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制改革视野下的社会心理嬗变

时间:2022-04-29 08:55:13

税制改革视野下的社会心理嬗变

摘 要: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与纳税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税制改革作为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形成围绕税制改革的特定社会心态,其中与官方意识形态和舆论既有契合之处,也有一些分野。应当把握和分析社会心态,认真疏理,恰当引导;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和舆论对政策制定的反作用;冷静分析,防止炒作,推动符合国情民意的科学税制改革。

关键词:税制改革;社会心理;嬗变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4-0065-03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纳税是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我国税收体制机制全面转型,国家税收与公民的切身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公民的纳税人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对国家税收政策更加关注和敏感。近期税制改革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在社会上引起较大议论和反响,形成了针对税制改革的特殊社会心态,值得关注和研究。目前,对税制改革与社会舆论、社会心态之间的互动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通过梳理分析新闻报道、网络热点、论坛帖子、个人博客等关于税制改革的社会评论、意见和个人感想,试图概括由税制改革触动的社会心态演变形式和规律,进而阐明当前税制改革与社会心理嬗变之间的互动机制。

一、社会关注的税制改革热点问题

现行税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行重大改革基础上,经过不断完善逐步形成的。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为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又对税制进行了一些重大调整和完善,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税制改革。然而在中国现阶段,社会民众因其特定的视角和价值取向,仅仅关注与自身的经济收入、家庭负担和生活感知密切联系的税收政策领域。因此,只有进入广大民众视野的税制改革,才真正成为社会关注的所谓“热点问题”。通过对新闻舆论和网络评论的梳理和分析,发现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在1600元的基础上,2008年3月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为2000元。对此,广大工薪阶层给予积极响应和支持。但是,更多的专家学者和民间声音认为,这个起征点依然不高,不能完全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尤其是对中低收入者不利,甚至有人倡导起征点应该上调至5000元以上,该话题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持续发酵和延烧,不时就会凸显和讨论一次。

房产税新政策出台问题。近几年全国各地房价上涨较快,买房难成为涉及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不断有社会舆论要求通过政府行为尤其是税收手段来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在购买和持有环节征收重税,打击投机性购房行为成为社会普遍共识。2011年1月,重庆和上海的房产税新政策试点方案出台将该问题进一步推到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车辆购置税税率调整问题。车辆购置税是影响百姓购车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汽车行业的冲击,2009年初国家决定减按5%征收小排量车辆购置税,激发了家庭购车热情,刺激了消费需求。2011年初车辆购置税税率重新调整至10%。税率的变动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使得在税率调升之前的突击性购车和调升之后的普遍观望成为中国社会的独特景观。

宏观税负负担问题。与税制改革密切相关的,是对所谓中国税负痛苦指数的热议。福布斯称,按其方法测算,2009年中国税负痛苦指数为159,在其公布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列第二,仅次于法国。[1]对这个数据,一度吸引了国内媒体的关注和网民的热烈讨论。对此,国家税务总局领导专门撰文进行评论,在网络上引起了政府和民间意见交锋。

除以上几个问题之外,资源税改革、燃油税附加改革等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也是和社会议论的热点,较易引发特殊的社会心理反应。

二、社会心理嬗变的特征与态势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近期税制改革对中国社会心理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引发出多重、复杂的社会心理反应。社会心理嬗变的现象折射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期待和实践成效,值得关注。

中国社会对税制改革心理预期强烈,普遍希望通过改革优化目前税制结构。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中国公民对纳税人身份的认识比较模糊,很少从纳税人的角度来认识和界定自己的身份;新世纪以来,一个显著的变化则是纳税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即高度认可和重视自己的纳税人地位,认清了自己和政府之间的“契约化”事实。主要表现在:对纳税人各项权利的关注和行使,对税务机关不当行政行为的质询,对公共财政透明度的关注,对税收收入使用的关注等。尤其是随着新闻资讯的发达,国外的财税政策和实践成效为国内民众所了解,民众在对比中感到不解和困惑;在对过去和现在的个人税收负担的对比中,产生了纳税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的个体印象。日常生活中的对税收政策的直接感知,在网络上大量汇集、交流和扩散,使得对目前税收政策不满的社会情绪蔓延开来,成为当前中国社会比较普遍的情绪,不仅仅低收入阶层有怨言,中产阶级的部分群体也不甚满意。这些社会心理直接转化为对税制改革的强烈社会呼唤和民间预期。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种社会心理和改革预期,以切合实际和较为成功的税制改革回应民众需求,避免不良的社会情绪持续在高位运行,对政权的合法性和社会稳定产生潜在消极影响。

实用理性和经济实用主义心理在对税制改革的反映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人的实用理性和务实经济心理在对税制改革的反映中显露无疑。主要表现在,仅仅关注与自身实际收入和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税种的改革动态,对其他同样重要的税制改革实践却并不关心,这反映出税制改革实践与社会关注热点之间的差异,国家倡导与民众心态之间的差异。由于国家的宏观政策主张与民间的经济理性之间存在张力,因而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话语在此处失灵,国家号召和政策倡导在纯粹的经济利益面前苍白无力。例如,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物业税是否开征、中国宏观税收负担的高低等问题持续受到民众和社会媒体的关注,始终处于曝光灯下,成为社会民众热议的话题,并且一边倒地在网络和各种媒体上获得支持,成为无形的社会舆论力量。而作为税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货物与劳务税、营业税、进出口税、环境保护税改革,关系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非常重大和现实的经济制度和政策调整问题,但是因为与民众的直接经济收入关联不大,却难以激起民众更多的关注,因此也不可能处于社会舆论的中心。

通过税改,暴露出“仇富”心理和对社会公平问题的不满足感。在社会加速转型和贫富差距扩大的形势下,中国社会一些不正党的经济心理突出显露出来。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致使衍生的经济心理失衡很明显,随着收入和生活反差扩大,社会“仇富”心理日益浓厚。税收具有调节社会分配的重要作用,毫无疑问,现存税制的制度设计缺陷对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拉大负有一定责任。相关诉求和愿望体现在税制改革上,就是要求通过税收手段和税收杠杆,加大“劫富济贫”力度。中低收入阶层希望对高收入阶层征收类似于“惩罚性”税赋的言论不绝于耳。例如,上调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开征物业税和遗产税,采纳类似西方“巨富税”的税种。这些言论和观点,其意旨除增加税收、减少收入差距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而外,也是为了宣泄中低收入阶层的内心不满和现实失衡感。从某种意义上说,税制改革只是一个侧面和缩影,只是各种社会思潮彼此激荡和碰撞的“出口”和“渠道”。由此所产生的种种新闻舆论、社会评论反映出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格局调整的总体态势,折射出中国维持社会稳定所面对的较为复杂的形势和局面。

针对同一税改政策,不同社会阶层心理反差较大,极化比较明显,不同阶层之间存在鲜明的政策偏向和差异。税制改革的大方向在国家层面是同一和一贯的,包括“优化货物劳务税制,完善个人所得税制,继续推进费改税”等重大方向和趋势。但是,落实到社会之中,却呈现出“阶层化”、“分块化”甚至“碎片化”的社会反映。不同的社会阶层,出于自身的现实经济考虑,对同一税收政策表现出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态度,尤其是反映在与个体经济收益密切相关的税制改革上。例如,对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个人所得税申报,社会上就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高收入者态度消极、刻意回避,中低收入者积极支持,热烈响应。对于房产税和遗产税的开征,因为有助于减少贫富差距,遏止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广大网民和民众的热烈拥护,“尽早开征”成为舆论的主流;而高收入阶层在网络和社会媒体上则成为“沉默的少数人”,尽管有现实利益的要求,他们的声音和诉求往往被其他群体舆论的洪流掩盖。这种“喧嚣”和“沉默”反映出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隔阂。对待税制改革的不同态度,表明目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比较明显,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差异、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的区分度均在不断扩大,极化的社会现实比较严重,值得关注。

社会心态及社会舆论对税制改革产生潜在影响。社会心理作为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是对国家政策的社会反映。但是,这种社会心态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对作为社会存在的税收制度会产生影响,并且间接地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和低门槛,社会心理和社会期许集中地在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上表现出来,形成比较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越来越得到中央的重视和关注。政府也更加积极地通过网络媒体了解民意,聚集民智,以使政策制定与社会民意之间形成持续互动的局面。例如,网络上近几年不断出现关于中国宏观税负和民众税收负担痛苦指数的报道与讨论,一些网友也纷纷现身说法,以自身的收入和纳税情况来说明税制存在的问题,引发了舆论同情和支持。针对不断抬升的房价,社会舆论一致要求开征房产税,通过提高多套房产持有者的纳税金额,遏止部分投机者的行为。这些舆论态势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到相关的决策部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税制改革的进程和速度。从长远看,今后还可能出现民间舆论和社会心理“倒逼”税改加速的现象。

三、社会心理的引导和调控之策

复杂交织的社会心理会反作用于税制改革,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要加强对税制改革背景下社会心理嬗变的研究,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和调控,使之在健康可控的局面内发展,成为改革的有力思想支持和心理援助、舆论环境。

始终坚持正确的税制改革方向,以实绩取信于民,赢得民众支持。“十二五”时期税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建立科学的税制体系、完善的地方税体系、有效的税收调控体系,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税收体制机制”。该思路清晰正确,今后关键在于在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制定具体的税制改革政策并加以认真落实,尤其是在社会普遍关心的税制改革方面取得实效。调节收入分配是税收的重要职能,现行税制存在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税收调节功能的充分发挥。要通过近期的税制改革,“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最终以税制改革和其他经济社会综合改革的配套措施取得实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争取民意,赢得民心。

发挥专家和主流媒体作用,积极引导舆论,调控社会心理。专家学者具有丰富的税收专业知识,是税制改革的推动者和解释者;主流媒体掌握话语权,是税制改革的社会舆论营造者。但是也有少数专家学者甚至个别主流媒体违背职业道德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误导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激发民众不良情绪,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税收专家和学者应当从维护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出发,发表负责任的言论,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主流媒体也要从事实出发,积极营造有利于税制改革和社会稳定的舆论氛围。相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学者和专业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解释说明作用和社会媒体的宣传作用,从正面引导民众和社会心态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坚持原则,冷静应对,防止个别媒体恶意炒作。目前,存在对税制改革的强大社会压力,其中主流社会舆论的热切期盼、积极拥护,是税制改革的巨大推动力,要理解好、把握好、顺应好,激进、偏激甚至错误的社会思潮,是对税制改革进程的误导和干扰,要认真分析,正确应对,绝不能为取悦社会舆论、满足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而放弃正确的改革方向。在社会舆论和思潮的形成过程中,也有极个别媒体为特定的利益集团服务,煽动社会舆论,误导社会思潮,甚至沦为某些特殊利益集团和海外政治势力的工具,发挥不可告人的功能。对此,应当坚持原则,谨慎处理,防止由于举措不当引发社会矛盾激化和社会舆论危机事件,造成社会不稳定。

通过舆情监测,及时准确把握社会心理动态,加强反馈和回应。税制改革是一面镜子,由此所引发的各种社会心理,反映当前的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舆情资源。因此,要高度重视这种社会心理对政权合法性的影响和其潜在的社会动员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民间舆论和民众心态及其对税制改革的态度,建立相关的社会心理评估和测量机制,仔细甄别,充分评估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对民众困惑不解的问题和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心态,要耐心地解释和说明;对消极的社会心理和舆论,应当通过恰当的渠道予以回应,从而在民众中树立起有利于推进税制改革的理性平和的社会心理。

参考文献:

[1]“福布斯公布2009税负排行榜”http://finance.省略/j/20090825/10566660888.shtml

上一篇:警惕以“左”谋私(二题) 下一篇:论欧美反倾销法案中“单独税率”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