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社会化信息管税机制的思考

时间:2022-04-30 06:08:01

关于构建社会化信息管税机制的思考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推进,税源构成和征税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征纳信息不对称矛盾有加剧趋势,传统的税收征管方式越来越面临外部强大的压力和挑战。开展社会综合管税,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对税收征管全过程进行综合治理,成为税收征管的一项重要任务,越来越引起各级税务机关的重视。特别是如何依托信息化手段,整合各部门、各层次社会化信息资源,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组织严密、反应迅速、切实有效的社会综合管税新机制,是当前加强税源管理,促进经济税收和谐发展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开展社会化信息管税的意义

(一)推行社会化信息管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主体力量,对税源构成发生了深刻影响。从税务登记户数看,股份制和其他私营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国有和集体企业比例已很小。以威海2009年国税税务登记构成来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仅占2.6%,股份制、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占35.12%,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占5.77%,个体工商业户占55.98%。由于经济成分复杂,税源分布广泛,中小税源零星分散,一些新兴和潜在税源难以得到有效监控,加之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监控机制不够健全,税款一旦流失难以追回等问题,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以非居民企业税收征管为例,该类税源具有零散、流动性大,隐蔽性强,控管不到位流失难以追回等特点。2009年,通过加强部门协作、源泉控管、开展专项检查等措施,威海市国税局入库非居民企业所得税9826万元,同比增长35.21%,高于同期国内直接收入31.49个百分点。因此,推行社会化综合管税,综合利用社会、部门的力量加强税源控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成为必然。

(二)推行社会化信息管税是堵漏增收的有效手段。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和结构性减税政策等影响,税收收入面临严峻的形势。仅2009年,威海市各类减收因素共影响税收178797万元,向下拉动国内税收28.98个百分点。这种形势下,如果不加大征管力度,推进综合管税,力求做到应收尽收,收入缺口将进一步拉大,国家财力将很难得到有效保障。同时,由于当前企业生产经营呈现多元化、收支隐蔽化、分配多样化、核算利益化、偷避税智能化等特点。如果仅仅依靠税务部门力量来管理,这些问题很难得到有效遏制。工商、公安、财政、银行、劳动、统计等经济部门的信息与税源管理密切相关,只有各经济职能部门、部分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实现了涉税信息共享,税务部门才能有效掌控经济税源,及时有效采取征管措施,减少漏征漏管问题,进一步挖掘税源潜力,增加税收收入。

(三)推行社会化信息管税是提高税收征管质效的有效途径。目前国税部门征管力量有限,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都在300-400户,自国家税务总局实施管户与管事、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税收管理员制度以来,除发票发售、认证等办税服务厅工作外,几乎所有的日常工作和临时性工作全部转移到税收管理员的案头,工作量较为繁重;从工作质量来说,要实现对300-400户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情况全方位的巡查、监控几乎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推行社会信息化综合管税,扩大了信息数据来源渠道,为税收管理员提供了比较全面和准确的外部涉税数据,将原本需要管理员实地采集或通过各种渠道采集的数据一次性汇集至案头,将大量以往需人工分析比对、排除疑点的工作以信息化审核分析的方式快速直观的给出分析结果,极大地减轻了税收管理员在信息采集、审核分析环节的工作压力,提高了税源控管的质效。

二、开展社会化信息管税的工作实践

近年来,威海市国税局针对税企信息不对称,对部分行业、个别税种缺乏有效的源头控管手段等问题,以税收信息化为支撑,扩大涉税信息来源渠道,积极争取政府支持,部门协调配合,开展社会综合管税的有益尝试,较为有效地实现了对税收的源泉控管,促进了全市经济与税收的协调增长。

(一)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建立制度化的部门信息交流机制。从促进税收可持续增长的长远出发,威海市国税局多次向市委、市政府领导专项汇报开展协税护税的重要意义,力促形成全市统一的“政府主导、税务牵头、部门配合”的综合管税网络,得到了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一是建立涉税信息报送考核机制。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的意见》,要求政府各部门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定期向国税部门报送相关涉税信息,并且按年下发《专项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将其作为各部门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和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协作不力,没有按要求报送相关信息的,严肃追究责任,取消评先选优资格。二是建立协税护税激励机制。威海每年以市政府名义对协税护税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和物质奖励,促使部门配合工作由以往国税部门发起零散的、点对点的配合,转变为政府组织、多部门、职能化配合。三是建立涉税信息定期采集机制。威海市国税局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共与24个部门拟定出具体提供75项涉税信息的内容、传递方式、时限要求、责任科室及人员,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的涉税信息传递机制。除获取部门提供的固定信息外,还随时根据税源的管理需要,就单项信息或专门信息进行单独采集,不断拓展外部信息来源渠道。四是健全部门协调互助机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与地税、工商、财政、海关等部门定期开展涉税信息交流通报,并经常与驻地政府、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协作进行管户清查。2009年,威海市国税局从各渠道采集数据近1530万条,通过交流比对,全市共增加税收34270万元,占直接收入的比重为6.34%,拉动直接收入增长6.57个百分点。

(二)网络互联,信息化支撑,搭建社会化的综合信息管税技术平台。针对当前政府部门间信息化发展程度的不同,威海市国税局在外部涉税数据交换方式上,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对信息化条件成熟的部门,依托信息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对条件不具备的部门、不能通过电子交流的信息,进行人工采集、传递。一是推行工商信息交换比对系统。威海市国税局与工商部门协调,制定了《国税工商登记信息定期交换工作制度》,开发了《国税工商联网分析系统》,按月接收工商部门传递的登记信息,与CTAIS数据库中的登记信息进行比对,自动剔除地税单管户信息,其余漏管户通过系统分配给各片管员催办和查处。目前,已累计查处漏管户2563户,查补税款507万元,罚款63万元。二是创新税务登记办理方式。经威海国、地税部门协调,在全市推行了国地税联办税务登记,“一家登记、相互认可”,消除了纳税人只办理一家登记的可能,强化了对纳税人的源泉控管。今年1月1日,威海税务部门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委托工商机关登记证业务。纳税人在工商部门办理注册手续时,可由工商部门直接代办税务登记手续,派发税务登记表文书,并发放由国税机关、地税机关双方认可和加盖印章的税务登记证件。依托配套开发的税源管理系统,税务机关定期接受工商代办税务登记信息,税收管理员对纳税人进行实地核实,并根据核实情况将工商信息通过软件直接导入综合征管软件,保证了税务登记信息真实、完整、无误。今年1-4月份,全市已由工商税务登记4768户,工商登记户已100%纳入税务控管范围。三是搭建涉税信息交流平台。为确保部门协作渠道畅通,威海市国税局根据各单位报送的涉税信息种类,经广泛研究和协商,最终形成了涉及20个部门84个采集指标,定期通过DDN专线或EMAIL邮件等形式开展数据传递。如积极与财政、地税、银行等部门沟通,获取契税、销售收入等方面的信息,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2009年,全市房地产所得税收入16372万元,比上年减收8697万元,下降34.69%;定期从海关获取出口货物报关单、证明、结售汇等信息,与企业具体纳税情况进行比对核查,促使出口应征税货物应缴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共查补税款253万元。

(三)社会参与,综合治理,拓宽信息管税的外部渠道。一是加大委托代扣力度。根据有利于税收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结合工作实际,威海市国税局加强与市场管理方、银行、邮政等单位的合作,对符合委托条件的集贸市场及其他符合委托条件的单位签订委托协议,明确范围、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积极实行委托,税务机关对其行为质量进行监督考核,并将监督考核与手续费进行挂钩。同时,对具有法定代扣代缴义务的纳税人加强督促指导,促进有关单位和组织及时履行代扣代缴义务。今年1季度全市共通过委托入库个体增值税3671万元、代扣储蓄存款个人所得税245万元、代扣非居民企业所得税3088万元,占全市直接收入的4.86%。二是加强警税联合办案。为提高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打击震慑力度,去年以来,国税局与公安、海关、司法等部门联合,先后开展了对建筑安装业、房地产业、商业零售业等120余户重点企业发票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先后破获发票类犯罪案件7起,移送犯罪嫌疑人7名,收缴假发票4329份。在警税联合办案的推动下,今年1季度全市专业稽查共查补税款7316万元,是去年同期的5.31倍。三是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协税作用。为发挥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介组织对协税护税的重要作用,国税局注意加强与志愿者组织、社区组织、行业协会的沟通和监管,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税务市场强化注册税务师行业行政监管的意见的通知》、《关于强化管理促进注册税务师行业管理的工作方案》等制度办法,引导他们广泛开展税法宣传、税务中介等纳税服务活动,以提高纳税遵从度,降低纳税成本。

三、当前社会化信息管税工作主要问题及不足

(一)社会管税的信息化程度较低。首先,缺少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目前对大部分的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的信息采集主要通过EMAIL邮件进行,还有少部分单位仍需通过上门走访、纸质交换等传统形式进行,工作效率较为低下,涉税信息交流工作缺乏实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存在内外信息不兼容的问题。各部门和各单位由于管理内容和要求的差异,在数据的统计口径、分类方法、信息化应用平台上都各具特色,内外信息往往互不兼容,税务部门难以将外部信息直接应用于税源管理工作之中,涉税交流信息需要通过人工的方式录入税务征管系统,工作量既大又容易出现错漏。

(二)各类数据信息运用不充分,对税收征管促进作用还不够。部分税务干部管理理念滞后,对社会综合管税作用认识不足,部门信息采集的不充分与已采集信息利用不充分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干部运用信息化手段处理社会化信息的能力不强,存在重录入、轻利用,重查询、轻分析的现象,很少对外部涉税信息进行分类、梳理和比对,致使大量的外部数据信息被束之高阁,现行征管中不能经常性引进、应用外部数据,发现税源管理薄弱环节,促进日常税收征管。

(三)部门协作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缺乏硬性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少数单位尤其是非政府部门单位协管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按照规定定期传递相关信息,对相关工作考核流于形式。

(四)社会化信息管税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一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社会化信息管税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主管部门和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尚未明确,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和考核监督手段,对综合管税工作缺少长期有效的监督。二是以税务部门为主导的税源联控机制尚未建立。税务部门内部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个环节与外部综合管税的部门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双向反馈机制。

四、完善社会化信息管税机制的思考

(一)健全社会化信息管税组织机制。社会信息化综合管税工作的突出特点就是依靠政府的职能和有关部门的行政权力,充分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税源控管质量。为此,建立社会信息化综合管税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成立由市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工作督查小组,定期对各部门综合管税工作进行督查考核;二是完善综合管税信息传递反馈制度和内部考核机制,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责,确定与各部门的对接单位,及时接受、分析、利用各部门提供的信息,确保社会综合管税工作做到“事前有目标,过程有记录,考核有依据,责任有追究”;三是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和考核情况,促进工作落实;四是对提供重大涉税信息的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和经费补助,提高工作积极性。

(二)构建统一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搭建公共的涉税信息交流平台。一是开发社会综合管税管理软件,将要求各单位报送的涉税信息种类,以指标的形式归纳采集的信息要素,实现对涉税信息的采集、整理、分解、下达、落实、反馈、考核等各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形成科学、方便、快捷的信息链条。二是搭建统一的涉税信息互动平台。由市政府提供统一的社会综合管税工作平台,将社会综合管税管理软件挂接市政府政务信息网或者其他方式,各单位基于统一平台开展交流合作,既方便信息的及时传递,也方便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考核,税务部门也能及时接受、分析、利用各部门提供的信息,有效地降低信息交换和流转成本,提升外部信息的利用效率。

(三)健全社会化的税收征管体系。从提高效能、降低成本的角度,进一步规范零散税源委托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工作,强化源泉控管,促进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如委托工商代办税务登记,从源头上控管纳税人户籍,杜绝漏征漏管户;委托市场管理部门全面征收集贸市场税收,防范偷逃税和失踪户问题等等。

(四)强化社会综合管税信息的增值利用。一是建立以税务部门为主导的税源联控机制。在税务部门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个环节之间和外部综合管税的部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双向反馈机制,对每项涉税信息的主管部门职责都进行明确,对信息的分类、采集、传递、落实、反馈、归档等作出详细规定,形成内部管理联动,外部信息共享,资源综合利用的内外一体化税源联控机制。二是强化市局机关的直接管理职责。机关各业务科室直接负责涉税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运用,各项信息在传递到市局以后,按照职责分工分类,及时通过税务内部网络分配,结果要求按时反馈,并纳入系统目标管理考核,确保落实到位。三是积极依托税收信息化深化外部数据应用。积极利用现行税务系统开发的税收征管辅助软件,如税收预警分析系统和纳税评估系统强大的审核分析功能,强化外部数据应用。税收预警分析系统和纳税评估系统是山东省国税局开发并推广的税源资料审核分析平台,国税部门将社会综合管税有关数据信息导入纳税评估系统,通过海量数据的录入、分析和应用,能够大大地提高纳税评估的准确性,充分发挥外部数据在税源管理中的作用,堵塞征管漏洞,切实将涉税信息变成控制税源、组织收入的依据。

(五)完善征管长效机制。税务部门在利用外部数据堵漏增收同时,要善于归并和总结相关工作经验,准确发现和改进薄弱环节,堵塞管理漏洞,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内,就常发问题、征管薄弱环节研究制定长效管理措施,增强税源管理的实效性。对外,关口前移,打好“预防针”,强化对企业相关财会、税法知识的灌输、辅导,督促企业提前进行调整完善,避免税收风险,有效提升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

上一篇:征收“暴利税”将倒逼房价走高 下一篇:打税收“官司” 注意五大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