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

时间:2022-04-28 01:10:11

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那么怎样诱导呢?他认为一是要提问,二是要指点。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让他们在课堂大胆地表现自己,既让学生有所思、所悟、所获,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功的愉悦。所以说课堂提问是一门重要的教育艺术。

下面我根据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观摩学习体会,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各位交流。

一、问题的范围要合适,表述要清晰

提问时应选择从一个角度去问,这样回答的范围便受到了限制,才不会产生歧义。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范围太大或对问题的表述太空泛,便会使学生不知所云,出现胡乱猜测的心理状态,造成学生不能作答。比如在教《端午日》一课时,有的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湘西的人们是怎样赛龙舟的?”这个问题的范围太大,包括赛前的准备、比赛的过程、赛后对获胜者的奖励等。学生很难回答。我建议可以把它分解成几个具体的小问题就好回答得多了。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提出的问题能抓住本质,有的放矢。

二、难度要适度

这个适度就是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因为,问题过易,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产生厌倦与轻视的心理;题目太难又会使学生无法回答,这样既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故课堂提问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也才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巧选角度,直题曲问

为人贵直,为文贵曲。语文课堂教学也不宜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就课堂提问而言,要善于转弯抹角、旁敲侧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教《愚公移山》时,就“愚公年且九十”中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开始稍感疑惑,仔细阅读之后顿悟。“且”为“将近”之意,原来愚公还不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如《孔乙己》一文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看似矛盾,这是一个较“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暗示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与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的消息。)为什么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了他必死无疑。)最后得出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也可以理清是非,晓畅易懂。

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晦涩难懂。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不宜袋底抖尽、一览无余。

四、化大为小,化难为易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较少,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故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几个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一位老师在上《滥竽充数》一课时,他让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给了一定的提示――从谁干什么这方面思考。但即使有了这样的提示,学生们还是有些不知所措,举手发言的很少。我想这个问题是否可以分解为这样几个小问题: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2,他们分别在干什么?3,同学们能把这些人和他们所干的事连起来说成一两句话吗?通过上面三个问题学生就可以较自然的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五、提问要适量

一节好的语文课只提三两个问题是不够的,提得过多过繁也不行,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较系统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有的老师讲起课来口若悬河,自己也很投入,但只顾自己讲,很少用提问去引导学生;有的则不停地问,满堂问。学生被动地应付,往往出现学生“怕问、乱答”的现象,产生负效应。所以,讲解和提问要注意互相搭配,这就像人们吃菜,再好的菜吃得多了也感到不好吃。今天吃这几样,明天吃那几样才能既好吃又营养。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感悟文章的写作艺术,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提问则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控制课堂的节奏。提问的量要合适。需问则问,能不问则不问,提问的频率分配要合理。一般来说,教学的中段、结尾时提问的频率较高。中段的提问是启发学生理解文意的;结尾阶段的提问有助于思维的深化或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总之,提问能使课堂有张有弛,有动有静,学生就不会出现疲劳和厌倦。

六、要善于引导,点拨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一般不会全对,往往会出现偏差。教师对这种有偏差的回答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并分析学生出现偏差的原因,作相应的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完善自己的回答。这就是因势利导的艺术。它的方法是多样的,关键是要凭借学生在回答问题中自然出现的“势”。“利导”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向着更正确更合适的方向思考。学生的“势”就是他(她)对老师所提问题的个人理解,没有这个“势”,教师的“导”就失去了凭借,就无法对症下药。学生的正确回答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教学内容向纵深拓展,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错误的回答也可以作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理解的“势”,同样也可以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使教学任务能顺利地完成。

上一篇:探析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阅读策略教学 下一篇: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