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史氏鲟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时间:2022-04-29 11:11:24

人工养殖史氏鲟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史氏鲟经过这10多年的驯化养殖,其养殖技术日趋成熟,集约化养殖水平逐步提高,但是,伴随着生态大环境和饲养方式的改变,如水温的升高、饲养密度的增大等,史氏鲟的疾病也逐渐增多,危害加大。建宁县从2001年开始从福州引进史氏鲟养殖,目前也在废弃的鳗池中大量推广养殖。近年来,笔者对史氏鲟疾病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小结、结合各地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几种常见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供广大养殖户同仁参考。

一、真菌性疾病

1.症状

病原微生物主要是水生真菌,常见的种类有丝水霉、鞭毛棉霉等。病鱼症状是行动迟缓、鱼体消瘦、不摄食,主要是转池时操作不慎引起。

2.防治方法是要转池操作时要防止鱼体受伤,对患病鱼体可以采用克霉唑和1%的食盐与小苏打水混合溶液浸泡患鱼10分钟左右,也可采用高锰酸钾1~2克/1立方米水深全池泼洒。

二、细菌性出血病

1.症状

笔者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出血病在很多情况下都容易发生,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病,是由于养殖时间长,病菌累积的原因造成。尤其是在变温期间(如春夏季过渡时期、夏季高温时期和秋冬季时期)容易发生,据有关资料介绍,病原为嗜水单气胞菌。由于水温偏高,水质恶化(尤其是水中氨态氮含量超标)引起,该病有较强的传染性,患病死亡率较高。主要危害200克左右规格的鲟鱼,病鱼口腔四周充血、红肿、突出,头内部充血(在阳光或强光下透视可见),鳍条基部充血,腹部骨板、腹棱处大量充血,同时继发肠炎病,解剖时,可以发现腹壁有出血点,肠道红肿,无弹性,伴有暗红色粘液。

2.防治方法

2.1保持水质良好,加强日常管理,及时清除淤积粪便、残饵,加注新水。

2.2每千克饲料添加4~6克的氟哌酸,同时外泼盐酸新霉素2~3克/1立方米水深浸泡8小时,连续四天。

三、细菌性肠炎病

1.症状

该病从鱼种到商品鱼都会发生,为鲟鱼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据有关资料介绍,病原为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导致此种疾病,主要原因是饲料霉变、外界水环境发生变化(如水质变坏),或养殖过程中不按规律投喂,人工饲料投喂量较大,经常变换饲料品种等。外观病鱼行动缓慢,摄食少,腹部膨胀,红肿。轻压腹部,有淡黄色混杂红色粘液从流出。解剖时,可以发现肠壁充血发炎,弹性差,无食物,内有很多淡黄色粘液,肝脏变色,严重时肠道穿孔,肝脏坏死。

2.防治方法

首先要做好环境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免疫多糖,用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也可以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无残留的抗生素和中草药预防。可每天用清热解毒散或三黄粉拌饲投喂(浓度0.1~0.2%),连续3天,喂两个疗程,同时外泼海中宝(硫代硫酸钠)。

四、溃疡病

1.症状

病原不详,危害高密度工厂化养殖鱼体,危害性不大。主要在夏季高温季节容易出现,与水质好坏也有很大的关系。早期,病灶为浅白色,病灶处出现充血,皮肤糜烂,严重的出现大块创口,露出肌肉。尤其是在倒池后容易大量出现,治疗不及时,容易造成较大的危害。

2.防治方法

2.1外泼盐酸新霉素(浓度2~3克/立方米),内服三黄粉拌饲投喂(0.1~0.2%);②外泼红霉素(浓度为5~10克/立方米),内服土霉素拌饲投喂(0.1~0.2%,)等抗菌药。连续四天,浓度视该病轻重而不同。

五、寄生虫病

1.病因及症状

对鲟鱼苗种危害较大,直接影响苗种生长。造成鱼体消瘦,游动迟缓,常见于鲟鱼苗种鳃、尾部等处,导致这些部位粘液增多。显微镜检查时,可以发现大量车轮虫,或三代虫,或小瓜虫等

2.防治方法

2.1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水质,提高鱼体抵抗力。

2.2可采用5%的食盐溶液浸泡鱼体30分钟,或用20%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鱼体10~15分钟,或用10~20克/立方米的高锰酸钾药浴10~15分钟,然后转入流水池中进行养殖。也可以采用中草药进行治疗。

六、非病原性疾病

主要有肝病、心外膜脓肿、黑体病、大肚子病等,该类病症的主要原因是养殖环境差,饲料成分不合理等原因造成,要注意改善环境,加强饲料质量管理。

上一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效应分析及应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浅析花椒树采椒后的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