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末审美自觉过程探讨赵壹《非草书》文化意义

时间:2022-04-28 03:17:26

基于汉末审美自觉过程探讨赵壹《非草书》文化意义

摘 要:魏晋南北朝作为审美文化和审美意识自觉的一个特殊时期,不仅有大量具有表现力的书法作品,更有着独具特色的书法理论体系。赵壹的《非草书》以儒学为宗,本着实用的立场,猛烈抨击了草书对儒家精神的反驳,其非凡的文化意义更是整个中国审美意识逐渐成熟和书法价值审美价值逐渐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在对赵壹《非草书》文化意义进行探讨分析的过程中,首先阐述了《非草书》中的“学”与“道”,浅析了赵壹《非草书》反对习草的理由,分析了汉末文化发展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影响,进而总结汉末审美自觉过程中赵壹《非草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汉末审美自觉;赵壹《非草书》;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147-02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古至今研究书法的论著浩如烟海,赵壹的《非草书》作为史上第一篇书法理论著作,以赋文的形式对草书进行了全面批评,赵壹的《非草书》将书法纳入儒学系统中,并对书法艺术的文化性格加以强化,对我国书法理论研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笔者以汉末审美自觉过程为背景,对赵壹《非草书》的文化意义进行探讨,分析其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一、《非草书》中的“学”与“道”

赵壹,字元叔,东汉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人),是东汉灵帝年间著名的文学家、辞赋家,他恃才傲物,因而为乡里世俗所不容。曾作《穷鸟赋》,以“思飞不得,欲鸣不可”自遣,说明自己的艰难处境;又作《刺世疾邪赋》用以抨击当时奸邪当道的社会黑暗,抒发自己的怨愤。尽管赵壹曾一度得到一些达官贵人的赏识,但他不善于逢迎,加之性格刚烈,终究没有做成大官。《后汉书・赵壹传》中载:“时诸计吏多盛饰东马惟幕,而壹独柴车草屏,露宿其旁。”正是赵壹愤世疾俗的性格和不事文饰的生活态度,影响了他对书法艺术的认识。

他的《非草书》全文不足千字,对当时刚新兴的草书艺术不赞反抑,一再对草书的功用进行否定。它多面涉及人事,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它有严密的结构和透辟的论说,具有一定的结构基础和理论构架。

就赵壹《非草书》中“学”与“道”的文本结构而言,全文的结构不在段落上重新划分,涉及的人物,主要有梁孔达、后学之徒以及姜梦颖等,其中以论述梁孔达写书为主;《非草书》后半部分主要是以论述为主,将整篇文章的气势逐渐推向高潮,作者通过对用意加以申说,最终塑造了《非草书》的非凡意义。

就赵壹《非草书》中的基本内容而言,苟人涉学中的学主要是草书之学,博学馀暇中的学主要是对胡乱解经的直面批评,赵壹的《非草书》不仅有着背经而趋俗的思想,同时又有着圣人之业的伎艺。作为一部经典之作,《非草书》着重强调初学者立学之基的启蒙之学,对草书的造诣并未进行直接否定。

就《非草书》中的道而言,《非草书》开篇,通过陈述具体的人事之实,并借助背景衬托趋俗的慨言。在强调说明启蒙之学的重要性时,更是涵盖了自然实体存在与显现的部分,总之其中的道并不仅指个人之道,同时又指大而同的众人之道。

二、浅析赵壹《非草书》反对习草的理由

近年来,随着中国书法艺术的逐渐兴起发展,中国书法艺术逐渐趋向于美学上的发展,尤其是审美自觉意识的形成,对我国书法艺术的整体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赵壹作为批判书法论述家,并没有过多的赞扬和肯定草书书法艺术。

赵壹的《非草书》以儒学思想为宗,更加注重书法艺术的文化性格,这正是汉代审美意识逐渐趋向自觉性发展的反映。

首先,赵壹认为草书既不是天象所垂,也不是河洛所吐,同样也不是圣人所造的,在当时那个时代,赵壹认为要想从根本上促进中国书法的全面发展,就要本着儒学的思想,明确书法的立场,并着重推崇书法的实际意义和价值观。

其次,赵壹认为草书处于一种趋急速的状态,是对实际功力需求的直面解析。21世纪的今天,草书通过近百年来的发展,其审美艺术逐渐形成,其衡量标准并不仅仅依赖于趋急速。赵壹直接否定张芝等人,只是在实际的论述过程中,借助于独特的语言叙述,将其划分到孔子门下,进而指出他们写草并非精湛技艺的表现,这完全符合儒学中的经典古训。

最后,赵壹对习草的反对主要是从儒学的功利观点出发,借助具体论据充分解读了草书无用处之地。赵壹的《非草书》作为难得的论文经典,其独特的逻辑推理和具有思辨性格的文学思想,本着功利的眼光对草书和书法艺术进行了全新的审视,其独特的汉赋文体更影响了人们艺术思想以及行为。赵壹的《非草书》是站在书法艺术的角度,对小道行为进行了否定,从书法艺术批评的角度而言,对书法历史的推进和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三、汉末文学发展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影响

汉末文学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影响是相对深远的。众所周知,汉代最典型的文学体式是汉赋,汉赋尚美,精当的排比及独特的对偶成句是其文学表达的主要技巧之一。随着汉代文化的发展,汉赋这种特殊文体在东汉达到鼎盛时期。

“草书的自觉时代”是“书法自觉”的一种形式,一般认为始于魏晋南北朝。这与其所处时代有莫大关系。比如儒、释、道文化思想的相互碰撞,隐士文化和世俗文化的激烈交锋,因时局动荡引发的知识分子思想领域的活跃、跌宕、豪迈不羁等等。凡此种种,文人们需要通过一种最直接的形式抒情达意,发兴遣怀。书法,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这一重任。于是,“草书”,书法中最为自由、最灵动潇洒的书体,便迅猛发展开来。

赵壹的《非草书》在论述过程中,采用平铺直叙的文体,借助于汉赋的对比和排比等技巧,在对当今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于新的文学样式,而其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文学,草书往往是文学加以表达的一种特殊载体。

就纯文学的表现手法而言,赵壹《非草书》的文学内容有一定的载体空间和偏差的时间流程,其文学的审美追求并不局限于相对华美精致的时代,而是更趋向于艺术上的审美。这种审美自觉意识的形成过程是书法精髓上的实际需要,也是社会规律制约的主要因素之一。

赵壹《非草书》明确提出书之好丑在心与手的观点,是对创作主体和个人自我觉醒意识的最好肯定和确认,对我国书法艺术的成熟性和审美自觉意识性的发展影响深远。

四、基于汉末审美自觉过程中赵壹《非草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赵壹《非草书》一文对草书以及草书研习者进行了猛烈抨击,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章草书体起源的论述

赵壹在《非草书》中指出,秦末社会动荡不安,战事接二连三出现,其文书相对频繁,原有的篆书及隶书以难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为方便人们书写,逐渐对隶书进行简化处理,章草应孕而生。章草的出现虽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但这种书写形式却带有一定的功利思想。

(二)是对汉代人们苦研草书的描述

赵壹《非草书》强调将草书严格的纳入艺术范畴,近年来,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文化的普及,人们对书法艺术的社会属性以及本体特征进行了具体的思考。书法作为一种高层文化现象,将整个民族文化的兴衰以及书法的兴衰紧密连接在了一起。它是现代化精神文明的象征,有着一定的物质文明基础;它是一种表现主义艺术,可以用来充分表现情感或情绪。而书法中的草书尤为体现这点,草书的内蕴力是多面性的,所积压的情感表现和理性意识却非文字原意之意,所以要读懂草书,首先要读懂草书家的人格、思想以及所蕴含在背后的情绪。

《非草书》在当时的时期掀起了历史潮流这种全新的书体,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同时草书在研习的过程中,往往使得草书研习者依旧乐此不疲和心此道。草书作为简化字体,有相对较快的书写速度,实用性较强。至秦末汉初,中国书法逐渐趋向自觉性发展,草书逐渐倾向于对主体情感的宣泄、是对意蕴艺术特征的描绘、是对表现功能的烘托、是对以前其他书体的超越。但是赵壹的《非草书》中,人们研习草书的种种情状就这样直面衬托,并唤醒了汉代人们书法艺术创作的自觉意识,有着一定的文化意义。

(三)是对杜度和张芝等在书史上地位和影响的肯定

汉代是章草相对繁盛的时期,许多著名的章草大师应运而生,其草书作品数量较多,这一时期的章草艺术成熟、书体独特,赵壹虽对草书进行了批判和抨击,对其实践者也进行了严肃的评判,但是这种背景下的抨击并没有对现实抱有无视的态度,对杜度、张芝及崔瑗等同样也有着极大的肯定。

(四)是对书之好丑和在心与手正确观点的指出

《非草书》明确强调了心和手的作用,对书法创作中主体心灵气质相对重视,其书法书写能力往往是在人的心理及生理基础上加以建立的,有着一定的情感寄托,是对书之好丑和在心与手正确观点的直面指出。

赵壹《非草书》将新的书法理论加以开辟,并在书法批评史上将一些新的分析视角增添,这部具有时代的历史意义以及文化意义的经典之作,对于后世有着极深的影响。赵壹《非草书》不仅仅将当时草书艺术的自觉以及人们的审美追求着重反映同时本着儒学的立场对草书的艺术加以反对,其间不乏隐匿着矛盾,进而引发着我们继续更深层次上的思考。

五、结语

总而言之,赵壹的《非草书》作为汉末时期的经典之作,不仅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其奇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对于后世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是对汉末时期草书艺术自觉以及人们对审美追求的直接反映,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征。

参考文献:

[1]郝伟栋.论汉末审美自觉过程中赵壹《非草书》的意义[J].今日湖北(中旬刊),2014,(3):127-127.

[2]王志新.对赵壹《非草书》理论价值的审视[J].大众文艺,2012,(18):140-141.

[3]谢建军.从康德美学思想看赵壹《非草书》的美学意蕴[J].黑龙江史志,2010,(22):47-49.

[4]江波.赵壹研究――《非草书》质疑说何以不能成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3):114-119.

[5]苏晓敏.赵壹的致用观及其书学意义[J].美术观察,2013,(8):112.

上一篇:当代舞蹈教育的社会作用 下一篇:试论畲族传统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