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时间:2022-04-30 01:16:01

小儿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6-0922-02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减少液体外渗,对血管的刺激性小等优点。不仅可减少病人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血管,亦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尤其是在儿科,患儿年龄小,天生好动,自制力差,血管又细,在1天的输液中有时要进行好几次穿刺,易使患儿产生疼痛害怕心理,反复穿刺也易造成血管损伤。加之患儿多为独生子女,孩子生病,家长紧张、焦虑,又心疼孩子,若反复穿刺更易让家长产生心理压力,因此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不仅可减少患儿痛苦,亦可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倍受家长的欢迎。但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中,常因各种原因而发生一些并发症,引起不良反应,因此在静脉留置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十分重要。

1 并发症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1.1 液体渗漏:表现为局部肿胀、触痛,滴注刺激性药物时疼痛明显。其主要原因是操作不当,使针尖刺破套管未能及时发现;固定不牢,病人躁动不安,使导管脱出血管外;或静脉壁薄弱导致药液渗入皮下组织。

1.2 脱管:表现为导管脱出皮肤外。多为患儿自己将留置针抓脱,或小儿活动过多,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固定不牢胶布松动脱管。

1.3 导管堵塞:表现为冲管有较大阻力,回抽无回血,或重力输液液体不滴或滴速过慢。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封管不当,导致血液返流形成;封管后病人过度活动或局部肢体受压引起静脉压力过高导致血液返流,形成小血栓而致。

1.4 周围皮肤炎症:此症多发生在1岁以内的较小婴儿。表现为留置针处透明敷贴覆盖处皮肤发红,小水疱形成。主要原因是婴儿皮肤娇嫩,易致皮肤损伤;胶布透气不够,出汗多,易造成皮肤炎症。

1.5 静脉炎:表现为滴注部位出现痛、肿、发红,组织周围发热或可触及静脉索。主要原因与药物刺激、导管的机械刺激,无菌操作不当,反复穿刺的影响,液体的温度等许多因素有关。

2 护理

2.1 做好宣教:置管前护士应将置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告诉家长,以取得合作,让家长合理保护,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避免潮湿,并注意防止患儿不慎拔除留置针。

2.2 注意观察局部反应:置管期间,经常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若发现局部皮肤肿胀明显,或皮肤发红、触痛,有小水疱,均应拔除导管,更换静脉,并给予相应的处理。静脉炎可用50%硫酸镁湿敷,亦可用土豆片沿静脉方向帖敷于皮肤上,每日更换数次。皮肤有小水疱者,可用络合碘涂擦,每日涂擦2~3次,并保持干燥。

2.3 保持正确的正压封管技术:我们的做法是待液体滴完后,用注射器抽取2~5 ml生理盐水,与头皮针连接,先推注1~2 ml生理盐水冲洗导管,以使导管保持通畅,然后将头皮针针头轻轻向外拔,只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均匀推注余下生理盐水。此法保证了正压封管,效果很好。

2.4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保持穿刺点无菌,保持敷贴干燥清洁,合理选择血管、穿刺部位、针头型号。熟练掌握置管穿刺技术,并固定牢固。对于在关节处的留置针更应妥善固定,避免过松过紧。对于小婴儿,当封管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套管针,防止小儿不慎拔管。

2.5 拔针时护理:先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再用干棉签按压,嘱家长按压5分钟,并保持局部干燥,预防感染。

3 小结

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不仅减轻了患儿多次穿刺的痛苦,保护了血管,减轻了家长的心理负担,又能配合合理用药,提高疗效,亦可降低护士反复穿刺的心理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只有正确合理的使用,做好日常观察和护理,才可有效地避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收稿日期:2006-11-0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髌骨骨折的术后护理 下一篇: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的手术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