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间:2022-04-30 12:25:29

如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英语学科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品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合作学习,要善于创设恰当情境,为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95-02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要参与学习目标的确立,自己制订学习进度,自己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学习内容制订学习策略。学习者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合作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学习环节,实现学习目标的突破,这种合作根据学习者的自身需要和教师的合理指导适时进行,合作的对象也是不断变换。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对所学知识发出疑问和探究,许多教师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只有理科才需要探究性学习,文科尤其是语言类的学科只需要记忆和运用,不需要探究性学习,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英语同样需要学生有探究精神。比如,“old”的汉语意思为“老、大”,“old sister”是“姐姐”的意思,而“Big”的汉语意思也是“大”。如学生能自发去思考它们所表达的“大”的含义的区别:“old”是指年龄大;“big”是指个头大。那么学生在使用语言交流时,表达才能准确。如何在英语课堂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一、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趣味带动学生学习的自主学习

初中生刚结束小学阶段的学习,以他们的年龄和心智特点,很难将学习和远大的人生目标结合起来,更多是被兴趣带动着去做某件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学科的科目特点,建设有特色的英语课堂,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初中不同年级的特点设置学习方式和环节,让学生在不断地变换中保持新鲜感,保持学习兴趣。比如,初一学生年龄小,对相同学习模式不容易保持长久的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做游戏、介绍家庭成员或朋友、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训练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初二学生有了一定的词语积累,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最佳阶段,利用“悄悄话”形式,让学生将想给同学、朋友、家长、老师说的话写下来,给别人份惊喜,也给自己一份期待――收到别人的回赠。初三学生心智越来越成熟,阅读量大增,可以采取“课前演讲”、“课前朗诵”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他学生用英语进行短评。在这样的相互交流中,学生在快乐中不断进步,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会得到提高,实现“我要学”的目标。

二、独立性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必要品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在传统教育和教学中,施教者忽视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甚至根本不相信学生有独立的学习能力。教师完全主宰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目标的制订也是教师根据教材和课标要求来确立,不征求学生的意见和需要。课堂教师用接近完美的固定答案去要求学生,使得学生在口语和写作训练中缩手缩脚,不敢大胆使用词汇,只能按照课文的固定句式比葫芦画瓢,这样的学习哪里还有自主学习的元素。新课改后,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提倡学生独立学习,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课外学习成果在课堂中运用,不再局限于课本和课标的要求。学生作为一个正处于表现欲强烈的年龄,每个人都有独立学习、创新思维的潜质,教师要更新观念,相信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通过多种手段促使学生从依赖性学习逐步过渡到独立性学习。

三、合作学习的完全落实需要多种形式的合作

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开端。许多人将合作性学习理解为学生间课堂上的讨论,有些人将合作性学习理解为成绩优秀者对成绩落后者的帮助,也有人认为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的互相监督,这都是非常片面的。合作性学习以课堂小组为形式,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情况和学习资源,制订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分工以及合作的方式。比如,在学习《Shopping in Beijing》这一课时,学习小组根据这课内容比较简单的特点,可以将主讲人定位为英语程度较差的学生,让这个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其他人为其做补充。大家在自学的基础上先整理出本课的学习要点,然后让主讲人对自己认为需要掌握的要点逐一分析讲解,其他人给予纠正和补充。此时,教师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指导者,对学生在自学和合作环节中出现的疑惑及时给予帮助和解决。当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后,教师让主讲小组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此时的合作范围扩大,出现的争议也会多起来,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进行调节,使得学生合作更顺利,同时也实现了师生间的合作。

四、要创设情境,为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

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理智能力的发展和深层次情感的体验,有助于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首先,问题性是探究性学习的中心。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有思考和探讨的价值,更要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学习过程以问题为出发点,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实现突破性学习。其次,过程性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探究性学习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表现出学生聪明才智和张扬的个性,也会暴露出许多不足。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的优点,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点拨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再次,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比如,在对“如何结合英语的文化背景来进行英语的学习”这个问题的探究时,有的学生提出尊重英语的民族习惯,也有的提出语言互相融合的观点,不应一味考虑英语的使用背景。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都给予一定角度的肯定,但也不能让学生“跟着感觉走”,要为学生指明方向:应该尊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使用习惯,但同时也可以创新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00.

上一篇:探索《化工原理》课程项目化教学 下一篇:如何构建“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无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