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我做主

时间:2022-10-28 10:27:26

科学课堂我做主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课堂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近几年。我在教学中努力运用评价调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个性发展,强调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跨学科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提高评价认识。培养学生兴趣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科学课的评价从过去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评价形式上。也从单一的评价主体发展到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将更趋全面、合理:评价方法将更加灵活、多样。

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逐年加快,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知识源,更不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裁判员。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他应该是学生科学学习中的伙伴、参与者、激励者,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调控者。如教完《花、果实、种子》后,很多同学都想亲身体验一下,于是,我帮他们组建了活动小组,带他们到植物园做南瓜雌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对比实验,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过后,同学们经常到植物园精心照顾南瓜。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次活动中,同学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分工合作,有观察访问,有知识学习,也有动手操作。汇报时,我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注重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态度和创新方法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二、发挥主体作用。张扬学生个性

在教学《观察身体》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忆有哪些变化说明我们在不断生长。学生提出:“我穿的衣服变小了”,“我的手在长大”,“我的个子在长高”,“我的体重在增加”……我马上接着问:“我们怎么记住这些变化呢?”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用红印泥印,可以用笔在纸上画下来,还可以拍成照片保存下来,可以用尺量出具体数据记下……学生的这些创意不但得到我的肯定。还马上让大家付诸行动,一起设计了一张“我的生长史记录单”。这看似简单的设计环节,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把课堂变成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三、提供交流空间,促进学生表达

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如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从孩童时代抓起。为此,在科学课上,我总是尽力拓展学生相互交流的空间,尽量给出一定的评价时间,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互相提问。如:为了搜集我们需要的证据,我们能做什么?我们需要做什么实验?这样做公平吗?我们能用其他方法吗?那可能好一点吗?我们做这个实验时需要一定的顺序吗?我们从哪儿能得到帮助?谁能帮助我们……

四、凸显学科特点,关注情感态度

科学探究的目的固然是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探究所经历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态度、科学情感和科学价值观,与科学结论的获得相比是同等重要的。现代的科学教育改变了过去那种生硬、呆板的面孔,特别强调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确实,科学技术最终是为人类服务的,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人的感情存在。情商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智慧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如在教学《热水上浮的原因》时,当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了热水袋在冷水中上浮的现象后,我请他们猜测热水上浮的原因。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学生猜测热水上浮可能和温度有关,有的学生猜测热水上浮可能和体积有关……于是。从学生的猜测中,生成了本课的探究主题――热水上浮是否和重量或体积有关?由于探究主题来源于学生,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探究积极性油然而生。这样教学,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无论学生怎样猜想,教师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而是引导学生用实验尝试解释自己的观点,保护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探究的火花在猜测中迸射。这样平等的感情交流,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单位:泉州市丰泽区第三中心小学责任编辑:林彦)

上一篇:提问节奏中的六个“爆破点” 下一篇:实践偏差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