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窗,迎进光

时间:2022-04-27 09:52:58

周杨是公民教育的践行者,他坦言他对公民教育的思考萌发于2010年儿子出生后,初为人父的他常常思考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世界。国内有识之士一直在强调公民教育,但到底怎样的教育才算是公民教育?怎样的公民教育才能真正落地,为孩子们所接受呢?

不断思考是公民教育的第一步,但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基础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中似乎缺少思辨的影子。在将自己的实践与相关资料比照的过程中,周杨发现,西方幼儿园的小朋友就能分清事实陈述与观点陈述的区别,但我们的学生到了高中都还没接触过类似的知识;西方小学生已经能够自己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研究提炼自己的观点,我们的高中生却只能写一些用类似的例子证明自己观点的论述文。

周杨开始不断在自己儿子身上试验并记录,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的思辨广度与深度到底能达到怎样的程度,哪些手段能让孩子以适合他们的方式走近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不断思考,包容异见,勇于践行,所以,我选择用电影打开一扇扇窗,用辩论推开一扇扇门,用行动迎来一束束光。”这是周杨的理念,也是他的实践。

用电影打开一扇扇窗

“我可是跨年龄段最大的授课老师”,在温州米房电影院给一群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做光影讲座后,周杨笑着说。他已经坚持做了三年的电影讲座,平均每月做一场观影讲座。电影课的授课对象,不仅包括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而且包括家长与教师。

不同于很多不断深挖电影内涵的观影讲座,周杨的观影更强调学生的“自得”,强调观影的乐趣在于发现主题的多元性,譬如同一部电影《疯狂原始人》,观影者可以有无数的思考:新与旧的冲突、亲情与爱情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坚忍与沉重的父爱、两个男人的自我修炼、“威权”与“尊重”哪种方式更能赢得爱……

观影的目的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用电影为孩子们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引领孩子们暂时从琐碎而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脱离,用另一双眼睛对这个世界进行自己的阐释与思考,而且家长也能站在这个光影的世界里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与现实。所以,周杨特别强调亲子观影,强调家长与孩子一起思考、一起讨论,“我们的思维习惯往往不自觉地在影响孩子的待人处事,电影给了我们一个重新与孩子一起思考这个世界的机会。”

三年来,有不少家长和学生在光影讲座后给周杨发来交流的短信与文章,他也欣喜地发现,观影中孩子们看到的东西多了、深了。《狮子王》中,孩子们除了关注其中浓浓的情感表达,还会去思考权力获得的正当性,不义的权力是否能结出善的果实;《幽灵公主》中,孩子们会思考面对自然的残酷与人类的罪恶,“活下去”是否是唯一的答案;他们甚至会反思《极速蜗牛》中的蜗牛战胜人到底是精神的胜利还是心灵的鸡汤。

孩子们会思考,永远比教师给出所谓的解读与答案来得可贵,光影的魅力亦在于此。周杨所做的是培养一个会思考、的独立的“人”。

用辩论推开一扇扇门

思考是公民教育的起点,但不是终点,电影可以为我们提供关注世界的一个机会,但交流与辩论是我们拓展思维宽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如何对待异见,是接纳还是批驳?正如徐贲在《明亮的对话》中所言,说理是一个摊开拳头而不是攥紧拳头的过程,是一个包容思想而不是固守思想的过程。

由于x课的缘故,周杨的学生是一群“理科男”,很难引领他们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于是,周杨因势利导,把辩论引入课堂,让“理科男”感受逻辑的乐趣与思维的碰撞。每次的选题都是新鲜、热辣的: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之后,班级就讨论“校园霸凌事件的主要责任在学校和家长还是在学生个人”;深圳罗一笑事件之后,同学们就讨论“受捐助主体有没有必要公开自己的所有信息”;针对李银河女士“关于同性婚姻的提案”,同学们围绕“个体权利的边界与界限”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每一次讨论的背后,不仅仅是个人观点的表达,更是对对方观点的思考与尊重。辩论中必然有少数派的意见,但少数派意见的可贵就在于它能让你跳出思考的惯性之处重新审视自己思考的维度。

上过周杨辩论课的学生说:“我们今天的讨论或许并不能改变整个事件的走向,但我们的讨论却能撬动我们的改变,我们会从事件思考中获得思维的乐趣,享受不同观点冲击带来的思考”。正因为如此,周杨指导的学生往往善于倾听,文笔犀利,思维敏捷,时常能在省市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奖。

周杨不但鼓励学生多参与辩论,他自己还曾代表教育局队参加“简政放权是否带来政府权力流失”“谣言止于信息开放还是人类理性”等社会公共话题的辩论赛,并获得“最佳辩手”的称号;还曾参加温州电视台“政情民意中间站”栏目,与律师们一起探讨“如何解决广场舞带来的问题”等。

用行动迎来一束束光

周杨的公民教育带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意识,他积极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2013年,浙江省提出了五水共治工作,如今成效如何?他和学生选取学校旁边的勤奋河进行水质检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初周杨和学生一样,搞不清楚具体要测哪些数据。他下定决心要做“行动派”,他整个暑假都泡在图书馆,了解研究相关的数据资料,最后发现,如果自己检测,设备不过关,于是委托专业检测机构测试。测试后,机构不肯提供个别敏感数据,他软磨硬泡拿到数据,之后又走访沿河周边居民,向大学的治污教授请教,电话采访环保局的工作人员,翌年又进行对比数据检测。数据出来后,他又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适合治理勤奋河水污染的模型,模型设计好后,又进行进一步的数据检测与效能分析。

这个活动前后共花费了两年的时间,学生从高一开始一直做到了高三上半学期,学生们利用节假日与寒暑假坚持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书面报告,由当地多家媒体。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周杨把多年带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编成校本教材,先后编写了三门市级精品课程,其中《小记者是怎样炼成的》入选浙江省精品课程。

怀着“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这世上”的朴素理念,周杨诚挚、欣喜、执着地奔波在他的公民教育之路上。

上一篇:项目式学习中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 下一篇:情趣教育道路上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