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戏”的艺术价值与传承保护

时间:2022-07-14 11:03:18

论“罗戏”的艺术价值与传承保护

摘要:罗戏是河南及周边省份地方戏的活化石,对罗戏抢救性的发掘和保护有历史和现实双重意义。本文基于对罗戏的实地田野调查,从历时与共时角度考察了罗戏的艺术特色,提出了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戏曲艺术;濒灭剧种;罗戏;传承;保护;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Artistic Value and Heritage Protection of "Luo Opera"

LIU Liu-hong

(Anyang Infant Normal Junior School, Anyang, Henan 455000)

罗戏又称“锣戏”、“逻逻”,在民间也有“乐戏”、“大笛子戏”、“大笛子逻逻”等称谓,它曾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对其他地方剧中的兴起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戏曲史上占有自己的地位。罗戏历史悠久,是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同时,“罗戏”濒灭程度也非常严重,目前只有河南开封通许县赫庄村还有10多名老人会演唱。

一、罗戏的艺术价值

罗戏具体发源于何时何地,又是怎样形成的?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统一的确证。据老艺人讲,罗戏创始于1300年前的唐太宗时期,那时的罗戏是皇帝和文武百官为了取乐而模仿天宫的仙乐编出来的宫廷戏,因此,罗戏也叫“乐戏”。民间有“一锣、二黄、三弦、四柳、五越、六梆”之说。这“一罗”指的就是罗戏,二黄指京剧,六梆指豫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罗戏起源要比其它剧种早。

1.经典剧目罗戏的剧目非常丰富,多为历史故事戏、帝王将相戏,俗称“袍带戏”。据赫庄老艺人讲,他们可回忆出的最早的罗戏祖师艺名“三伏”(清朝人,真实姓名,籍贯等已失传)会唱500多出罗戏。由于罗戏剧团的消失和老艺人去世,到了1980年前后,仅存100多出,能够演唱的有三四十出。代表剧目有《狸子精下凡》、《西游记》、《齐天大圣》、《杀七口》、《小列国》、《吴信盗马》、《青牛混宫》、《黑石关》、《四衙门》、《分水岭》、《火龙驹》、《斩吴驸马》、《杨景探桥》、《罗成扮花姐》、《海瑞收官》、《三上马》、《四马投唐》、《永平关》、《七狼八虎闯幽州》等。

2.声腔特点罗戏的声腔属于曲牌体体系,它的唱腔音乐是由各个不同曲牌单独或互相连缀而成的,据罗戏老艺人讲,罗戏原有72个调门(曲牌),他们都保留在各个戏的唱腔之中,也就是说,如果这出戏失传了,调门也就失传了。目前,罗戏调门失传非常严重,我们搜集到的仅有30余个,个别调门只知道名称,而不知道怎么唱了。罗戏的调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大的类型:a.【耍孩儿】;b.【二板】、【四板】、【花流水】;c.【山坡羊】、【哭书】、【占子】;d.罗戏中单独使用的调门如【步步娇】、【拧耳朵】、【嘟噜】等。罗戏唱腔音乐粗犷、高亢、奔放,具有一定北方音乐的风格,演唱中尾音假嗓甩腔的运用,是罗戏唱腔音乐的显著特点。罗戏的音阶由两种组成,一种是五声音阶,其旋律多下行,旋法多在“5 3 2 3 6 5”之间进行,以“1”为主音组成c宫调式,这种五声音阶在罗戏中居主要地位,它在罗戏的【二板】、【四板】、【耍孩儿】、【花流水】中大量使用。另一种是七声音阶“1 2 3﹟4 5 6 7”,旋律下行,以“5”音为主音形成c徵调式,多用于【山坡羊】、【哭书】、【占子】等曲牌中。

3.舞台表演据说,旧时罗戏的旦角演出时都踩有约五寸高的木制“拐子”(即高跷,现在已不踩拐子了),其他角色则穿高底靴。在罗戏武打中,使用的“把子”都是铁制的真刀真枪,其武打动作、风格类似武术。罗戏在演出中没有成套的形体动作和武打动作,也没有与之相配合的乐器曲牌和锣鼓经。罗戏的锣鼓和乐队的音乐所奏出的节奏比较单一,而少变化,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也随着音乐的节奏不停地来回扭动,这一特点一直保留到现在。罗戏除在舞台演出外,还在木偶、高跷、竹马、旱船等民间娱乐活动中演唱。罗戏还常与卷戏同台演出,俗称“罗卷戏”。

二、罗戏的传承和发展

罗戏是河南及周边省份地方戏的活化石,见证了中原地区戏曲的发展,熏陶和浸润了其它剧种的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罗戏抢救性的发掘和保护有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绝不应该在我们这代人身边逐步走向衰亡,而是要努力使传统剧种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1.不断改进罗戏的声腔艺术。演员要提高罗戏的声腔艺术性。有了音响设备后,演员就不用再担心观众听不到了,不能再只用真嗓大吼大叫了。声腔艺术性提高了,唱腔优美动听了,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观众。

2.创作更多贴近生活的优秀剧目。观众不喜欢看罗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罗戏剧目老套,剧目中所宣扬的东西许多已经过时,甚至观众不用看完戏,就会知道故事的结果会是什么。这样的剧目没有新奇性,对观众没有任何悬念,而且故事内容脱离老百姓的实际生活。这一点罗戏也应向豫剧多学习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创作新剧目刻不容缓,要组织创作人员多创作出贴近生活、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突破以往剧目的创作定式。

3.罗戏剧团多渠道造血。剧团在苦修基本功的同时,要派人多方联系演出。演出多了,有了演出费用,罗戏的发展才会更有保障。另外,也可以拉一些企业赞助,这样企业得到了宣传,剧团也有了收入。只有这样,才能为演员提供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同时也让罗戏更好地在百姓中普及。这也是一个双赢的措施。

4.加强罗戏专业人才培养和聚集。戏曲是活体的艺术,濒灭剧种同样是一代又一代艺人传承的结果。而濒灭剧种之所以走向濒灭,其主要表征即是人才的欠缺。由于多年来社会对外来文化、快餐艺术偏向所造成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及情感、意识的失落、淡薄而外,目前戏曲演职员收入、待遇过低而生活艰苦是直接原因,更何况戏曲演员各方面条件要求较高,成长周期较长,中途发生不适应职业需要的可能性较大,而且要比其他一般职业有格外艰辛的付出,选择学习戏曲的人员明显后备不足。具体到罗戏更是如此,要使它们得以保护和延续、发展,必须有相应的人才,包括演员、乐手以及编剧、导演、音乐设计和专业研究、保护等人员。

三、罗戏的保护与扶持

罗戏作为河南乃至全国最古老剧种之一,它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它剧种都有过相互的交流和影响,对研究河南其它剧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意义。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文化组织、社会团体要重视保护和传承罗戏这一濒灭剧种。

1.大力培育保护罗戏的文化自觉。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对文化遗产的深厚情感、对“本土文化基因认知的自觉”,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由于罗戏是濒灭剧种,具有失不可得的特点,80岁的吹笛手赫敬修老人,被老艺人们称为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罗戏吹笛手。因此,相关部门要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国家乃至国际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理解濒灭剧种在地方和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深入了解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濒灭剧种及其它文化遗产所采取的抢救、保护措施、所取得的成绩、经验与不足,以在具体的领导工作中,严格依照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办事,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部署。

2.不断推出保护罗戏的实际举措。濒灭剧种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决不是派出几个人,收集一些资料或排一个新戏、参加一下赛事活动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事情,更不能开几个座谈会、下发一两个文件了事。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细致的文化建设工程,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任何一阵风的作法和“表面文章”都可能对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濒灭剧种发生地的各级政府、相关单位要将濒灭剧种的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先进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把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列为政府部门及相关责任人的政绩考核内容,并建立长期有效的责任追究、监督制度,予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检查、监督。与此同时,要建立濒灭剧种保护的定期检查、验收和通报制度,充分发挥公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机制,对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坚决、严肃的查处。

3.积极提供保护罗戏的资金支持。赫庄村的老艺人们回忆,罗戏的真正衰落是在1982年以后,那时农村实行了承包制,不像以前剧团排练,外出演戏仍记工分,要种地,时间耽误不起。同时,剧种老了,演员也老了,罗戏演出已经很少了。让老艺人们刻骨铭心的是最后一次演罗戏,那是1993年春节,当时在世的12个老艺人提议趁着还没有年老得唱不动,就组织组织唱了迄今为止最后一次罗戏。但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光有一腔热情是不行的。老艺人们也要穿衣吃饭,也有自己的农活要干,他们不可能把农活都丢下去唱戏。因此,在罗戏濒临灭绝的情况下,有必要拨出专款用于罗戏的保护和传承,把现有的老艺人们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剧团,给他们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让他们在生活上有保障,使他们能安心于罗戏的传承与保护事业。组织老艺人成立剧团的同时,还要开办罗戏学习班,让更多的年轻人免费学习罗戏。对于那些唱的好的年轻人,把他们招入剧团,给他们发工资,让他们安心唱戏。

4.精心培育罗戏戏曲浓厚氛围。不能不承认,这多年来颇多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给予濒灭剧种的太少,甚至一度长期地冷落它们。为弘扬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各类媒体应始终坚定不移地给濒灭剧种以鼓与呼。媒体应该以更大的力度、更多的形式来宣传罗戏,不仅从欣赏角度展示它们,还要从演员、剧目、音乐、表演等方面予以推介,从戏曲美学及其他学科乃至研究、开发的角度给以深入全面的评价,让社会真正深入地了解罗戏的社会价值和独特地位,从而让全社会像关心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一样关心和爱护罗戏。

上一篇:山西出土春秋战国编钟的音乐学研究 下一篇:中国古琴艺术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