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并蒂,钗黛合一

时间:2022-04-28 01:57:56

摘 要: 林黛玉和薛宝钗虽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但都是曹雪芹歌颂的人物,两个人的品质都为作者欣赏,在作者创作的过程中,二人渐渐走向融合。

关键词: 林黛玉 薛宝钗 创作缘起 薛林性格变化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子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自红楼筑梦以来,对于作者曹雪芹到底是偏向林黛玉还是薛宝钗,从来没有定论,各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林黛玉,有人说是薛宝钗。但有句话说得好,“花开并蒂”,好看的花儿并不一枝独秀,若两朵各自灿烂,各有千秋,既展示了相互映衬,又避免了孤芳自赏,有何不可呢?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如姣花,一如纤柳,两个都是曹雪芹歌颂的人物,两个人的品质都为作者欣赏。但是这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一个敏感尖锐,孤标傲世,一个藏愚守拙,恪守礼法;一个率真清纯,任情任性,一个精通世故,不免虚伪;一个倔强刚烈,热肠直性,一个温柔敦厚,热中有冷。“如果黑的是林黛玉,那么白的就是薛宝钗。她们代表了人性最基本的‘吊诡(悖论)’。人性可以是感情的、欲望的、任性的、自我的、自然的、充分的,表现为林黛玉;同时,人又是群体的、道德的、理性的、有谋略的、自我控制的,表现为薛宝钗”①。

毫无疑问,林黛玉是作者赞赏的人物,但同时也是他批判的人物,两点是不矛盾的。作者写林黛玉的纯真、聪明,其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出自本性而全无心机。她爱哭,同时也爱笑,在和大家相聚的日子中,常常会说些笑话博众一乐。她不弄世故,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她可以给赵姨娘含笑让座,以示礼貌,但绝不向不讨人喜欢的女人示好。此外,她虽然表面上柔弱体单,但骨子里却刚烈倔强,《葬花吟》中写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本质是他对这类人物的欣赏。但同时林黛玉小性、敏感。从周瑞家送宫花的先后顺序敏感到高低贵贱之分;访宝玉误被晴雯拒之门外于是伤感悲泣,二更方睡;被指和小戏子长得像,又见宝玉使眼色给湘云便恼了;看到宝玉急切地想见湘云而又从宝钗处来便跟宝玉无理取闹……凡此种种,黛玉被心直口快的湘云评价为“小性儿、行动爱恼人”,这是曹雪芹对这类人物性格的批判。至于林黛玉的多情,在《红楼梦》里,“情”不是一件好东西,它是痛苦的根源,甚至要用生命做代价。生活中,唯有林黛玉这类性格的人才会如此执著于情,为情困,为情恼,反过来又因此把自己性格的缺陷发挥得淋漓尽致。林黛玉的性格本身,就是她痛苦的根源。

薛宝钗则完全不同。她虽然年纪很轻,但这只是作者为了写小说的需要而赋予她的生理年龄,她的心智年龄却是作者的心智年龄。无论是对待他人还是面对自己的感情问题时,和有些叛逆的黛玉不同,宝钗都是恪守礼法的。她自己安分守己,遵守妇德。在感情问题上,很难说宝钗不喜欢宝玉,毕竟宝钗也是妙龄少女,且宝玉又是她生活圈子中比较出色的男性,但宝钗的表现是以礼抑情。听见薛姨妈对王夫人等提起金玉姻缘,她便有意远着宝玉;看到宝玉先进潇湘馆了,她站住想了一想,又折回去了;对于林黛玉的咄咄逼人,她从不正面接招。同时,宝钗精通社会关系学,善于察言观色,懂得揣摩各种人物的心思。当贾母出钱为宝钗过生日时,贾母让她点戏点菜,她知道贾母喜欢看热闹戏文,喜欢吃甜烂食品,就投其所好,以博得贾母的欢心。宝钗性情宽厚,通情达理而又善解人意。薛蟠因调戏柳湘莲被对方设计毒打,薛姨妈想诉诸王夫人捉拿柳,宝钗却劝其放弃,免得让人误以为薛家仗势欺人。宝钗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她理解湘云的苦衷,主动接去了袭人要湘云做的活计;湘云要开社做东,宝钗因怕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抱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她体贴苦命的香菱,薛蟠外出做生意时主动让香菱到大观园居住。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宝钗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体贴他们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至于宝钗对待金钏的态度常被指为冷漠,其实这不是宝钗的冷漠,而是封建礼教的冷酷。对于薛宝钗来说,仿佛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她不知道,也没有什么不在她的掌握之中,能够如鱼得水,信手拈来,尤其是对于情、名利和地位,她已经看得很透,也看得很淡,甚至死亡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一切都随缘聚缘分。和这种人在一起,不会被情所迷茫、困惑,不会陷入情感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她的无情,其实是至情,是平淡如水的情,却又是最牢固的真情。

对《红楼梦》人物的分析研究,我们必须觉察到曹雪芹塑造这两个人物的初衷,作者并没有简单化地要肯定哪一个,否定哪一个。文本开篇谈及的“金陵十二钗”册子中对薛林的安排独异,其他各钗都是一人一图一诗,薛林却是二人一图一诗。“薄命司”图册和诗写道:“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也有四句诗道:可怜停机德,谁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其《红楼梦套曲》亦是将薛林二人相提并论。此外,曹雪芹在创作缘起时谈到:“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女子,一一细考校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没也。”可见其目的是为闺阁昭传。另外,对于薛宝钗的人物创作真谛,曹雪芹还在小说原本第一回借石头之口说:“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词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小丑一般。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矛盾,竟不如我半世亲见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这段议论反映出曹雪芹是非常反感小说创作如才子佳人小说那样中间加入一个卑鄙小人的破坏。他既然无意于写才子佳人小说,自然就不会把薛宝钗塑造成破坏宝黛爱情的小人。事实是,没有爱情的薛宝钗在婚姻中并没有得到幸福,她和林黛玉一样,都是无辜的牺牲品,都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悲(杯)”的缩影。所以说,薛宝钗的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必须经过情迷、情陷、情觉这几个阶段,这样才能有所升华。

当作者徘徊在可爱的黛玉和可敬的宝钗之间时,二人就在曹雪芹的笔下慢慢发生了变化,作者为她们逐渐在寻找一个契合点,同时使其具备现实性和理想性,既为社会所容忍,又是心有爱悦的理想女性。林黛玉从早期的孤高自许,尖酸刻薄,逞才使气,到后来性格逐渐向平和、内敛、深沉的方向发展;她和园中的姐妹关系由紧张变得友好,对薛宝琴甚至显示出长姊的风范。特别是对薛宝钗从充满敌意到衷心感激,二人的矛盾逐渐趋于缓和,以致后来把宝钗当做是能够倾诉衷肠的知己。这些都说明黛玉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也是在作者的人物塑造下)渐渐学会了掩饰真情实感,她的锋芒在减弱,她的忧郁在加深。伴随着林黛玉的成长变化,薛宝钗的形象也在变化着。庚辰本二十二回脂批说,宝钗“天性从礼合节”,说她“从礼合节”十分准确,但没有人会“天性”就是如此的,这必然是受到后天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所致。从宝钗究责黛玉看《西厢记》与《牡丹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宝钗和黛玉从前是一样的,“也是个淘气的”。特别是对于《西厢记》这样的书,其实宝钗比宝黛二人都读得更早,读得更多,宝钗对这些作品的喜欢和熟练程度绝不亚于宝黛二人,否则不会黛玉一说就听了出来。她从前的这种纯真天性是被封建家族的长辈们改造了,逐渐成为一个封建道德规范的少女。宝钗后来性格的慢慢变化也是基于拥有这种天性。从一开始的“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在封建社会规矩小姐活动很少的情况下,这种普遍印象显然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形成的。和宝黛二人生活在同一个大院中,接触多了难免会受到影响,其少女活泼的天性也逐渐在复苏。从“藏愚、守拙”到逐渐显山露水,宝钗也在不断变化着主动性。三十七回成立诗社是她积极主动,特别是在评论惜春画大观园的事时,最活跃的中心人物就是薛宝钗。五十六回驾马车管理大观园的过程中,虽然是被动受命的,薛宝钗却表现出积极负责和不怕得罪人的精神。七十回中,她毫不顾忌地为宝玉充当,还为宝玉的集体作弊出谋划策,这种积极主动地参与,与之前的她简直判若两人。至于平日里宝钗的言语也会有不少活泼的顽话,特别是对黛玉,有时竟然会上手了。用宝玉的话来说,薛宝钗仍然是颗闪烁着光彩的宝珠,她的许多可爱之处,与黛玉有着相似的地方。

毋庸赘言,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的变化,为我们对钗黛合一找到了更多的现实可能性。那么,林黛玉是薛宝钗的前半生,薛宝钗是林黛玉的后半生。有了前半生的情误,才有后半生的情醒。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们两个是同一个人。作为给予这两个人物生命的作者,无法说他更喜欢哪个、更偏心于哪个,因为薛宝钗是成熟了的林黛玉,更是他自己的代言人。“情”既不存,何来为情所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今是而昨非,他自谓“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了。

张爱玲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作为一个男人,尤其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男人,曹雪芹不免会受到影响。他既倾慕于林黛玉,又钟情于薛宝钗,她们是他整个小说的灵魂,也是他穷其一生想要歌颂庇护的才情女子,怎么能说他偏心呢?

其实最爱黛玉的不是贾宝玉,而是曹雪芹。但是面对一个深谙世道、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又有几个男人不为之倾心呢?在曹雪芹心中,最看重的是林黛玉,偏向的却是薛宝钗。

注释:

①②王蒙.双飞翼[M].三联书店,2003,8(342).

③鲁迅.鲁迅全集(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350.

参考文献:

[1]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M].中华书局,2006,1.

[2]杨波.也说“钗黛合一”[J].贵州社会科学,2004,1(1).

[3]李云云.孤标傲世林黛玉 藏愚守拙薛宝钗[J].名作欣赏·小说论丛.

[4]董建华.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林黛玉与薛宝钗[J].克山师专学报,2003(4).

[5]辛欣.“钗黛合一”的评议[J].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3.

[6]赖振寅.“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一、二、三、四[J].红楼梦学刊,2006.

[7]于昊燕、邢长远.兼美理想的凸现、矛盾与消亡——解读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共时空存在[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9(3).

[8]李英然,孙文莲.钗黛合璧 众美归一——《红楼梦》理想女性的审美构想[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9(5).

[9]杨罗生.性灵之真与理性之真的融合———钗、黛和好及其文化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04,4.

[10]王永波.林黛玉、薛宝钗关系[J].探究宜春师专学报,1995,8.

[11]程建忠.两峰对峙孰高低——也说“钗黛合一”[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7).

上一篇: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 下一篇:生活德育是摆脱中职学校德育困境的有效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