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的关系

时间:2022-04-27 01:20:39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的关系

对于新课改中的重要项目――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基层校长是举双手赞同的,无论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操作,大家的认识还是比较清楚的。可是为什么还没有全面推开呢?除了新课改刚刚开始,还处在摸索学习阶段这个原因之外,我个人认为最大的障碍就是它与高考结合的说法。

高考是什么?是家长、学生、学校的命根子,只要和高考挂钩谁还敢轻举妄动,等待、观望、试探的心理就应运而生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本来是件在快乐中寻找自我的事,为什么要和所谓痛苦的高考结合呢?有没有必要结合?不结合就推行不下去了吗?

首先声明,我本人不仅认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个项目,而且还要在此做好文章创造特色。但这不妨碍我思考上述问题,反倒是想清了可能还给自己思想松绑。

思考这个问题要从本源说起,为什么要进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过去学校教育评价的单一性扼杀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这就丧失了教育的目的。所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诞生的。它存在的价值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以为这就是称其为发展性评价的根源,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再思考另一个问题,高考是什么?本质上讲,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是你上去我就上不去的一个挑选过程。高考是一种镣铐,高考是一种教师学生必须带的镣铐,高考是一种必须带而且习惯了甚至有些喜欢还可能给你带来成就感的镣铐。用高考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理论层面可以说得通的事情,实践中难实现,真难。但是,高考又是不可能取消的,怎么让师生带着这种镣铐还能全面发展呢?我以为课程是最好的纽带。大家不都是在提课程的建设吗?因为学校教育的载体是课程,教师们最习惯最拿手的是上课,所以,新课改在课程中大做文章就足矣。让高考引领课程,让课程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教师也认同。这里谈到的课程是狭义上的,比如必修、选修、校本课程等。高考通过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考也成为一个促进全面发展的手段,但反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不唯一,不仅仅是高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手段除了高考外还有很多,我想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其一。它是一个对人的全方位的评价改革,本来它可以远离高考成为一个很好的促进学生评价的一个手段,可为什么我们非要把它们二者放一起呢?原因有两点:1.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以给高校选拔提供招生信息;2.和高考结合学校就能动起来。这两点也是我的妄自猜测。

高校在高中的招生就像在菜市场里挑菜,这样高中只能不停的试探总结看高校喜欢什么,试探总结如何培养高中生,怎么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好引导。按市场理论这是对的,但在国家人才培养的机制里是不是缺乏双向性了。高校应该拿出需要学生的大致标准引导高中人才培养,而不是让高中单相思。高校有这个义务做好此事,但是又不可能全国高校一个标准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校所需人才标准又不可用一个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就满足的,所以,高校选拔招生中这个指数只能是参考。

高校还有多种渠道找出适合自己的高中人才。国外很多大学录取也仅需要学校提供一些硬性的证明(如分数、参加社会活动情况、学校最后的评价),而我们就更没有必要让高中弄一大堆学生等级让高校参考。再说,高校招生有很多渠道测试出他要找的学生的素质。又有多少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让高校青睐的,即便自主招生再扩大,也还会有被看不到的学生档案袋吧。为什么用这不合理的事给原本就沉重的高中再压一副担子呢?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的结合易出现下列问题:

1.高考是选拔赛,需有分数有等级。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挂钩,就要分出等级、有分数的,这与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人的发展本质相违背。

2.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结合有失公平。学业可以有分数,即便这样还不可以公布,道德、审美能力、身心健康有分数和等级也可理解,但作为高校招生的标准就有失准确了。综合素质评价以主观评价居多,班际、校际评价的差距大,用此做高考的参照有失公平。另外绝大多数教师出于善意不会真实地填写学生的(下转64页)(上接51页)问题以免影响高考,这无异是从源头就失去了诚信。再说谁敢轻易给学生填B、C等级呢,万一家长闹起来可不好玩。在学业成绩这项填写中,平时成绩不好的放进去怕影响将来的高考,不放入无意义,只放一个期中期末的成绩又变成一考定“终身”了。

3.二者结合阻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小时候就爱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长中的东西,自做的小影集、小报纸、邮票,摘抄的名言,自己给自己写的鼓励信等,现在看还是非常的自豪和有趣的,这可能是成长记录袋的雏形吧?本来这是一件很快乐很有趣的事,如果有办法能让学生做起来,给他们时间做起来,这是一件在快乐中发展自我的好事,但是和高考一挂钩,学生、教师神经立时紧张起来,谁也不敢轻易动,轻易写,很多学校在说等着看吧,到高考时上面要什么再补什么吧。这虽幼稚,但是真实的。

另外一和高考结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就要搞研究,一堆文件、表格,统一格式铺天盖地下来,教师叫苦连天,学生机械填表,学校的自主空间少了,发挥空间少了,没了个性。不知统一下发的手册要不要收费,再收费也是个难题,不收也是个难题,本来学生自己一个牛皮纸口袋也可能装下的快乐非得花钱买。在大家的担忧和反感中课改的进程会快吗?

如果怕高中不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而延误新课程改革的话,可以有别的办法啊,校本课程不是也没与高考挂钩,不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吗?

笔者建议综合素质评价不要与高考结合。前面谈到课程是架在师生与高考之间的桥梁,高考是课程的导向,让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是课程评价的部分,使其更成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用高考在课程领域中的引导作用,引导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进程。比如,使其成为必修课或校本选修课。

说起来有个有趣的现象,校本选修因为没有与高考显性结合,反倒自由,也没有上级的统一布置,也没有师生的逆反与负担,在各校开设得还不错,学校的胆子也大、步子也大,这样倒是促进了高考的改革,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我个人建议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门特殊的自我管理类的课程来开设,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给学校自主的空间去创造这门课程,最后用学分的形式评价,用学分控制比用高考控制好。

(作者单位: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第六中学)

责编 / 张 鹤

上一篇:高中政治“学案教学”的设计与操作 下一篇:由“百家讲坛”和“刘谦的魔术”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