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节奏中的六个“爆破点”

时间:2022-04-29 03:55:48

提问节奏中的六个“爆破点”

提问是教师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达成预期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笔者认为设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抓住以下六“点”。

一、新课的“导入点”

大凡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新课导人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他们往往运用设问的方法,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自然地把学习新知转化为内在需要,诱发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师拿出两个形状和大小都不一样的三角形问:“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大?”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谁大谁小,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接着。教师继续问:“谁能具体说出大多少呢?”这个问题有点让人始料不及,矛盾便产生了。这时,教师开始讲授新课。这种提问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渴求心理,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知识的“衔接点”

新知识总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师在它们的衔接点上设问,可以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进行知识迁移。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 同分母分数减法是怎样计算的?2 1/2+1/3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3 分母不同就是什么不同?怎样把异分母转化成同分母?4 异分母分数加减时第一步应该做什么?这一组设问,沟通了新旧知识联系。使学生找到了新知识的“停靠点”,即旧知识的“伸长点”,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合作、交流和探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里面。

三、教学的“关键点”

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关键处精心设问,能促使学生抓住要点,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弄清道理,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再提问:1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什么?2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什么?3 梯形的面积该怎样求?4 梯形面积在计算时为什么要除以2?这些问题突出了重点,加深了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四、思维的“障碍点”

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的难度不相适应或学生的思维定势受旧知识负迁移影响都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个难点设问。例如,教学“加工480只节能灯,师傅单独做3天能完成,徒弟单独做要5天才能完成。师徒两人合作要几天完成?”这道题目,学生由于思维出现障碍,列出了这样的算式:480÷(3+5)=60(天)。教师对此并没有急于评价,而是设计了以下几个简洁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排除障碍:1 师傅单独做几天完成?徒弟单独做几天完成?2,现在计算的结果,师徒两人合作几天完成?3,两人合作的时间会比一人单独做的时间多吗?这样一问,学生很快就能判断之前解法是错误的,并找出了错误的原因,同时找到了两种不同的解法:1 480÷(480÷3+480÷5);2 1÷(1/3++1/5)。

五、题目的“变通点”

在题目的变通点处设问,特别是在应用题教学中,当学生掌握基本思路后。教师用一题多变或一题多问的方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例如,“横畈小学有男女教师共45人,男教师人数是女教师的2/3,男、女教师各有多少人?”根据常规解法,学生把女教师人数看作单位“1”,列出算式:45÷(2/3),得出女教师人数;然后把女教师人数乘2/3,得出男教师人数。解题成功了,教师仍不罢休,提问:1 还可以把题目中的哪些量看作单位“1”?会解答吗?2 这道题能不能用方程解答?怎么解答?这一问。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又列出了几种不同的算式。

六、课堂的“终结点”

在新课结束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有意创设疑问,为下节新课增添些神秘色彩,对学生课余预习无疑是一种无形的推动。例如,在“比例尺”这节课快要结束时,教师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比例尺的用途吗?如果把我们学校画在图纸上,又该怎么画呢?这样的设问,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安市横畈镇潘洪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上一篇:用好课前三分钟 下一篇:科学课堂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