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伍子胥:以英雄崇拜的名义

时间:2022-04-29 01:42:19

民俗所谓“四时八节”,端午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八节”之一。每到端午这一天,各地有划龙舟、吃粽子等重大活动。这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屈原。而嘉兴一带和端午则有着更加深远的渊源。

嘉兴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之称。在嘉兴东南的大桥乡附近原有胥山,山高约二十米,周边山地约有九十亩。相传春秋时,吴国名将伍子胥在此练兵,故得名胥山。胥山旧有伍子胥的墓、祠,有磨剑石,有凝望水溪的石龟。而在嘉兴市郊洪合至今仍留有北为吴国南为越国的国界桥。因此,嘉兴也可以说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伍子胥原是楚国大臣伍奢的儿子,因为父兄遭楚平王杀害而逃到吴国。伍子胥刚从楚奔吴时,吴还是个僻处东南一隅的小国,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公元前514年造起了著名的阖间大城,奠定了吴国强盛的基础。后来,伍子胥又辅佐夫差实现了争雄东南、称霸中原的伟业。这样一个有功之臣,就因为敢于提出不同政见,加上佞臣的谗言,失去了吴王夫差的欢心,最后竞派人送“属镂”之剑,命他“自裁”。伍子胥临死前吩咐侍从,说我死之后,务必要挖出我的眼珠,挂在吴城东门,我将看越寇入城灭吴!这些话传到夫差耳中,夫差不禁大怒,令人将伍子胥尸体抛入江中。对于这一段故事,司马迁也在他的《史记》中作了详细记述,并说“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日胥山”。

据说,伍子胥被抛尸人江后阴魂不散,“乃有遗响,发愤驰腾,气若奔马,威凌万物,归神大海。”“子胥恚恨,驱水为涛。”“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见《吴越春秋》、《越绝书》、《论衡》等)无论是伍子胥的精神还是其死亡的原因、死亡的方式,都激起了吴越地区民众的极大同情与敬重。从此,伍子胥被吴越民间当成了潮神、涛神、江神。吴越故地每到端午也就有了龙舟竞渡、“迎伍君”等习俗。

20lO年春,嘉兴市有关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征集端午习俗民间故事,活动产生热烈反应,征集到相关民间故事150多则,而其中相当多的故事都与伍子胥有关。不仅如此,在嘉兴一带至今还保存着不少有着文化纪念意义的地名,诸如南湖胥山、秀洲吴越国界桥、嘉善千泾塘、平湖水仙庙、海盐尚胥庙、海宁海神庙、桐乡天花荡、纪目墩等,几乎在每一个这样的地名背后,都会有一个到几个生动的口头传说,诉说着这一带民众对于伍子胥的怀念之情。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罗杨认为,端午节的起源要比屈原早,它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不过,关于端午的起源自古就有很多争论。从目前学术界研究的成果来看,如果全面地考察端午和各种习俗,其最原始的核心因素在于古人的辟邪观念。虽然民间和典籍中有各种说法,如纪念屈原说,仿效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说等等,但只有辟邪说与历史更加吻合,它的发端应是战国时代。据文载,全国各地古往今来受到端午祭祀的人物共有17人,包括清官、名将、英雄、豪杰、诗人、孝女等,以伍子胥开先河,屈原影响最广。伍子胥是最早赋予端午以纪念寓意的人物,而且在吴越地区一直有着广泛影响。

考察嘉兴端午习俗的文化内涵,第一要义是英雄崇拜。嘉兴端午习俗与本地区先民的全民参与、集体记忆及对此节日的文化认同息息相关。吃粽子和赛龙舟两项风俗都与纪念吴地忠臣伍子胥有关。伍子胥即是民间原始正义的可贵资源,表现先民们对气节、忠义及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这正是民间原始正义和民族凝聚意识得以形成和维持的关键。嘉兴端午作为英雄崇拜的节日,它以集体参与的狂欢方式彰显着民间原始正义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因子,展示着对忠诚、正义和清明等文化精神的向往,崇尚着一种刚正不阿的道德人品,显示出地域属群内部固有的文化意识,具有极大的平衡与协调的张力,这正是数千年中华儒家文化所蕴育出的端午精神的表征。

上一篇:四月风水调理 下一篇:如何利用ISO 26000推动电网企业开展企业社会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