为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融合、开展科学研究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高职院校要增强文化自觉必须首先积极主动反思自身文化现状与发展困境,紧密结合地方文化的特色与实际,充分认识掌握并利用地方区域文化资源。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发展文化历史责任,才能对自己的位置有清醒的认识。

1. 利用区域人文资源,丰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

地方人文资源是发生在过去的人类活动,由此产生的有形的、无形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是指“各地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凝聚在地方的历史、风土人情、时代风貌中的地域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和杰出人物等”。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能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置身于其中、躬临其境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氛围’和近距离的‘亲和力’以及教育上的方便,正日益成为一种富有潜力和特色的优势教育资源”,为地方高职院校提供了绝无仅有的课程源泉,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生存和发展的肥沃土壤。对提高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价值。结合地域文化,是针对各地教学模式单一的格局而提出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针对地方人才市场的需要而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各地应该很好地珍惜和利用这股“活水”,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各种专业教学活动。

2. 传播区域人文知识,提高师生对所在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钱理群曾说,“我们现在面临釜底抽薪的危险”,因为现在“年轻的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片土地一无所知,对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这就需要他们对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价值认同,从而激发出效力地方发展的深厚情感。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尽量挖掘并宣传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特殊艺术形式等,用带有浓厚地方感彩的地域文化,增强凝聚力,引发各种精神层面的共鸣,成为凝结在每一个师生心里的一种乡情,骨子里的一种信仰和精神寄托。

3. 树立人文信念,增强对区域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意识。

各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高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地方高职院校,从创立开始,各方面都深受区域文化的影响,其本身已成为区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进步与发展,势必能起到影响、辐射、引领社会文化的功能。高职院校必须深刻认识区域文化的重要性,树立对区域文化的信心与信念,通过自身的价值判断引领社会的文化选择,通过升华大众文化、超越流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彰显高雅文化、强化主流文化,对社会文化起到积极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引领社会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向更高层次发展。高职院校对地域文化的重视、对地方社会的关注,也将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增强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责任感。同时,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大多依托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而建成,培养了大批适合本地市场,具有本地文化气质的人才,地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碰撞出的火花,对于实现地域传统文化的振兴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只有当高职院校对区域文化内容、文化地位、文化作用有了深度认同,形成文化认识上的高度自觉,规律把握上的高度自觉,责任担当上的高度自觉,并深层次地影响大学师生的个体行为与内在机理时,大学这棵枝叶繁茂的文化之树才能生意盎然。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不仅会坚守、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更会以开阔胸襟和广阔眼界来面对其他文化及“流行新知”,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建设好高职院校特有的精神家园。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项目“依托现代区域文化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3).

[2]虞希铅.论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自觉[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

[3]唐凯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考察分析[J].百色学院学报,2009,(2).

[4]秦亚红.合理利用区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资源――以台山文化为中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

[5]钱理群,戴明贤,封孝伦.贵州读本[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

[6]龚克.以文“化”人 育人兴“文”――兼谈大学文化自觉与自信[J].中国高等教育,2012,(1).

上一篇:我恨你,与你无关 下一篇:我和爷爷的数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