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排球运动专项特点谈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机理及预防

时间:2022-04-28 06:39:30

结合排球运动专项特点谈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机理及预防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3

摘 要 排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型项目,尽管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但随着每球得分制的实施,排球运动的激烈程度愈发强烈,对运动员的身体耗损程度和速度也愈发的明显。运动损伤不仅会影响到比赛中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影响着运动员技术技能的阶式提高,甚至关乎着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以至我国排球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排球优秀运动人才梯形发展的步伐。因此,本文旨在对排球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种类、形成方式及原因予以规整、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可行的预防措施及建议,以期减少运动损伤的出现,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

关键词 排球运动 运动损伤 损伤原因 预防措施

一、前言

排球运动起源于美国霍利奥克,起初属于一种中等运动强度的休闲运动项目,但经过规则的不断完善以及运动强度的逐步提高,排球运动的精彩、激烈和受欢迎程度也不断的增强。至1964年排球运动被正式加入奥运会,登上竞技体育的舞台之后,排球运动的项目类型和技术特点对运动员的机能、技能、体能要求也进一步的加大。排球运动在项目类型上虽属隔网对抗类,在比赛中与对手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但其技术特点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不断重复着起跳、下蹲、倒地、击球等动作,且起跳次数多,动作幅度大,频繁的起跳、落地、翻滚、扭打等动作使运动员的膝盖、腰背、踝等部位承受着巨大的负荷,加上排球运动的技术动作多半是在腾起半空中或屈腰下蹲状态时发力完成,因此导致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现象最为高发、其次依次为腰背、膝、肩等部位。如表1。

运动损伤是运动员“运动寿命”的最大杀手,尤其是对于核心优秀运动员和有着无限发展潜力的年轻运动员,更是“谈伤色变”。面对排球中不可避免的损伤现象,我们需要做的是正确的认识,科学的预防,积极的治疗以及客观、理性的对待。

二、排球运动中常见损伤部位原因及损伤机理分析

排球运动是一项集体综合性高技能竞技运动项目,具有节奏快、对抗性强、攻防转换快、强度大等运动特征,对运动员的反应、力量、柔韧、速度和耐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研究表明:一堂排球训练课一名运动员要起跳180—200次,倒地60—80次。一场国际比赛,主力队员平均每场起跳68次,倒地15次。这就使排球运动员的膝关节、腰、肩及踝成为发病率较高的解剖部位,并与其技术要求要对应,如果运动员的腰背、上下肢力量达不到要求,就极易在训练和比赛中操之过猛而造成运动损伤。其次,排球运动节奏快,强度大,由于运动员在攻守过程中不断重复着快速起跳等动作,导致机体由于过度疲劳产生的慢性损伤比急性损伤更加常见,例如前国家女排队员赵蕊蕊,就是因为过度疲劳而导致应力性骨折。此外,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主动或被动跌倒、跳起后落地不正确以及接发球时球对手指的挤压等对运动员身体造成的直接伤害也是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其中根据科学调查和数据统计,扣球和拦网两个技术动作是造成损伤的最大“杀手”,要予以高度重视。

(一)膝关节损伤原因及分析

膝关节从其生理结构分析是人体关节构造中最为复杂的一个关节,两端杠杆长,周围肌肉少,并且没有关节头、窝的组合,使得关节的自身稳定性较差。因此是最容易发生运动创伤的部位。由于排球运动的自身技术特点,要求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都必须时刻保持膝关节半屈动作,并不断进行曲位屈伸、扭转等动作,并且要求运动员连续起跳能力高、动作幅度大。反复用力起跳、落地缓冲 时刻保持的半蹲姿势,这就使膝关节局部负荷量过大、不断叠加而导致运动疲劳,最后多半会形成慢性损伤,成为排球运动员的普遍病症。这些慢性损伤如果不能得到重视和及时恢复治疗,会进一步恶化,最常见的就是髌骨软化症和髌骨末端病。

其次,膝关节挫伤也是排球运动中较容易发生的一种损伤, 其原因大部分是由于间接外力使屈曲的膝关节突然扭转致伤。当膝关节处于半屈曲位时,关节的稳定性降低,半月板向后方移位,此时若突然过度扭转、伸膝或外旋伸膝,半月板来不及退开而被挤压,可引起内侧或外侧半月板撕裂。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突然跳起(或落地)往往伴有身体旋转,受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运动员跳跃后落地不正确使膝关节突然扭转,都可以发生内侧或外侧半月板的损伤。伤后膝关节立即发生剧烈的疼痛,关节肿胀,屈伸功能障碍。在行走时常可听到患膝有清脆的弹响声,并伴有疼痛。半月板损伤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未完全痊愈就参加训练,使受伤的半月板进一步磨损,造成慢性损伤。半月板损伤也是造成许多优秀运动员排球事业发展的拦路虎之一。慢性患者主要症状是膝关节活动痛,以行走和上下坡时明显。

(二)核心部位损伤原因及分析

所谓“核心”指的是人体躯干部位的中间环节,即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是由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包含29块肌肉。核心肌肉群担负着稳定重心、传导力量等作用,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的活动、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在各项体育运动项目中,核心部位损伤对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最为直接,由于治疗和恢复的时间较慢,一旦受伤将直接干扰训练和比赛计划,严重影响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其中又最为关键的是起到核心支撑的——腰背部脊柱。

腰背部脊柱是一根独立的支柱,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其前方为松软的腹腔,包裹的肌肉、筋膜和韧带等软组织收缩强度较低,属无骨性结构保护。人的腰部不仅承受着人体约二分之一的体重,又要进行着各种复杂的屈伸、侧旋运动,故腰背部在做承重以及不良的弯曲动作时所产生的强大拉力和压力就极容易引起腰段脊柱周围的肌肉、筋膜和韧带损伤。

现代排球比赛中需要大量运用后攻及跳发球技术,大强度的扣、发球练习,对运动员腰背肌的要求相当高,重复的大负荷运动导致运动员腰部肌肉组织过度负重,继而引发劳损,其中排球的重要进攻动作——扣球,特别是空中的大力叩击动作,其动作的发力的主要原动肌一方面源自上肢肩关节的鞭打动作,另一方面就是来源于腰部的旋内发力。但由于技术和体能水平的限制,运动员的突然发力经常会导致“闪”、“扭”腰等急性损伤的出现,给运动员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在核心部位经常出现的损伤有竖脊肌筋膜炎、腹外斜肌劳损等。

(三)肩关节部位损伤原因及分析

肩关节是人体最灵活的关节,可作屈,伸、收、展、旋转及环转运动,但由于关节下方肌肉组织较少,关节周围韧带组织力度较小,导致关节的稳定性较差。

排球运动员肩关节损伤多发生在扣球技术环节上,运动员为了获得较大的叩击力度,一方面充分伸展躯干,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将肩关节外展并向后积极引臂,最后以鞭打的动作形式将球击出。在上述进攻技术环节中,需要运动员以短时间做出反应,并以爆发力的形式完成技术表达,所以肩关节部位急性损伤比较常见,特别是以胛下肌、冈上肌、刚下肌、小圆肌的拉伤比较多。同时,由于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肩关节反复旋转和超活动范围的剧烈转动,肩峰和喙肩韧带不断摩擦,久而久之将造成肩关节周边肌肉及韧带组织劳损。这在主攻运动员中的发病率表现最为明显。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一)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

运动损伤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运动员对损伤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而导致的,较多发生于青少年运动员与大学生运动员中。加上部分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的引导、教育和强调程度不够,导致很多运动员不懂得保护自己的重要性,面对运动损伤掉以轻心,不予重视,在日常训练中既不积极预防,发生些较小生理性病痛后也不积极治疗,加上好胜心强,逞强和求胜心切等心理因素,致使许多优秀的年轻运动员在刚刚崭露头角时就因伤被迫的退出了竞技体育生涯或者得不到较高位的发展,停留在二线或一线替补的水平。

因此,要求排球教练员一定要切实的负起责任心,在日常训练中加强运动损伤知识的普及和其重要性的强调,让运动员从小养成时刻保护和如何保护的意识和习惯。在训练计划安排中,做到科学、适度、合理、针对性强,不疲劳或带伤训练,并重视每课的练后放松,使运动员的乳酸积累和肌肉僵硬得到及时恢复,避免运动疲劳叠加的发生。

(二)重视并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事实证明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是保护运动员机能和最大程度发挥运动员技术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充分的准备活动能充分提高肌肉神经的兴奋性,增加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加速血液循环,使肌肉得到充分的血液,增加力量和弹性,使运动员快速进入训练和比赛状态,为活动开始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活动到位,会使体温升高,肌肉粘滞度会降低,关节囊腔壁充分,增大肌肉关节活动度,从而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最大程度的调动和调整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其中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准备活动的量,应根据个人各器官系统功能状态、气象条件和教学训练的情况而定。若机体兴奋性较低或气温较低,准备活动应充分些。一般认为,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其次准备活动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应先做肌肉的动力性或静力性的力量练习,随之增加肌肉伸展性的练习,最后部分的活动内容要与当日训练计划或比赛的核心内容紧密联系,对正式运动中负担较大的部位,要特别做好准备活动,对已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谨慎小心。研究表明:准备活动结束与正式运动间的间隔时间为1~4分钟为宜。因此,当运动间歇时间长时,都应补做准备活动或专项准备活动。

(三)严格规范并养成正确排球专项技术动作

由于排球运动技术动作难度较大,技术含金量高且复杂多变,在训练和比赛中各种技术动作的转换又频繁而迅速。因此,很多排球运动员都因为难度、速度、强度等因素而导致错误技术动作的不自觉的养成和表现。错误技术动作和日常不规范的技术要求是造成运动员运动损伤和发展空间受限的直接原因。

排球运动经过近100年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技术特性愈加表现出运动生物力学和人体生理学的一般原理,如果不能养成正确的技术动作习惯,或者由于体能下降而导致动作技术变形,将会影响到原动肌的收缩发力过程,从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正确熟练的掌握排球基本技术,是每个优秀运动员必备的必要因素之一。

(四)重点于加强易伤部位的力量素质练习

在排球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有些损伤是由于意外事故造成的机急性损伤,有些损伤是由于疲劳累积形成的慢性损伤,但这些损伤都和肌肉的肌力强度有关。运动员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功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有效手段。例如:为预防髌骨劳损,可利用“站桩”和“扎马步”的方法以提高股四头肌和髌骨的功能。又如:为了预防腰部损伤,应加强腰腹肌训练,提高腰腹肌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腹肌是腰背肌的对抗肌,而且相对较弱,若腹肌力量不足,在运动中易发生脊柱过伸而造成腰部损伤。所以,在进行腰背肌力量训练的同时,要注意腹肌力量的训练。

最后,努力养成平时“积极预防”,伤后“积极治疗”的认识和习惯,这不仅能促进运动员运动技能稳定发挥,更能进一步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顾伟农,王建伟,杨亚阁,等.我国体院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原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9(5):80-83.

[2] 梁轶伟,孙平.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调查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4(17):1618-1623.

[3] 崔笑梅,刘志敏.排球运动员要背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J].考试周刊.2010.32(2):168-169.

[4] 杨桦.排球扣球教学过程中肩关节损伤的预防[J].高师理科学刊.2003.23(3):91-93.

[5] 李湘浓,黄兆媛.对高校排球教学中运动损伤原因的探微[J].新课程学习.2010.

[6] 赵明峰.浅析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防治[J].文教资料.2006(1):134-135.

[7] 任惠一.论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J].琼州大学学报.2005.12(2):42-46.

[8] 于天源.保健与保健按摩[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5(4):54-55.

上一篇:时尚体育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下一篇:把责任刻在心上扛在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