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勿为网络舆情遮望眼

时间:2022-04-27 08:18:28

媒体勿为网络舆情遮望眼

对于喧嚣嘈杂、瞬息万变的网络舆情,传统媒体要以慧眼识别真伪,以法眼判断是非,以望眼明察利害

舆情与媒体间的关系,很像变幻无常的天气与司职观测分析的气象台间的关系,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舆情,监测可能存在的隐患与问题,让社会与公众最大程度地趋利避害,是媒体的重要职责。

时至今天,媒体不可避免地要身处于舆情,尤其是网络舆情的包围之中。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日常生活和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不仅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而且付出的人力财力耗费巨大。

但媒体无法置身网络舆情之外。首先,网络舆情起始于社会变动。社会变迁是舆论演变的根本动力,舆论起始于社会变动,舆情亦然。不同阶层、不同价值观的人遇到社会变动、变化时,会根据自己的立场、喜好进行评判,形成众声喧哗的情绪、意愿和意见。因此,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变化和时展的脉动。此外,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能动性,能够起到推进社会变迁、变革的作用。因为建立在相对自由表达基础上的公民言论以各种渠道相互作用与影响会“结晶”为社会共识,形成一股影响政府决策的力量。

正因为如此,网络舆情自然就会成为媒体争夺的宝贵新闻资源:媒体及时捕捉网络舆情形成报道重点,不仅吸引了受众的眼球,而且在引导舆论上彰显自身的价值,塑造着自身的公众形象。

当前,新媒体正日益成为众多舆情热点的首发媒体。据统计,在2010年的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新媒体首次的为89起,占比为65%。

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主的传统媒体如何监测网络舆情?如何正确把握、利用网络舆情?

其中最难把握的是分析监测网络舆情的基本立场与价值判断。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舆情监测要忠于事实,解读主流民意,但又不能被网上的众声喧哗和群情激昂所牵引而随波逐流。网上不仅有大量似是而非、瞬息万变的流言甚至谣言,而且经常上网的人――据传播学专家研究――其“群体极化”倾向是网下的两倍。网友以虚拟身份发言,BBS和微博、QQ群上意见的频繁交流和疯狂传播,往往使理性客观的观点受到冷落,而极端化的情绪或观点更容易得到追捧。

因此,传统媒体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测不能感情用事、主观武断,更不能为求新求快,放弃对新闻事实、网民意见真伪的考察与分析。要做到既热心体会民生冷暖,也冷眼观察舆情潮起潮落。要研究、验证网络披露的具体事件发生的真实可信程度;要注意把握在特定语境、环境下网民意见如何在某些“刻板印象”与思维定势作用下,被畸形放大或扭曲;同时要客观评估政府与媒体、网络民意的互动效果,冷静预判、设计推动舆情发酵或消解策略。

具体到如何处置网络舆情,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应做到精、准、深。精就是精选议题,传统媒体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从相对繁杂的网络热点中精心设置议题,以理性精神引导民众建设性地发言,共同推动民主政治和社会发展。对非理性的行为,传统媒体也需要及时设计议题予以否定和分析。准就是准确把握热点话题。互联网上不可能没有热点。传统媒体必须把握媒介传播的基本规律,让既有可读性又有前瞻性、思想性的话题成为热点,学会高效、有条不紊地应对网络突发热点,准确把握话语尺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深就是深度挖掘,让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话题能给公众以理性的思考,产生建设性的作用,促进社会进步与公平正义的实现,而不是为了一时的轰动效应而迎合受众的口味与喜好。

总之,传统媒体应勇于与新媒体展开竞争,积极主动介入和引领网络舆情,并在监督公权力、反映民意、保障社会公正上有更大作为,而不应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在现实社会中,传统媒体更应该承担三个角色――社会的守望者、利益和意见表达的平衡者、社会议程的设置者,这是媒体的主要职责所在。正如CNN总裁舍恩菲尔德所说:“真正的媒体应该是这样的:为世纪作证,让所有悲伤得到哀悼,让所有欢乐得到庆祝。”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对于喧嚣嘈杂、瞬息万变的网络舆情,传统媒体要以慧眼识别真伪,以法眼判断是非,以望眼明察利害。只有这样,传统媒体面对网络舆情才不至于进退失据、一筹莫展。

(作者为资深新闻工作者,现为公务员)

上一篇:市场圈栏里的专栏作家 下一篇:我国“知识沟”的现状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