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切灵动 文字飘香

时间:2022-04-27 01:38:28

真切灵动 文字飘香

好些孩子到中高段(四五六年级)还只会写“流水账”。比如:“今天,我到表弟家,和表弟一起玩。我们一起看电视,玩游戏,后来我就回家了。”……这是名副其实的“真话”作文,但真而无聊,读来没劲。究其原因,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小作者没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观察、体验以及内心感受,无论什么都只是“一阵风飘过,不留半点痕迹”。

《语文课程标准》在中低年级(二三年级)的写话要求里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为此,在中低年级,我们可引导孩子们睁大眼睛,放飞心灵,细致观察,深入体验,真实反映内心世界,以“观察・体验”型的写话,为孩子芬芳的童年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

一、扎实学写,真切文字心中暖

拿出自己精挑细选的本子,写上“文字飘香”,孩子们的“观察・体验”型写话旅程就真正开始了!

(一)一步一步,领中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且,应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

1. 调动写话欲望

有一定的识字量后,班里就一直开展“童心童语”阅读鉴赏活动,对于里面记录的一些精彩片段,如捏玉米、喂猪、养小鸡、摘西瓜、做蛋糕等,学生一直既羡慕,又憧憬:“真有趣!好好玩……”一段时间后,我不失时机地提醒:“发现了吗?有了这些文字,就算上了大学以后,还可以回头看看自己小时候,哪一岁,哪一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这样,是不是多了一些美妙的童年记忆呢?”学生频频点头。然后,我马上抛出“绣球”:“其实你的每一天,每一个时刻,每一瞬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早上,你吃了一份可口的早餐,同时竖着耳朵听了妈妈的一顿唠叨;下午,你踢着一块小石子走向教室,发现了一只活蹦乱跳的青蛙;刚才,一个同学上课铃响后才发现自己没铅笔了,正急红了脸时,有一支笔悄悄递到跟前……这些珍贵的成长脚印,你想不想把它们用‘文字相机’记录下来呢?”学生立刻响应:“想!”

2. 正确掌握格式

首先,把几篇活泼生动的小文章(日记形式)全文出示,请孩子们自己细细欣赏,并尝试发现基本格式:标题、日期、正文,每一段话开头要空两格……然后,让孩子们拿出本子,利用实物投影,清清楚楚地介绍相关格式、要求,并示范写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当一位小作家,开始创作了哦!”故意把“写话”说成“创作”,让孩子们感觉更“神奇”更“伟大”!

3. 深入体验观察

观察,需调动感官:眼看(形、色),耳听(声音),鼻闻(气味),手摸(触觉),心想……

特别关注:①“有序”,有一定的观察顺序;②“有点”,即观察的侧重点。而“体验”,则重点强调“亲身经历”:①自己真正去尝试、做过的;②在参与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内心感受。

平时,我们经常进行观察练习,如一朵:“几乎全开了,金黄的花瓣非常漂亮。中间的花瓣是聚拢的,边上的花瓣一片片伸展出来……”一支粉笔:“这支白粉笔又细又长,一端稍微小些,另一端稍微大些……”一次跳绳:“她的两只手紧紧握着绳子,不停地甩着,双脚不停地跳着,脸涨得通红……”一边观察,一边描述。

在主题写话时,则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找秋天》:

请爸爸妈妈带你到山上,田野,小溪,果园……

睁大眼睛去看:颜色、形状……

竖起耳朵去听:声音的大小、远近……

凑上鼻子去闻:气味、浓淡……

伸出双手去摸:软硬、厚薄、光滑还是粗糙……

同时,展开想象,尽力找出(写下)只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秋景。

很多同学会直接写:“秋天,树叶黄了。”秋天所有的树叶都是黄的吗?

生1:松树的叶子还是绿的。

生2:枫树的叶子红了,像火焰一样。

生3:有些树的叶子半青半黄,或半红半黄。

再如小草,它们是怎么变化的?是全部黄的吗?是挺立还是倒下的?

生1:有的小草还是绿油油的。

生2:有些又细又长的小草是倒下来的,像睡着了一样。

生3:有些地方一大片草都已经干枯了,好像没有生命了……

所以,去找找那些特别能“代表”秋天的景物,再细细观察,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一次一次,学中写

我们的“观察・体验”型写话,都以孩子用心体验、细心观察为前提,提倡“先说后写”。写时不会的字先用拼音代替,写完后再查字典或问其他人后补回。

1. 夯实词句

对中低年级学生而言,遣词造句的能力尤为重要:字词运用准确,句子通顺连贯。

(1)赏析中积累。在班里开展“课前三分钟”阅读鉴赏活动,在师生共品共赏中夯实词句、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情景一:早读课欣赏的是《溜冰咯》。类似的生活经历,很能激起“小不点”的共鸣。“你觉得哪里写得最有趣?”我问。“摩托车像火箭一样!说自己像可爱的小鸟……”这就是简单的“赏析”。另外,也积累了几个好词:“笑眯眯”“一模一样”……

情景二:《小种子发芽了》,种种子的过程,带着学生一边读,一边表演,让他们体会动词的使用,以及“言之有序”……

(2)多形式训练。①针对写话中的问题开展专项训练。如量词“颗”“棵”的正确运用:通过图片一颗星星、一颗黄豆,一颗珍珠……一棵大树、一棵小草、一棵玉米……进行辨析,让其感悟到“棵”用于植物,“颗”用于圆形和粒状的事物,然后进行口头抢答等。②构词形式练习,鼓励孩子们“与众不同”。如“越……越……”:吃午饭时,肚子越吃越饱。一年一年过去,我越长越高,奶奶越来越老。如果不保护环境,我们的家园会越来越糟……③进行词句的斟酌与推敲。如比较练习,深刻体会用词造句要结合语境,才能“恰到好处”;填写修饰语、补充语,使句子更加生动、准确;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等。

2. 别忘标点

标点的使用和个人的语言驾驭能力密不可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低年级语感不好的孩子,还有可能出现“一逗到底”(整篇文章前面全部逗号,就结尾一个句号),甚至“一口气文章”(全文就末尾一个标点)。

“一逗到底”主要是孩子不知道“到哪里是完整的一句话”,可从“一般常用的句子包括两部分:谁(什么),干什么(怎么样)”来引导。“一口气文章”呢,就要略施“小计”了:

【2015年1月8日】今天,一个学生从头连到尾,写了“世界第一长句”。我把他叫上来:“没有标点就不能停顿哦,来,读一读。”他拿起自己的文章,不自觉地有了停顿,我就一个劲地催促“不能停,不能停!”他脸红了――呵呵,终于知道“一口气文章”的可怕了!

【2015年1月9日】早读课,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篇从头到尾就一个标点的短文,郑重地说:“有个小朋友写了篇‘一口气文章’。看,有什么特点?”一个小朋友马上举手:“整篇文章只有一个叹号!”我皱起了眉头:“看来是在考验我们,能不能一刻不停地从头念到尾呢!想试试吗?”“想!”异口同声。“好,牢记,没标点的地方绝不能停顿哦!”我特意强调。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朗读的声音,一行读来,没问题,再来一行,再一行……大部分同学第二行没读完就开始喘气:“啊,受不了了!”坚强的继续往下(也许偷偷地换了口气),可到第三行也不行了,一直拍胸口:“天哪,我快憋死了!再不停顿我要断气了!”……

哈哈,时机成熟!我连忙顺水推舟:“谁能让我们不急不躁地读呢?”大家一起说:“加标点!”

马上,请了那个平时最不“爱”标点的孩子:“你觉得哪里需要停顿,就加上标点。说错了没关系,其他同学会帮你补充的。好吗?”

“今天下午,逗号……”他一边读,我一边输入相应标点。小家伙挺聪明,居然基本上都加对了!

“这下,我们可不用憋气读了!来,试一试!”孩子们“收放自如”地再读一遍,标点的“伟大”就尽显无疑了――和标点交朋友,才能让文字“锦上添花”呢!

二、细品慢赏,灵动文字满怀香

始终相信,孩子就像一座休眠的火山,等待激励,等待唤醒。

(一)“我有一双亮眼睛!”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双视角雷同的眼睛。

1. 你言我语中成长

孩子们经常在学校里参加相同的活动:体检、大扫除、广播操比赛、春(秋)游……这类集体性的活动,人人参与,却未必人人都体验深刻、有话可写。于是,在同学们观察、体验、写话后,我通常会来个“马后炮”――大家集体重新“写”一篇!

如学校的“淘书乐”活动,大部分同学都能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有些同学甚至还能捕捉到一些活动细节,真实生动地记录下来。但有好几个同学没抓住重点:不写活动过程,倒详细写了晚上回家后的内容。于是,我做了以下尝试:

上午两节课的时间,先和孩子们重温活动场景――淘书前的准备,淘书的经过,淘书后的感觉。再以一个假设的参与活动的“我”,猜测其可能看到、听到、做过、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语,不断回忆、讨论、组合,形成了下面这篇大家的“公共小文章”!

淘书真快乐

下午,我们学校举行了有趣的淘书活动。

第一节课后,我们迫不及待地跑出教室,来到走廊。大家把自己带来的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好,等“顾客”们前来购买。走廊里多热闹啊!摆摊的摆摊,买书的买书,同学们你来我往,嘻嘻哈哈,像一群兴高采烈的小鸟。

我大声喊:“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我的书最好看最便宜!”这时,走过来一个大姐姐,她笑眯眯地拿起《迷人花仙子》,说:“这本书要多少钱?”我想了想:“十元!”大姐姐吃惊地说:“太贵了!八元!”我同意了,大姐姐就心满意足地买走了。

过了一会儿,我也准备去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我走啊走,逛啊逛,突然发现了一本《一千零一夜》。我问卖书的大哥哥:“请问,几元一本?”大哥哥亲切地说:“三元。”我不吭声,大哥哥赶紧降价:“一元卖给你好了!”我一听,马上掏出一元钱给他:“成交!”

今天,同学们个个满载而归。淘书真快乐!

(说明:“准备”的情景描述主要来自于傅雯菲和周涵舒,“卖书”的情景描述基本来自陈胤恩和羊柯裴,“买书”的情景基本来自陈熙羽的描述。)

有一个小不点,在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之后,感叹:“原来可以这么写。”

这就是成长。

2. 自赏互赏中提升

在不断的欣赏、鼓励中,学生会拥有一双“火眼金睛”,摄取更多的美和力量。

(1)自赏。潘新和教授指出:“作者拥有对文本意义至高无上的解释权和所有权,因为作者是从当时语境出发来理解作品,避免其他读者主观主义的误解。”因此,笔者大力引导学生:要学会“自我欣赏”――写完后,回头读一读,把自己的得意之处(精彩词句)用波浪线划出来。

(2)互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己觉得平常的言语,到别人眼里可能就成了“珍宝”,因此,互赏就如同一只神奇的魔手,给小作者们带来更多的喜悦和欢乐。

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雨

早上,用一节早读课的时间,品味文字的愉悦和美妙。

首先欣赏的是“精彩大作”:“吃火锅前”“吃火锅时”“吃火锅后”。每一部分都用心欣赏:哪里写得好?你喜欢哪个词?哪个句子让你心动……边赏析边用红色字标注,然后再入情入境地读一读。

“小语丝”(精彩语句)后面直接备注了作者,因此,属于“连句带名”读。“小不点”们读完句子总是特大声地边喊作者的名字边转过头去看――典型的“对号入座”!读的人个个笑意盈盈(觉得很好玩),被读的人涨红了脸(喜上眉梢),那叫一个“乐”!

妙语佳句的呈现、鉴赏、学习,都是一次写作兴趣的激发、写作信心的确立,还有精妙语言的体悟与积累。

一次一次地拥抱、浸润,“文”味定会愈来愈浓!

(二)“我是写话小明星!”

教师的不断激励,能增强学生写话的自信心和兴趣,形成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积极氛围。

1. “呵呵,有‘小语丝’哦!”

在班里,一两句话,一个词,甚至只是运用了一个画龙点睛的标点,只要是富有灵性的,给人惊喜的,散发创意火花的语言,都能成为“小语丝”(以波浪线划出,以括号标示起始,并在边上加为标志),作为赏读课当仁不让的“主角”!

摘录几句:

在端水的途中,那水呀,左摇右摆,就像大海里的波浪。(葛文杰《给妈妈洗脚》)

这时,有两片叶子打在我脸上。我抬头一看,天上飘着很多叶子,那棵树好像理了个光头。(王张臻《找秋天》)

锅里面有许多泡泡,气上来了,煮熟了。(吴凯《吃火锅》)

嫩黄的迎春花随着一根根枝条挂下来,像搭了一个彩色屋顶。(张凌越《愉快的早晨》)

终于整理好了。我筋疲力尽,满头大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陈俊翰《大扫除》)

2. “哈哈,我是小作家!”

每次“观察・体验”型写话,最用心、最出色的“小不点”当然就是我们的“小作家”了!每次被评为“小作家”的同学,除了星星、书签奖励之外,还会把精彩大作打印出来展览,会向家长发喜报,当然,还有“风光无限”的师生赏读,怎一个“喜”字了得?!

第一个获封“小作家”的陈瑞诗同学,她的《第一次洗衣服》就让老师和同学们“眼前一亮”:格式正确,书写漂亮(B5作文本整整一面,清楚工整,真不容易);全文围绕“第一次洗衣”来写,重点突出,过程具体;仔细观察,展开想象,“我用了全身的力气去拧,可晾上去之后,总是有水滴下来……”整篇文章,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散发着文字的幽香,令人过目不忘……

我们的“观察・体验”型写话,一直秉持“保底不封顶,自由多元发展”的原则,因为,每个孩子有自己不同的“花期”――存在差异是正常的。现在,面对已经可以洋洋洒洒写一长篇的孩子,我们热诚地欣赏、鼓励;面对暂时“落后”的孩子,也是真诚鼓励、欣赏(肯定有闪光点)……如此,孩子们无论如何,总是欢喜的(就如家长们所说“对语文是很喜欢的”)。来,听听孩子们写话时你追我赶的那份激情:

“我写了7行!”“我写了8行!”

“我12行!”

“我已经13行了!”……

(注:B5作文本)

才大半节课,只问了句“快好了吗”,就冒出这么多此起彼伏、暗自得意的“汇报”声。可见――

写话带来的成就感,真的挺强!

心间到笔尖,文字,真能飘香

上一篇:巴塞罗那的“签语饼” 下一篇:曾国藩治军与华为公司治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