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黄山茶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

时间:2022-04-28 07:41:45

依托黄山茶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

摘 要:该从自然、人文资源着手阐述了黄山茶生态环境优越性和名茶品质独特性。黄山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备发展茶文化旅游的资源基础。并以茶生态体验游、茶博馆研学游为例挖掘黄山茶文化旅游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茶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黄山;茶资源;茶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8-137-03

Abstract:From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the paper illustrated surperi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and unique quality of Huangshan tea. Huangshan tea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Taking the ecological experience of tea and the research of Tea Museum as an example,the paper studied th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e tourism in Huangshan,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s of tea culture tourism.

Key words:Huangshan;Tea resources;Tea culture tourism

茶业是黄山的传统特色产业和农业支柱产业,作为中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的原产地,黄山市不仅是产茶大市,还是新兴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正向其他产业全景化、全覆盖推进融合,茶产业和旅游业开始了相互渗透。茶文化的独特价值已经在旅游业中得到体现,茶文化旅游正在成长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形式。

1 黄山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1.1 黄山茶生态环境优越,品质独特 明茶学家许次纾《茶疏》语“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黄山市地处皖南丘陵,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貌和适宜的气候赋予了黄山市迷人的自然生态。黄山市境内群山环立,壑谷幽深,岭谷交错,溪水回环,山涧潺潺,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卷。茶园一年四季云雾飘绕,茶绿林翠,景色宜人,茶林郁郁葱葱,漫山遍野,小桥流水、徽派古建筑掩映其中,令人陶醉。

自古名山出名茶,黄山的灵山秀水孕育了冠绝古今闻名中外的黄山名茶。“黄山毛峰”外形微卷,状似雀舌,银毫显露,绿中泛黄,滋味醇甘,香气馥郁持久,韵味深长;“太平猴魁”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色泽苍翠,兰香高爽,滋味甘醇;“祁门红茶”似花、似果、似蜜的“祁门香”闻名于世,是红茶中的极品,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徽州松萝”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味浓厚。历史名茶还有“老竹大方”、“白岳黄芽”、“屯绿”等。

1.2 黄山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1.2.1 茶史 作为传统产茶区,黄山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见载于唐陆羽的《茶经》,茶圣陆羽把全国分为8大茶区、43个子茶区,歙州列在“浙西“茶区,歙州是徽州的前身,由原来的新安郡改名而来。明《茶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道出徽州茶叶重新崛起,今休宁松萝山的一株古茶树,经专家鉴定,树龄在200a以上,印证了松萝茶乃至徽州茶横贯几个世纪的年华[1]。祁红、太平猴魁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见证着黄山名茶百年的辉煌。

1.2.2 茶诗“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源。中国是茶的故乡,诗的国度,历史上有关黄山的茶诗佳作迭出。“茶话略无尘土杂,荷香剩有水风兼”(方岳,祁门人,南宋文学家、诗人);“汲得名泉水,来烹松顶茶”(《松萝试茗》明程嵩明);“袖中小筐贮名茶,…旋炊鲜火整茶器,小盏细既亲涤洗。松声蟹眼火候良,灵草之性乃无并。”(歙人汪士慎,扬州八怪之一)“最爱晚凉嘉宾至,一壶新茗泡松萝。”(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春风春日采新茶,生产徽州天下夸。祁红屯绿好姊妹,淡汝浓抹总无瑕。”(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1964年来黄山作)这些茶诗吟明泉、咏煮茶、赞茶功、歌茶人[2],是黄山茶业发展史瑰丽的一章,也是茶文化长廊中的重要组成。

1.2.3 茶俗茶礼 油盐柴米酱醋茶,徽州人爱喝茶,各种习俗都离不开茶。如大年初一早上要喝“发喜茶”,茶点佐茶必不可少,茶点用精美的果盒盛装,果盒在黄山市各地的叫法也不同:休宁叫“春盒”、祁门叫“桌汇”、歙县叫“茶盆”等,整个喝茶的仪式非常隆重,有大吉大利之意,故又称“利市茶”。家庭若遇不吉之事,讨7家茶饮用,便可化吉,称为“神茶”[1]。茶礼更是丰富多彩,一个徽州人的完整人生必定是以茶为礼的一生:从呱呱落地起就要接受茶的洗礼,婴儿出生3d要用茶水洗澡(洗三朝);满月要喝“满月茶”;儿童周岁要喝“周岁茶”;读书要喝“启蒙茶”;拜师要奉“拜师茶”;结婚茶礼更是丰富,称之为“三茶六礼”[1],因“茶不移本,植必生子”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茶叶伴着人生走,人生因茶而多姿。

1.2.4 茶歌茶舞 黄山茶与民间歌舞有着不解之缘。如茶戏,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以祁门采茶戏为代表,又称黄梅采茶戏,反映了茶乡人恋茶惜文的心理,著名茶师胡浩川先生执笔的《天下红茶数祁门》尤其值得一提。戏以改良场的历史史实为背景,以祁红的采制工艺为内容,宣扬了祁红品质优异,冠盖中华,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将祁门红茶生产到加工的过程表演出来[3]。采茶扑蝶舞是祁门独有的茶舞,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扑蝶舞原称扑蝶灯,表现的是一群采茶姑娘在采家茶时被身边的彩蝶所吸引,因而丢下茶篮而去扑捉彩蝶的情节,唱词为一年里10个月的花名和农事,以方言演唱,浓郁的乡土气息唱出了茶农的喜悦,折射出内心深处对茶的眷恋[3]。

1.2.5 茶书 茶文学作品提高了茶叶的知名度,其本身也是旅游资源。2006年黄山市知名茶学者郑建新著《徽州古茶事》,茶寮声细氤氲远,道尽徽州古茶事。2010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名优茶系列丛书就包括了《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松萝茶》。丛书内容翔实丰富,文字优美,史料珍贵,雅俗共赏,颇具艺术鉴赏价值、专业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较早2006年郑建新、郑毅合著《黄山毛峰》道出了”黄山天下奇,毛峰悠韵长,珍品巧制作,泡饮得真谛,美誉天下传”。2014年《天下祁红》以祁门红茶创始人余干臣为原型,以清末民初中国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徽州儒商余干臣一生的传奇经历。小说获安徽省首届长篇小说精品创作工程作品。2015年是太平猴魁获巴拿马金奖百年纪念之年,吴兴华所著《百年猴魁》付梓出版,猴魁之味,猴魁之趣,猴魁之韵,猴魁之奇,无不跃然于字里行间。

2 黄山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2.1 依托优越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茶生态体验游新路线 农业部于2016年3月28日了以“早春到乡村去踏青”为主题的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在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计219条涵盖60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中,其中黄山区踏青、采茶、赏春天3d游,歙县休闲养生3d游等黄山市3条线路入选。生态旅游、茶文化旅游正成为黄山茶产业发展亮丽一章。

2.1.1 谢裕大唐模旅游观光茶园 茶园空气新鲜、景色怡人、广阔茂盛、恬静自然,与周边古朴的人文景观相互辉映,成为摄影写生、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示范茶园基地内可为游客提供茶叶采摘体验,让游客们轻松体验茶叶采摘的乐趣,同时,茶园内具有多年种茶、采茶、制茶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游人详细解说种茶、采茶、制茶的方法和制作工艺,让游人在享受采茶之乐的同时,更贴切地了解徽茶文化。

2.1.2 歙县璜田乡蜈蚣岭村梯地茶园 歙县璜田乡蜈蚣岭村6.7hm2梯地发展成集中连片的茶园,浑然一体,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高山石砌梯形茶园。层出不穷的山间梯田所营造出的美丽画面,成为摄影爱好者追随的对象。郁郁葱葱的高山茶园中18株白茶树,历经沧桑,依然枝繁叶。梯地茶园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是蜈蚣岭人“农业学大寨”的见证,2012年“蜈蚣岭梯田及大队部旧址”已被安徽省列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

2.1.3 黄山区茶乡风情游 黄山区以多个著名茶产地为“点”,适时推出了太平猴魁核心产区“茶道寻源”之旅、环太平湖“寻茶世外桃源”之旅、环黄山“茗品茶忆”之旅等3条茶乡风情游线路[5],串“点”成“线”,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茶商前来赏茶艺、听茶歌、闻茶香。每当春茶采摘季节,到黄山区茶乡来观光摄影、体验茶家生活、购买优质茶叶的游客络绎不绝,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成为促进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

2.2 以历史名茶为基础,形成“茶叶博物馆+研学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茶叶博物馆是弘扬茶文化的重要窗口,是传播茶文化的载体之一。近年来黄山市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了一批集历史文化、制作演绎、茶艺表演和旅游纪念为一体的茶叶博物馆、文化楼等茶文化展示中心,丰富了茶产业内涵,旨在提升茶文化价值,不断形成“茶叶博物馆+研学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2.2.1 谢裕大茶叶博物馆 谢裕大茶叶博物馆,2008年4月由谢裕大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面积

3 500m2,按徽派风格建造,通过丰富详实的收藏展品和历史文献、文物展示了黄山毛峰茶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谢正安历经艰辛、数年耕耘创制出具有独特样式与品质的毛峰茶,被后人誉称为“黄山毛峰第一家”的历程。是首家以弘扬黄山毛峰茶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茶叶博物馆。

2.2.2 太平猴魁茶文化博物馆 太平猴魁茶文化博物馆(体验中心)2015年12月在徽茶中心屯溪正式开馆,展馆面积900m2以上,由“黄山六百里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展馆以直观实物展示太平猴魁柿大茶的优良品种;以制茶器具加上图文说明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太平猴魁加工制作技艺;以器具陈列展示,以实物反映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伟人与猴魁的经典轶事和对太平猴魁历史文化的展示讲述了太平猴魁走出深山迈向大城市进而步入国际舞台的发展历程,成为展示太平猴魁悠久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2.2.3 中国祁红博物馆 中国祁红博物馆位于祁门红茶原产地,由祥源控股集团投资兴建于2015年7月建成,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是目前安徽省规模最大的茶叶专业博物馆,分“千年一叶、神奇茶境、精工细作、风云际会、蜚声四海、红色梦想、品饮时尚”等7个展厅,重点展示了祁门红茶深厚的历史文化脉络、优异品质形成、名扬四海盛况和祁红科普知识。馆内设资料茶史馆、茶艺馆、表演车间等,是一个集采摘、加工制作、品茗、采购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旅游休闲度假区。

2.2.4 黄山松萝茶文化博物馆 黄山松萝茶文化博物馆是2012年由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山市松萝有机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承建。该馆以传说、故事、文献、史料演绎松萝茶的养生保健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通过珍贵史料、图书档案、文学作品、群雕模型、情景再现等展陈手法,重点展示了徽茶及松萝茶的发展过程和悠久文化;松萝茶在中国茶界的大领先地位以及松萝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历史轨迹。是一座典型的将茶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相融合的专业展馆。2014年黄山市旅委公告,正式批准黄山松萝茶文化博览园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黄山茶叶博物馆的发展与黄山旅游业的发展融合度高,使得茶业与旅游业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无疑有利于徽茶文化与徽文化的弘扬和传播[6]。茶博馆为旅游者提供大量丰富的茶的科普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提高文化修养,使游客从中得到感悟与升华。

3 加强茶文化旅游人才的研究和培养

茶文化看重的是茶对人的精神熏陶,茶文化旅游重视的是游客的精神体会,它需要导游人员的适时引导和深入讲解。因而,加强大众茶文化修养,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实现茶文化与旅游完美衔接,是成功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关键所在。

3.1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做好茶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有着天然的渊源,将制茶工艺开发成旅游产品,既可以作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促进旅游业发展,又可作为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中国主要茶类制作工艺能够从文化遗产的高度被重视和保护,不仅日渐成为传播茶文化、丰富大众生活的重要内容,也必将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推动力。目前黄山市众多名茶已经列为传统茶叶制作技艺项目,其中部级: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省级:绿茶制作技艺(屯溪绿茶、松萝茶)、顶谷大方。手工制茶技艺是我国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中的一个特殊技艺,原黄山茶校的学生代表全省参加首届全国性的比赛就获得了金、银等奖项;歙县的安徽省行知学校作为省赛基地近几年承办了省职院校的手工制茶技能大赛,对于黄山产茶大市来说,这项非遗技艺不会因为机器而消失,做好茶文化的传承,黄山茶人理应担当。

3.2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打造茶文化展示中心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黄山市唯一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利用黄山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徽文化灿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黄山茶产业优势,正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的茶文化旅游复合型人才,服务于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学院积极与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联手打造茶文化展示中心暨实训中心,中心的成立旨在为年轻的茶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与此同时院内成立“裕大茶社”,邀请知名茶专家郑毅老师开展茶文化知识讲座,通过介绍徽茶文化知识,分析茶与旅游、茶与养生等问题,对茶社进行推介。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茶文化知识,让在徽州文化熏陶中的年轻人更加熟识、喜爱并传承茶文化,带动地方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4 结语

“旅以茶名,茶以旅兴”,黄山茶业资源丰富,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对促进黄山茶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建新.徽州古茶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2]郑建新.黄山茶诗[J].农业考古,1998(12):143-146.

[3]程启坤,郑建新.祁门红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113-114.

[4]朱生东,李德明.徽州茶文化遗产资源及旅游开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4):126-130.

[5]音晓梅,胡晓发.“四色”交融添彩旅游[N].黄山日报,2015-05-16.

[6]章传政.安徽茶叶博物馆发展探微[J].茶业通报,2013,35(1):28-31.

(责编:张长青)

上一篇: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下一篇:迁移理论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