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探寻民族地区高校本科实践教学新体系

时间:2022-04-30 05:04:59

新疆大学:探寻民族地区高校本科实践教学新体系

摘 要:本文以新疆大学本科实践教学为例,探讨了民族地区高校如何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搭建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旨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为民族地区高校本科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关键词:民族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校毕业生有了新的要求,对其的实践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起适应新形势、新挑战的高校本科实践教学的新体系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的新课题。

新疆大学通过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探索新疆少数民族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经验,对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按照认知、技能和创新的教育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并采取边研究边实践的方法,探索构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本科实践教学新体系。

1. 构建一个体系

根据民族地区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型本科专业采取3+1、3+0.5+0.5等进程安排理论教学与集中实践教学;要求学期内理论教学与集中实践教学相适应。按“长短+长短”、“长+中+短”、“ 短+中+长”等比例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要求课程群中按课内实践、独立实践、课外实践等类型组织实践教学内容;要在课程内设置不同的实践项目。

2. 实现两个贯通

纵向贯通突出基础实验“厚”,综合实验“宽”,专业实验“深”;横向贯通要求学科类各专业共同设置学科基础实验内容,要求专业内各方向共同设置专业基础实验内容。化学类、化工类、生物科学类各专业设置基础化学实验平台课,同样,艺术设计类各专业设置三大构成课程实践;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内各方向也同样设置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或实践。

3.强化三个阶段

学生的专业学习将经历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实践能力锻炼阶段和创新能力培养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成为符合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基本技能训练。根据文、理、工专业对知识结构与学习能力要求的差异,充分发挥新疆大学作为疆内最大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培养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的同时,科学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文科类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理科类专业着重加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科类专业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作为重点,这些举措显著提高了实践教学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设置军训、公益劳动、教学实习或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要求工科专业开设现代制造技术实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2门专业“课程设计”、1~2项综合(创新)实验等;要求文科专业开设社会调研、1~2门“课程论文”、1~2次学年论文等;要求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占培养方案总学分的比例为:文科类专业20%以上,理科专业25%以上,工科类专业30%以上(高于教育部要求文科类专业的l5%,理工类专业的25%)。08版“培养方案”又提高了“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集中实践教学总周数和学分要求;发挥综合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要求理工科类学生至少获得艺术类课程2个学分和文科类课程4个学分;文科类学生至少获得艺术类课程2个学分和理工科类课程4个学分;对于同专业汉族班、民考汉和民族班,根据“削枝保干”的原则,整合课程内容,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2)实践能力锻炼。新疆大学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创建了面向本科生的个性化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平台。如法学院自2006年起开设“法律诊所”和“模拟法庭”实训环节;经济与管理学院依托“沙盘实验室”将“电子沙盘”作为必修实训环节,使学生通过接受实战模拟训练受益匪浅,屡次在全国电子沙盘设计大赛中获奖;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设计开放实验室”设置的实训环节极大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经成为学生向往的“实践梦工厂”。此外,学校以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政策引导,采用拟定项目竞标与学生自主选择两种方式,通过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自拟课题、自选方式、自由组合、自我评估、自行测算资金,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实践水平、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等多重目标。

(3)创新能力培养。新疆大学根据学科领域的类别设置了创新学分,按学校和学院二个层面设计了“社会实践及科技创新实施方案”。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2个创新学分、“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的毕业生至少要获得6个创新学分。同时,对创新学分的设立内容进行了分类,对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在公开刊物上等设置科技活动类创新学分;对获得各种专业或其他相关技能等级证书设置技能类创新学分;对学生自主参与提高素质的各种活动(包括各类讲座、报告会、读书报告)设置素质类创新学分。

4. 搭建四个平台

(1)基础实验平台。以学科建设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为先导,以实验室内涵建设为核心,对实验室进行了整体优化。2005年将117个实验室整合为54个,在10个理工科学院设置实验中心,2007年增设新闻与传播学院文科实验中心,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电气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整合为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近5年来,累计投入经费近2亿元用于建设和改善实验室,各实验教学中心面积、空间和布局科学合理,生均使用面积超过2.5平方米。新疆大学各中心每年面向学生开设实验达3600学时。

(2)仿真模拟平台。新疆大学一向重视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习基地,将其视为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现有校内实习基地6个,分别为:工程训练中心、旅游学院实习基地(2个),新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美国OBU大学与外国语学院语言实习基地、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新疆大学附属中学实习基地。以工程训练中心为例,该实习基地建筑面积为6867平方米,各类金工设备的配套组数齐全,能够满足学生用于机械制造基础和现代制造技术实验,已经成为工科学生实现仿真模拟实验的重要平台。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平台,新疆大学充分发挥校内实习基地补充并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切实配合好实验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技能培训平台。依托1个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6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等优势资源,使更多的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进行科研训练项目、制作学科竞赛作品等,将大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与科研素质训练结合起来;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要求结合起来,学生做到了尽早接受科研训练;做到了尽早接受工作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4)创业平台。通过设置创新学分,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对接。为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新疆大学根据学科领域的类别设置了创新学分,按学校和学院二个层面设计了“社会实践及科技创新实施方案”。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2个创新学分、“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的毕业生至少要获得6个创新学分。同时,对创新学分的设立内容进行了分类,例如,对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在公开刊物上等设置科技活动类创新学分;对获得各种专业或其他相关技能等级证书设置技能类创新学分。

在做好校内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先后与地州、企业、科研院所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近200个。这些基地涵盖学校本科所有的8个学科门类,分布在疆内13个县市6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全国6个省区。这些校外实习基地布局合理、管理先进、功能完善、设施先进,在专职辅导老师的指导下,为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开发潜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很好地满足了实践教学的要求;另外,通过多种的工学结合方式,使学生在生产实践或社会实践中增加真知、增长才干,使得他们更加了解社会、更加贴近社会、更好融入社会。

通过本科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实践,新疆大学兼顾到了全校8个学科门类的80个本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围绕本科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了新疆大学学科优势和特色,紧密结合新疆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实现了思维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综合性,做到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实践教学,为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成为新疆本地高等人才的重要输出地。

参考文献:

[1]粱亚敏,梅荣政.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求索,2009(5):99.

[2]顾钰民.以创新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思想·理论·教育,2006(3):54.

[3]唐一科,李华,伍一.促进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目标与学科建设的融合.中国高等教育,2004(17):27—28.

[4]张来斌.积极探索工程实践教育方法与途径.中国高等教育,2006(12):38—39.

[5]侯曙光,桑辰.浅析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开放实验的意义.科技咨询导报,2007(30):202.

[6]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6(12):44—45.

[7]朱兴明, 培育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 江苏高教, 1999,(6):72-73.

[8] 厉以宁, 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9,27(3):3-8.

上一篇: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质量浅析 下一篇:“立德树人”理念下的教师教育实验教学平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