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认识学习 再认识教育

时间:2022-04-26 07:43:50

再认识学习 再认识教育

首先,我非常高兴在这样一个怡人的地方给大家讲我第一次涉猎的一个领域;第二,我也很高兴恰好今年我50岁了,我该为我人生的第二阶段作预科了,我觉得我是一个预科生,老年大学是我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今天,我也非常荣幸能为各位老师做报告,在座的有些是我的前辈,我看到很多年长者还在做老年大学的工作感到很敬佩,也很欣慰。

我04年至05年在美国弗不莱特学院作访问学者。当时,我住在一个美国人家里,这个美国人家里的先生是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教授,已经退休10年了。他每天忙的不得了,我说你在忙什么,他说忙着读另一个硕士学位。他是学教育的,然而在他退休十年的时候,正忙着准备一个有关中世纪音乐教育的答辩,正在准备论文。我当时特别激动。他说:你不知道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做研究有多少创造性的东西,年轻的时候做研究带有急功近利的性质,或者不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现在做研究有很多很多新的体会。住在这位老先生家的这两年,使我初步体会了老年教育的魅力所在。今天受老年大学协会的邀请,我主要讲讲目前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和老年教育有关联的研究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可能在座的老同志和各个老年大学的负责人其实都清楚,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教育都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研究教育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但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我们国家教育整体研究的一个趋势是,就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比较而言,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今年开始才有所好转。我们国家是拥有几亿劳动人口的大国,但我们的职业教育是很差的,这个问题很明显,孩子们什么都学,但却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这是我们教育的第一大缺失。

第二大缺失是,就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而言,我国太重儿童教育,成人教育的研究机构、研究学者、研究成果极少,这和整个国际社会相比是非常明显的。我给大家讲一个很笑话的事情,我们经常做教师培训或校长培训,我们的好多教育学家都不懂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在心理上有什么不同,把成年人当儿童。在过去的儿童教育中,我们最大问题是把儿童当成人,但是,目前我们在成人教育里面却缺乏规律可循,缺乏研究,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开发,所以说第二个缺失就是在儿童和成人教育里面缺乏成人教育。

第三个缺失是就正规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比较而言,我们对学校系统小学、中学之外的校外教育研究非常不足。几天前,中国儿童中心25周年庆典时请我去做了一个发言,我发现我们的应试教育搞的仿佛所有的孩子只有到学校里才是读书,学校之外的生活就不存在学习,离开校门就可以不读书,这个是我们在研究方面的第三个薄弱的环节,就是在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之间只重视校内教育。

从目前的情况看,就年龄阶段而言,青少年教育和成人的一些正规教育与老年教育相比,老年教育可能是所有薄弱环节里面最薄弱的,老年教育研究环节可能又是所有研究环节里面最薄弱的。临来之前,我请教了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教育社会学的一些学者,我说能不能贡献一些国内外关于老年教育方面的成果?好几个教授都说你怎么搞这个?我说:我已经步入这种生活。还有一个最有意思的事情,中国今后可能是最大的老年人国家,那么我是怎么计算的呢?最近我看到一些经济学研究,比较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优势,印度的很多领域,比如软件行业的白领比中国比例高。印度有很多问题比中国严重,但是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的人口优势即将失去,他们为自己的人口优势感到非常自豪。他们所谓的“人口优势”是指劳动力年龄阶段的人口。中国即将进入“劳动力人口”的是独生子女,而老年人口却不断增多,印度认为这是未来20年可以和中国较量的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个结果特别刺痛我,但又感到无可奈何。大家都知道,我这个年龄阶段,也就是50年代出生的人,家里平均人口是4个人,而这批人现在普遍只有一个孩子,1对年轻的夫妻可能要负担4个以上的老人,这的确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第二个触动我这个搞教学研究的是老年人才的浪费。我们中国已经进入所谓的“老龄社会”,而50、60年代包括40年代走过来的这群退休或者接近退休的人是目前人力资源浪费最大的一群人。这群人吃过苦、有相当的工作经验,但是由于我们劳动力人口的压力太大,年轻人进入这个劳动力市场以后,使得这群人过早的退下来了。在美国要求65岁才能退休,只有65岁退休以后才能拿得到津贴。在中国50-55岁就可以退休,还有一些要50岁以前退休。国家培养这么多年,积累了这么多的经验,我们能不能在年老的时候让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得以提升,使得下一代人(20-30岁)身上的压力能够少一点?谈到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相比较,我们的人口劳动力优势将要失去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怎样去弥补?在我们目前的教育学当中应该非常重视成人教育学,尤其是老年或老年教育教学的研究。在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时候,在分析一个家庭的结构和一个社会人口的结构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看到接近老年或老年在这个社会被过早地被埋没,有些是被年轻人的无知而埋没。例如,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年轻人常常被他们所看过的书本上的知识,或者是简单的崇洋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来替代非常行之有效的、可持续的、节约的、老年人的一些养育、教育孩子的方式。目前有很多年轻人,本身挣钱就少,还要学高消费的方式抚养孩子。老年人建议让孩子去外面跑一跑,练一练他的运动机能就好,而年轻的夫妻必须要给孩子送到辅导班去才能练平衡能力。这就说明年轻人过分地相信一些消费性的生产和文化。而老年人在他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经验能够表明: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不需要消费其他的财富就可以解决。这些类似的冲突我们在儿童教育中就能够看得出。工作当中也是如此,我们国家的老龄化提前到来,导致我们的人口压力也提前到来了。这时,就有很多经历还很旺盛,智力、精力和思维力都处于最佳状态的一群人就被迫戴上了老年的帽子,就提前撤退。在这个撤退过程当中,年轻人不一定能在数量和质量上替代原来社会上的一些角色,也会带来很大的人才浪费。这就可能是我们研究老年教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第二个契机就是得益于我们对教育、教学包括生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老年教学、老年教育的规律是有着许多的潜能。我们在人才教育、儿童教育方面有些像我们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模式,即急功近利。在儿童教育上拔苗助长,明明是5岁开始学就可以,非要3岁开始学,明明是可以循序渐进学习,一定要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尽快学成。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影响儿童发展。现在青少年的学习就是为了结果,结果就是一种文凭,但实质上,真正能力的培养是要花时间的。俗话说:“要把自己浸泡在知识的海洋里”,而现在的青少年把自己浸泡在信息的海洋里了、浸泡在文凭的海洋里了。实际上对很多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的学习,也是比较生吞活剥的,缺乏实践锻炼的。现在老年人所说的以前的事情、以前的苦日子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去学习的。相反的,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是处于国家经济发展飞速的时期,中年人包括青年人都没有做好富裕的准备,这个富裕就来临了。在富裕的一瞬间,人们眼花缭乱,尽情地享受光怪陆离的物质生活,但是人类更深刻的一些财富,原有的一些财富可能大家不重视。比如,跟孩子说前辈没有吃过“麦当劳”,孩子就有这样的反映,前辈怎么那么穷啊!结果,孩子们认为仿佛过去穷的日子就没有财富,这就是年轻人容易忽略中年人或老年人身上云集的智慧、经验、包括品行方面的财富。现在是一个崇富的时代,而不是一个崇尚智慧的时代。因为中国是乍富,突然地富裕带来父母辈、子女辈不知道应该珍惜什么重要的事情。比如中国的父母为什么把所有的钱全部都花在孩子身上?为什么还要帮已经20多岁了的孩子洗衣服、买生活用品?就是说特别愿意把自己的很多财富加置在孩子身上。有些家长甚至自己没有工作,还要供养孩子去参加各种课外班;孩子结婚买不起房子,就替孩子买;等有了孙子,还要替子女看小孩;等培养孙子的时候缺钱,还得去补贴孙子辈。而看一些西方国家或先富裕起来的国家,为什么他们不这样做?为什么西欧国家的家长就不这样宠着孩子,而让他们的孩子18岁就经济独立?据资料介绍,他们国家也经历过物质上的乍富阶段,他们的孩子也曾被严重地“包裹”起来,失去自理能力,就像鸟儿失去了飞翔的能力。他们失败过,他们吃过子女不独立这种亏,他们吸取了教训,所以才有他们今天非常严格的规定。比如,孩子上大学必须贷款,之后孩子自己还。令人担心的是,中国目前也面临着在工作上的新老交替,在生活经验上的新老交替,抚养子女经验的新老交替。如果我们不加强研究,尤其是研究历史经验,恐怕我们要出问题。我们总是觉得西方人冷血、个人主义、不疼孩子,中国人疼孩子。如果简单这样来看的话,我们国家可能有一两代独生子女将要吃苦头、吃大亏,甚至整个民族的整体力量衰弱以后,我们才能感觉得到,这批孩子就像“新八旗子弟”一样,这批“傍老族”一直要傍到当这个民族力量要衰弱的时候,父母们才知道,怎样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教授给孩子们。这也是研究中老年教育、教学规律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下面,我按照发言提纲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经验。

一、教育研究的几个新动向。

1、对人的发展的认识。

人是怎样成长、怎样成熟的?人的发展取决于什么因素?

(1)遗传

怎么来看人的发展?20至30年前,人们认为人从出生至20岁属于发展阶段,这个是关于阶段的认识。现在关于阶段的认识,尤其是在国外,从脑科学的角度,从成人教育的角度来说,人的学习和发展阶段是终身的,而且是可以划分阶段的。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这个过程呢?过去我们把发展只看成青少年的特定阶段的一种现象,认为到一定时候人就开始衰退了,衰退就是不发展。这种观点只看到老年人一些能力的衰退,一些能力的增长没有考虑进去。最新的一些研究认为,人的智力的成熟顶端是50岁,就是说全面的智力成熟是50岁,如果要衰退应该在这个顶端衰退。这都是我们对人的发展阶段的一些认识。30年前我们认为到20多岁人的发展就停止了,研究就只研究这阶段。我刚才讲的智力的顶端是50岁,那么其它很多社会性的、生命性的经验是每天、每个阶段随着你的经历都在发展,这种发展理论与过去的那种以为记住哪些东西,把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当成发展阶段不同,因为人的发展往往是远远长于这个阶段。我买了很多国外关于“终身学习”,包括儿童发展的一些影碟片,可以看得出一种崭新的理论:直到死亡的前一天,甚至接近死亡的瞬间,你都是在学习,凡是你没经历过的事情你都需要学习。得病也是一种新经验,也是一种学习。比如说结束大学阶段的生活开始工作、成家、谈恋爱是一种学习,处理夫妻关系是一种学习,面临3岁的孩子是一种学习,为5岁的孩子选择学前教育内容是一种学习,40岁左右作为叛逆期青少年的父母更是重要的学习阶段,适应没有孩子的“空巢阶段”是不是一种学习?我与接近50岁的群体交流的时候就是进行“空巢阶段”的学习。我记得金陵女大的一位老师说:“女儿上大学以后,我开始重新调试人生的学习过程”。她说过去20年做饭完全是为一个人,家里有一个中心、太阳,也就是女儿,如今太阳走了,如何重新找太阳?还是重新找个月亮围着转?饭也吃不下,她都快紊乱了,还以为紊乱是更年期带来的。生活当中必然的变化会带来不停的学习,我们的生理性变化会带来学习。我这个年龄阶段最关注的是如何定义“更年期”,“更年期”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性特征,情绪性特征,现在关于“更年期”的报道是不是正确的。我是做女性学性别研究的学者,我发现关于妇女更年期的研究写的最多的人常常都有“商业动机”,他要卖药,就会把本身没太严重问题的人说严重了,把没问题的人说成有问题,当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要靠自己体察,而不是别人说怎样就怎样时,这是不是一种学习?这显然是一种学习。美国50和60年代的妇女在商业主义的推动下,为了保持青春活力补充激素,20年后发现大量的乳腺癌、子宫癌等妇科癌症的病历,虽然补充激素可以延缓衰老,但是它能带来其它病症就没人管了!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你至少知道这原来是什么样的过程。每个老年人都会有各种病症,应对各种病症也是一种学习。退休也是一个新的学习阶段。类似这种经历说明,人的持续发展是终身的。现在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志要做研究,去买一些心理发展理论或人的发展理论的书时,你可以看到现在关于人的发展的阶段划分,包括心理学的、教育学的都是持续终身的。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一种学习,这种关于人的发展阶段性的认识现在有很大变化。很多脑科学的研究还能说明50岁这个阶段的智力整合、判断力是一生当中最好的。在古代、远古社会,“智者”常常是老人,他们的无数阅历带来了对各种信息最准确的判断。过去“长者”、“尊者”、“智者”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2)因素

我上大学的时候,人们还不清楚是遗传因素重要还是环境因素重要,这个问题今天还像个结一样打不开,到底是遗传因素重要还是环境因素重要?目前人们的看法有了改变,人们发现不能说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谁高谁底,影响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也在发展,目前国外关于遗传的研究也非常深入。人的生理疾病、身高、体态遗传因素不可否认,人的特殊才能如听觉的、视觉的包括韵律感觉的,比如说一些艺术人才,还是得益于很多遗传因素。国外还研究一些社会习性的东西,比如吸烟、酗酒、犯罪和高离婚率都被认为都和一定的遗传因素有关。研究证明,某一类的犯罪就和大脑皮层区域的活动范围比别人更宽有关系,通过一些手术、药物使他的大脑皮层的活动范围、大脑皮层的兴奋灶缩小,就发现他的这种社会性不良行为会得到矫正,可见这是有遗传基础的。不但我们看到的一些智力类型的现象,包括社会学的行为都和一定的遗传和生理因素有关。这是关于遗传,环境影响的因素就更多了。在国外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比如说研究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他们甚至研究单亲家庭,比如说同样是母亲带着子女过的这种单亲家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国外研究的很细,如父母离异的这种单亲家庭与父母是一方丧偶的这种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都大不一样。他们甚至还研究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中国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了,就没有排行的研究了,但是像我们这代人还都能听到老大憨、老二倔、老三滑…,其实还是有些规律的,但是我们没有变成一个研究成果。国外关于排行、性别、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包括夫妻关系的好坏对子女的影响等方面的环境研究做的特别细。还有一些因素,比如说同龄人群体,加拿大和美国的学者有这样的研究:儿童在12、13岁以前主要受成年人的影响,老师的表扬与批评、父母的赞赏,对他来说太重要了,能把他眼泪弄掉下来。而在12、13岁以后进入青春期,父母、成年人的影响急速下降,甚至按比例来说加起来不足20%。主要是受同龄人的影响,同龄人像魔鬼一样紧紧拽着他,大家可以看到同龄人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很多孩子宁可背叛教师和家长也不背叛同龄人,这阶段特别明显,甚至教师和成年人欣赏的孩子会受到同龄人打压,这种现象可能会持续到20几岁,同龄人对青少年的影响特别多。国外研究得很细,如女孩的同龄人伙伴是什么样的,男孩的同龄人伙伴是什么样的,女孩的伙伴比较少,男孩的伙伴比较多,女孩聚在一起就有了性别隔离的篱笆了,他们对不同性别的同龄人是怎样交往研究的非常细,今天不能把所有研究成果呈现,只是说很细。对同龄人伙伴的研究除了青少年其实所有人生的年龄阶段都在重视。很多研究发现,每个人的成长受环境影响实际是受同龄人的影响最重要。我现在是在看与我差不多年龄的群体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这是我最重要的参照物。有一个文学作品里讲:“同龄人是你永远的竞争对手,也是你永远的学习榜样”!年轻时比对象,老了比经济、比孩子,都是和同龄人比。可是,最终情感上、知识上、关系上相互支持的也是同龄人。对同龄人的研究我希望在老年人的教学过程当中,伙伴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对同龄人的关系、同龄人的团体是怎么形成的研究非常重要。我和北师大及其它高校的女性教授在一起分析:其实高校的女教师是非常孤独的,因为很难形成同龄人群体,尤其是走到教授这阶段,我们如今就想成立女性教授共同成长的伙伴团体。国外的宗教氛围特别浓厚,其实我简单的研究宗教这种组织就是找伙伴,找社会支持的一个机构。老年生活从人的大脑结构上来说:进入老年,你的大脑树状干都存在,支干的东西由于心脏、血液系统供应不了,老了、枯了、断了,一些小的神经联系就断了,但是最基本的,一生当中智慧积累的树干是存在的。我们的大脑情形是这样,那么生活当中,社会关系当中,从工作繁忙的各种人际关系当中退居舞台二线以后,人的主要关系干还存在,血缘的、亲缘的、姐妹、子女、老人还有伙伴,主要是同龄人。同龄人伙伴对生存、生活、学习的重要影响非常重要。这一块中国绝对是空白,包括研究中年人、青年人及儿童的伙伴研究在国内也比较少。国外比较多,他们关注伙伴学习、伙伴成长。

(3)媒介

20至30年前,中国发生的变化,包括全球发生的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影响人的因素就是媒介。媒介的影响和作用,在有经验的老年人看来是人的一生中非常好的“伙伴儿”。人在幼儿阶段,最早陪伴他们的是电视;到了老年阶段,腿脚不灵便了,外出活动不方便了,在家里看电视是很好的选择,因此人的一生中最后阶段陪伴他们的仍然是电视。现在的媒介对人一生的作用之大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媒介也有一些负面作用。负面之一是太多的媒体代替了人际互动。过去,孩子们经常在外面用小棍儿、小铲子来挖地、铲土等,这些活动可能破坏行为很多,但毕竟是在动手动脑。现在的孩子,只要家长给个零食、给个沙发、给个电视,他就什么都不要了,只要有电视看他就什么都不要了,他没有对人际的互动,对户外生活的欲望降低,这就是媒介给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实,这是对儿童的不利,也是对成年人、包括对老年人的不利。有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一户人家停电了,那么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会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变得多了。年轻人和老年人看电视看不到一块去,就买两台电视;老两口若是看不到一块去,那就再买一台电视,这样就自己看自己的电视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生活,不关心、不过问别人的事情了。因此,媒介替代了人与人之间必要的、亲密的或冲突的互动。负面之二是对年轻人来说,媒体和知识、信息和知识混淆在一起。现在的孩子们为什么不愿意读书?现在很少有孩子能够欢天喜地的上学读书去。这个现象和过去是不一样的,过去读书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为什么过去的孩子喜欢读书呢?因为过去所有外面世界的窗口都是书本和老师给我们打开的,而现在人从一岁半岁的时候就以电视为伴了,为孩子打开外面世界之门的是电视。过去只有老师教给你你才知道,但现在的现象带来的结果是使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下降。人们常说:“在目前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里,孩子应该加倍努力地读书”。知识的发展一定是成倍的,而对儿童来说,他们看不到“知识爆炸”,反而他们面临的,包括教师面临的是“信息爆炸”。孩子们分辨不出来是知识增多了还是信息增多。比如图书馆里新增了几十本书,对与不懂得知识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看不到“知识爆炸”,他只知道是“信息爆炸”。包裹着今天的青年人的更多的是信息而不是知识。比如,我的手机几乎每天都能收到50条左右的信息,其中10条是属于虚假广告信息,删除每一条虚假信息的时间比你看它的时间都长,就会浪费掉你10分钟的时间,另外还有20至30条信息属于年轻朋友之间无聊的信息,像“你在哪啊?”、“我在楼上”、“你吃了吗”、“我吃了”、“几杯啤酒”、“三杯”等等,这是知识还是信息?再比如在人们集体聚餐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人在心不在,他们都在用手机和外界联络。看起来他们真人坐在你面前,但是他们正在对外联络,貌合神离。剩下还有10条左右的信息属于重复内容的信息,经常是同样一件事,几分钟前电话通知过了,但还要发个短信息,这就属于重复内容的信息。上面我说的是手机里面的信息,下面还有网上的信息。拿我本人来说,我每天都得花1个小时的时间处理网上的信息。网上的信息、邮件有些注定是无用的,有些是你可回可不回的,还有些是你不得不回的。另外,当你接受新的工作和任务时,一个个新工作、新任务的信息会增加你的焦虑,让你心烦意乱。如果我不知道下面的新工作,我可能今天一上午就能写完一篇文章,而当我知道又有新的工作的时候,就不能安心写作了,这就是被信息所困扰、被信息所包裹的典型事例。还有选择电视频道也无形中在浪费时间。现在,人们很少能在一个时间固定看某个台,而是不停地在选台,目前有线电视一般都能有50多个台,选一圈就必定会浪费许多的时间,电视广告也日趋增多。生命有限,时间有限,信息杀掉我们多少有限的时间啊!成年人是有定力的,是有自我控制力的,儿童呢?他们就被无数的、没头没脑的信息“牵着鼻子走”,他们很难有很好的意志力,很难专心地学习。信息太过繁杂、丰富,况且现在的信息更先进了,图像化的信息增多了,就更能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了。现在的信息花花绿绿,色彩斑斓,但并不是知识。这一点我和今天到场的专家、朋友们有共识。什么是知识?知识是由概念、判断、理论有机的构成的,能够全面、深刻地解释一个现象、解释一个对象的一套理论体系。那么,信息和知识的共同点是:它们形式是相同的,看起来都是文字描述的,都是写在书上的,呈现在电视里的,但它们两者之间的内容是大不一样的。比如:“这件衣服正在打折”,这种说法属于信息;“这件衣服是棉麻的,它的透气性好”,这种说法属于知识。再比如“吃喝玩乐很开心”,这种说法属于信息,“过度地吃肉、喝酒对身体有极大地损害”,这种说法属于知识。现在的青少年大量的是在这种信息、准知识、常识之间游离,而太多的时间没有用到知识的学习上。甚至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他不懂得知识的含义,但他可以快速地下载知识。85年我研究生毕业,留校教教育学理论的课程,当时的学生都是拿笔做作业,他们会去看书籍、刊物,有的学生是抄袭的我就能看得出,我能看出来的原因是,当时的教育学方面的刊物总共就五、六种,我能第一时间读完新出版的刊物。所以当我看学生作业的时候就能辨别出哪部分是抄来的,哪部分是自己动脑写的,哪怕是用钢笔一个字、一个字写的。有的学生说:“老师你真棒!”。我就和他们说:“老师比你们多读几年书、早读几年书,就有这样的能力,我能辨别出那些是你思考的、那些不是你思考的。”现在我还能这样去判断学生的作业吗?第一,教育方面的刊物从几种涨到了上百种,你看不过来。第二,学生根本不拿笔去抄了,就是一个电脑粘贴,还制作的特别漂亮粘在打印纸上,或者E-mail就给你传过来了。这样你怎么能判断这个学生是抄的?你也不能提前看完那么多刊物了,这种现象就导致了现在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差,论文答辩通不过。因为他们对知识根本就没吸收,而是把要掌握的知识当作信息来处理了,直到答辩过不去了,才知道那是自欺欺人。以上的例子说明了媒介对教育的冲击,信息对教育的包裹。孩子被媒介包裹,孩子看不见是好是坏。今天这里没有PPT,可以挑战一下我说的话别人听得懂还是听不懂,因为媒介的东西替代我们的太多了,没有PPT你还会讲课吗?还会沟通吗?我今天也想试一试,如果说打印出来也许会更好一些。媒介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学校教育里面,现在孩子的书包比原来厚、还不爱读书,现在家里有读书的孩子回去问一下,你会看见奇怪的现象,我们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老师会表扬一类行为,批评一类行为,会表扬一类爱护书籍的好孩子,一本书学完了还像新的一样包得很好,角还没有卷起来;批评差的孩子,书跟狗啃似的,页全卷起来了。现在所有孩子的书都崭新的,你们猜猜为什么老师都不讲书了,老师只对考试那张纸负责。第一,老师可能通过PPT对书本的研究很少了,孩子们只看数学、物理这种主要科目的书本,副科的都不看,天天背来背去没有多大作用,但是还得背着。学校应该教育学生把每一科都学好,但现在孩子们副科都不学,学校只对分数和考试负责,老师也再一次的支解、浓缩知识,不考的科目就不讲或少讲,地理、历史、生物不考,或者分数少,那个书就最新,要考的科目书旧一点,考的章节上面了、不考的教都不教,看都不看,哪门分高就多讲,课本也不好好讲。哪门考试分高,这方面的参考书就越多,孩子们的桌子上就堆很多很多这样的书。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就和泡方便面一样,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学校成了精选人类的教育教学,在有限的10年、12年让孩子掌握人类教育的练习场,可是呢,为了考试负责,老师把这些知识浓缩了,晒干了、研制了,重要的知识保存,不重要的全都不要了。就好比今天请郑老师来讲课吧,如果为了考试,不用把郑老师请来,把她的PPT带来就够了,或者听她录音就够了。你们想,讲课和看PPT不一样,就像知识浸泡在海洋里,在岸边就可以练习吗?现在应试教育就是支解知识,我们的儿童在学校读了十几年书,他从来没考虑过这些年我学到了哪些知识,他们只是知道我经历了地狱般的考试,出来就撕书,拿到文凭就算。学校教育里面也有很多的问题,孩子出来不会思考,对事物缺乏情趣,缺乏联想。因为标准答案是不要联想的。今天的学校教育有很多问题,由于信息爆炸、知识被。现在高中的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每周各5节,外语和母语一样高,因为外语在高考成绩中占150分。所有的科目都是按高考的分数来设置的,物理120分是4节课,化学80分是2节课,而在生活中,地理知识、生物知识、生理知识可能对每个人更实际、更有用,但是考试分数低就少讲,学校的教育就是应试。这是信息的另外一个问题,同龄人群体、媒介对于人的很重要的影响。

二、教育功能的认识

教育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过去我们怎样认识教育的功能?在教育功能方面现在又有一些什么样的新进展?这对我们老年教育工作研究非常有帮助。

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是8至9年,德、美达到12到13年,韩国达到11.75年。受教育年限高的人在责任心、守时和任务完成等方面会好些。如果受教育程度低,就没有责任概念。比如说在劳动过程中,有的工人可以干着、干着就跑了,因为他不知道这个事情有多么重要。又比如最近中国在食品安全、包装方面有很多很多的问题,还有桥梁坍塌,制鞋还有鞋中残留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我们这里面有贪官,一方面有不负责任的人。我们想想这些底层的劳动者有多少人是文盲、半文盲,这些人根本不知道质量是个什么概念。不是说他有意要破坏这个质量,他不知道一个桥梁要承载一百人最起码的要求。大家知道湖南大桥坍塌,他的主要问题是豆腐渣工程,一方面可以反映出监制的一群人的品格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对质量方面是没有太强的意识的,这些东西都是教育的结果。现在我们讲,未来的十年里,中国还有两亿农村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要担负起全民的食品、住房、厨房装修等和民生特别相关的领域,他们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本身不具备这样的意识和知识,所以我们说,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基本素质和教育功能是密切相关的。

教育的另一个功能是对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陆教授也提出老年大学承担的更多的是交友、身心和谐的功能。其实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教育功能是一个社会和谐的功能。举例说一点我的体会,94、95年我在加拿大学习的时候参观当地的一些中小学,那里的中小学教育和我们国家是不一样的。那里中小学的生源越差,学校得到的政府经费、预算就越高。在一些白人或中产阶级社区,那里的孩子自己要带午餐,父母还要接送,可是有一个靠近中国城的社区,那里大量的学生都是偷渡的华人、南美人、移民或难民的子女比较多,可是那的学校管孩子两餐,所有的孩子还要配备学习本国母语的教师,早晨父母送孩子去上学,学校还负责孩子父母的早餐。可想这个成本是很高的,预算也是相当多的,我当时觉得特别的不能理解。我回来我就一个劲的夸奖国外的义务教育有多么的好,给更多的贫困家庭做更多和谐的事情。直到这些年我才把我当时感性的经验提出来,随着我阅读和研究的深入,我最近达成了一个基本结论,在西方国家义务教育就是这个社会平衡和稳定的基石,是社会融合的融合剂。我们回头来看他为什么要这样呢?比如从加拿大去美国的人,美国要让你认同美国的社会制度,认同社会的基本价值,这是教育的一个最大的功能,从小就要让你认同!我们身边有好多的同学、朋友,在国外生活了久了孩子不愿意回来,为什么不愿意回来呢?一方面因为他认同了那个社会的价值,认同了那个国家的基本的准则,另一方面那个社会、国家容纳了他,这些都是教育的功能。为什么西方国家难民的父母送孩子上学时要给父母一顿早餐,因为最初来的难民根本不懂美国的法律,不懂美国的救济、语言、教育,怎么才能让这些天天偷偷摸摸的难民认识到这个社会的好,甚至到最后被这个国家接纳,就是因为学校的这顿早餐。学校的这顿早餐还会请老师给孩子的父母讲,在这个国家要怎么样去领取救济金,可以在什么地方办手续,找不到工作应该怎么办,孩子要是中文不好应该在什么地方去补习,这个学校会给你的孩子提供什么,你的孩子学习怎么样,怎么去交朋友等等,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解决了难民这种衣食之忧。这是很大的认同,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现在中国也面临着大量农民工孩子进城读书,在美国不把孩子多这个问题看成是教育的问题,而是看成社会和谐的基石,在美国如果有一家三个孩子,可以让这三个孩子在任意一个班级里一起读书,一直要孩子们自愿分开了才可以分开。他们在培养孩子从一点一滴开始认同这个社会的价值观,那么教育起到很多很多融合社会矛盾的功能,比如他对社会底层的人上大学不收费,对有钱的人上大学收费,让这个社会底层的人通过教育还能够翻身,通过教育还能走上使他富裕的那条路,这也是教育对社会和谐的功能,而我国大致都不太讲这个功能。人生当中有些最重要的起跑线是不能够拉平的,比如先天就长的漂亮、个子高等先天的条件,还有财富上的条件也是不能够拉平的,有些人出生在知识分子或干部家庭,有些就出生在农村,很多先天的社会性的差别赋予我们的文化就不可能拉平了,只能通过一些基础教育让他有希望走出来。教育是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方面起到一个起跑线功能,这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最近,中国教育在打造和谐社会里面开始提升社会和谐的功能。过去的十几年教育起的是一个社会分化的功能,有钱的、聪明的进入好学校,没钱的、差的进不好的学校,城里的学校特别漂亮,农村的学校特别简陋,其实起的就是一个社会分化的功能。但是从今年开始,我们国家开始在农村普及免费义务教育,这个速度我们没有想到,因为现在在很多城市还没有完全开始,但在农村开始免教科书、免杂费、免学费。还有一个今年出台的新举措,就是愿意在贫困地区工作的师范类学生,可以享受免费的师范教育。尽管很多人对这种做法有很多争议,因为怕这些学生完成学业后不会回去,但这个做法是缩小城市和农村教育差异的重要举措,这个举措只是对6所重点师范大学中的师范类学生实施的,也是学生自愿的。这些学生是最好的师范类大学培养出来的,要去最贫困的农村去教书。以前重点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可能都留在高校教书,现在国家希望他们能够回到贫困地区。第三个重要的举措是国家今年对贫困大学生的贷款和资助力度加大,由于我国开始呈现贫富悬殊,很多家庭砸锅卖铁让孩子念书,希望他们能够考上大学,这个时候国家出台支持贫困大学生上大学这个举措是非常必要的。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政策是,近些年我们国家还完成了一个分化,就是经济、智力条件比较好的人读了普通高中,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读了职业教育,所以我们的职业教育是很衰败的。今年国家又花大量的资金扶持职业教育,平均每一个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可以得到一千元左右的补贴,这是非常大的补贴,一方面这是扶持贫困家庭,另一方面是现在中国有读书能力的人过剩,但是有工作能力的人太少,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拿了一大堆证书的人找不到工作,可是修汽车、水管的工人满大街都是,所以我们说:对教育的认识,对国民素质、国家和谐的功能是更多被我们提及的。另外教育除了这些功能以外,对人的发展功能的这部分和我们老年大学有这密切的关系。过去把教育看成是投入,然后再产出,那么有没有教育是只投入而不用产出,就是为了个人情趣的完善、精神的追求、个人精神层面的提升而受教育的呢?我们知道这些年的教育是越来越功利化、文凭化、功效化,而教育对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知识、发展人的情趣方面,这些教育的本质却漫漫的消亡了。现在的教育是非常功利性的。有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果说一个学校教给人很多美妙的文字,比如希腊文、钢琴、艺术体操、古诗词、论语等等学科,但是就是不发文凭,青少年是没有人会去的,哪怕免费都没有人去,因为现在人们是为了文凭接受教育,为了考试而接受教育,这样的做法非常的功利。大家现在一谈经济的词就特别热,哪怕其实这些搞经济的人都是一些蹩脚的老师。我们国家现在热门的专业常常是知识积淀比较弱的专业,都是这些新出来的比较适应社会的经验不是很丰富的老师来教,但是真正发展人的智力、提升人的情趣、丰富人的知识的、甚至提高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科是越来越冷清了。比如说艺术、哲学、历史学,照理说这些学科我们国家有最好的教师、最强的学科背景、最多的典籍,但这样的学科却是受冷落的。这些是对人的丰富性最有用的一些知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常常被冷落,包括很多很好的学科都必须改头换面,才能招到学生。那么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我们很多人都忘掉了。在经济稍微起来以后,这个问题可能要重新提起,我们会思考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教育的根本作用是保持人的基本求知欲望的一个科学领域,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让人求知、求真理的,要让人的好恶心的到释放和满足的一个领域,不是学一些换文凭的、注定无用知识的领域。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满足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到了麻将桌、游戏的领域里了,因为教育变成了考试的东西就最不能有求知欲和创造,你创造就和标准答案不符合,不符合就考不出去,考不出去就拿不到文凭,教育功能的单项化太厉害了。那么我们老年教育就是培养求知欲、满足求知愿望,追求智力发展和真理,提升个人丰富性的教育方式,所以我们要重新弘扬。。教育可以帮助人的情趣、兴趣、才艺这些方面提升,甚至教育是达成人的内心和谐的一个学科,因为人的内心的丰富性是人能够自我平衡和自我稳定的一个重要的源泉,如果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把一些自以为很有用的知识学习了以后,才发现已经失去了很多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么教育的其它功能只有到了我们老年才能实现就太晚了。我们现在的教育比较偏颇,现在的校外教育和我们这种老年教育才弥补了这种偏颇,这个时候才有人为了自己的爱好而学习,其实这些应该是孩子一生当中都应该有的。我担心我们的下一带只是为了功利、文凭而学习,到了老年可能这种情趣的种子都没有了。在座的各位可能年轻的时候还都是崇尚诗文的时代,还是崇尚追求真理的年代,只是没有太多的机会,现在的这一代是物质主义、商业主义的一代,他们的心灵可能更干渴。我们现在年轻一代的心理是十分脆弱的,经不起任何的打击和刺激,如果他们有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更丰富的人际关系,其实这些孩子们不应该走向那么极端的路线。这些年我国单纯的人的发展教育是很薄弱的,更多的教育都是一种功利性的,对我国在教育功能上的问题,国内外的一些学者都有一些明确的反省和反思,也在加强研究。

三、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认识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就是要学几年,怎么学,下面讲一下对学制的研究。在全信息化的社会里,受教育相当于人的青春期一样一生只有一次,现在我们看到受教育已经是终身的了,但是要让受教育变成终身的就必须有制度来保证,这就是学制。现在很多观念比如终身教育、老年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非常普及了,但是目前我们国家有弹性的、多方向的、多连接的学制体制其实并没有建立,在学制的研究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中国在学制上有一些突破,比如允许25岁以上的人报考大学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尽管可以报考,却不一定能上大学,比如女性就不可以,因为上大学不能怀孕、生小孩,常常有这种限制。今年国家出台新政策,女大学生怀孕生孩子这是她的权利。过去女大学生、研究生在上学的时候怀孕是和监狱里的女囚犯一样的待遇,那么可以想象我们的这个教育是终身教育吗?现在我们的教育已经在学制教育和普通教育里打破了,中师学生当中是可以选取一些人上师范大学,但是还没有完全打开,我们现在研究的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当中都可以进入正规的教育系统。人的一生当中,只要有学习能力、只要能交费、有同等的智力,他都可以进入终身的正规教育系统,而且应该有文凭教育系统。我们老年大学现在各个地方都有,但是他不是教育部主管教育体系当中的,完全是地方政府部门、老干部部门自己自发的,是非常独特的老年人教育系统,这个教育系统还没有和我们的国民教育系统有太多的兼容,比如我想学习单科还能有文凭,没有这样的体系可以保证我们的证书制度有衔接,还有学历制度现在也没有保证。在座的要去学教育学、心理学肯定都是很有潜力的,而且一定比本科生更有经历,可是入门的系统把我们和本科生一刀切,我们进不去,我们的记忆力系统可能跟本科生不能比,可是我能写出比本科生更好的论文,能做出更好的研究,能不能有不同的教学方式?还有就是我能不能有学位?我还想要学一个硕士学位,我们国家现在的硕士教育非常严格,这个考试是很难的,学历制度、学位制度、证书制度这三个都是学制制度里面应该有所突破的。再就是能不能有一个国内转学的制度,这个国内现在是不太可能的,比如在北师大修了5个学分,现在华南师大能够允许我转学进去,并且承认我的学分,甚至不同专业的学分也可以通用。我们现在的学制带有终身制,考了文科转理科就很困难,而且学了一个学校就不能去另外的学校。国外的学校可以接受任何学历阶段,任何国家大学的学生,你可以把你在自己本国的学习成绩算入学分当中继续学习,而我国没有这样的制度,不允许转学,我们的学制弹性空间还很大。如果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里面的学校空间弹性的多管道开通以后,我们对老年人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受益。比如说,老年人是流动的,可能在不同的地方居住,如果老年人的教育就只能象本科生一样,四年只待在同一个学校里,这是不太现实的,那样老年人生活的丰富性就没有了,那么可不可以转学分?可不可以是积累学分制度?如果可能的话,希望我们来年大学系统里面先做到能有转学制度或者是开放性的接纳制度。开放性、弹性、多管道这是我们国家学制里面最大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尽管有所突破,但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四、教与学过程的认识(五、对课程的认识)

对“教”和“学”两方面的认识是怎样的?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是怎样的?下面讲一下在教育教学当中的一些新的理念。比如以学习为中心,培养创新精神,重视学习过程等,中国教育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重视学习结果不重视学习过程。没有过程就根本看不出学习是怎么回事,我们常常是过程极其残酷,而结果还不知道是怎么样,学习过程的愉快应该使学生淡化学习结果。第三就是知识、能力、态度并重,在学习过程当中,既要传递知识,又要培养能力,还要培养一种态度。我们现在的教学过程当中比较注重知识的传递,但是能力很差。另外一个就是知识能力都有的时候,注意培养出尊重科学的态度,这也是教育中容易失败的方面。每一个人有不同的学习风格、每一种学习风格都是独特的,这种学习风格就是潜质,在座的老师、各位领导,可能有些是视觉上敏感的;有些人可能要不停的记笔记才记住的,利用运动来记。每一个人包括运动的取向,听课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尊重学习者不同的学习方式。还有一种说法,只有失败的教师,没有失败的学生,这就是现在在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里面反复强调的,只有失败的教育没有失败的学生,多差的学生利用信心都能往前走一步,什么年龄段的学生只要给他一定的条件都会有所进步。什么是失败的教育,让人不想学习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打击人的求知欲的,压抑人的求知欲的,让人感觉不自信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灌输一些对学生没用、无关知识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没有失败的学生。当然还有很多成功的教育,通过教育有所收获,这个学生不但学了,还愿意继续学,教育达到这个境界就已经很好了。

下面把第四和第五个问题结合起来,讲一下关于教学和课程的问题。在我们关于教学和课程的认识里面,有一个教师和学生关系的问题,今天我们这种教学就可以称之为典型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老师整个占领了这个话筒,占领了主席台,占领了全部的时间,而学生一句插话的时间都没有,这种是单项传递信息。这种方式我们说一个是传递、一个是接受。教育教学最大的研究突破就是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始终是互动的,因为只有互动才能做到真正的沟通和交流,才能知道学的怎么样。尤其是在成人教育学里面,成人教育学里面有个非常有名的“组哈瑞窗口”,在成人教育里面有一个丰富的储备箱,储备着经验、经历、知识和专业,那么成人教育过程当中主张不用教师,把教师当成协调员,教师的作用就是一个协调者。设想在成人教育里面,每个人都带一个丰富的包,经验、经历、知识、专业、兴趣都在它身上,成人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系统,第一条就是要启动他的经验,老师讲的东西要和听者(受教育的人)的经验发生关系,如果讲的东西和他的经验隔的特别的远,这就是失败的教学。第二条就是成年人接受教育大多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动机,要对我有用。第三条重要的原则就是互动性,在我的观察当中,教师的作用就是把学生的经验包都打开,然后让他们有充分的交流和分享的过程,分享、交流比学习黑板上传递的知识更重要,因为他们彼此间的经验系统可以提升他们的理解,而且还有针对性,这个是我们成人教育里面特别重要的一条。比如我们在教师和校长培训当中,常常大家都愿意听彼此的经验,而不是愿意听老师在讲台上面讲理论,但教师就是让大家打开自己的经验库,让所有人有机会找一个共同的话题说出来,就是让大家有机会把自己的经验贡献出来,这个就是成人教学不同于儿童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经验这个链条不连接,就不可能推进教学。经验链条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和自己的经验挂上钩,才能有更好的理解。比如我女儿小的时候,我带她路过北京第三医院,医院旁边有几家卖花圈的店,路过的时候孩子就很好奇,很喜悦(因为她看见有好多颜色很鲜艳的花)地指着问什么是“寿衣店”,我就告诉我的孩子这是人死了以后要用的一些东西,在这个店里可以买到,我用很简单的方式告诉我的女儿那是寿衣店,这时小孩就不吱声了,然后又走了十多分钟女儿很高兴的说:“妈妈我知道为什么叫寿衣店了,医人的医生医不好了,就拿去给兽医治疗”,她把这个“寿”理解成为了禽兽的“兽”,因为在她的经验里面还没有长寿的寿,长寿的“寿”是长长的生命,怎么能和死人挂起来呢?在她的脑子里只有野兽的“兽”的概念,所以在她听说寿衣店的时候,她把人死了和禽兽联系在一起,衣服的“衣”她理解成了医生的“医”,所以她理解医人的医生医不好了,就拿去给兽医治疗,虽然很好笑,她完全理解错了这个词的含义,但是她的经验里没有寿,也没有寿衣,也没有那一系列的概念,这就说明很清晰的解释和他的经验不对称的时候,他的经验是错误的。另外一个事情就是我女儿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我出差不在家,女儿说要自己煮面吃,过了两分钟她又打电话给我问我说:“妈妈煮面应该先放水还是先放面?”我听了之后很生气,把她教训了一顿,我就想一个初中的孩子怎么连这个浅显的道理都不懂!我旁边一个清华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所长就对我说:“你的女儿问的是有道理的,因为第一她没有煮面的经验;第二她有煮面的经验是煮方便面的经验,方便面是先放面后放水,当她这个经验要迁移到煮挂面的时候就变了。”所以,对儿童来说,我和女儿这么密切的关系都会忽略她经验链条里面没有的东西,那么我们成年人的教育是充满经验链条的,很多事情一定要和他的经验挂上钩才可能学习成功。这是我们教育教学当中的重视经验,以经验为中心而且鼓励教学。第二条特别有用的就是我们对鼓励的研究。中国教育有些时候是很传统的,总是觉得不能鼓励,鼓励就容易骄傲,骄傲就没有动力。可是我们现在很多的经验发现,一个孩子越自卑、越谦虚,他就学不好,一个孩子要是自信的、是经常被鼓励的,他的能力和各种状态是更好的!过去我们看虚心和骄傲的过程,骄傲可能会失败,但是没有信心、永远觉得我不行,这种状态是注定学不好的。我们现在常常说孩子喜欢听表扬,一表扬他就好的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孩子在幼儿园听讲可能15分钟就坐不住了,如果我们说他是一个北京市的优秀警察,正在指挥交通,他就能站立1个小时。为什么呢?因为他有感觉你把他当回事。成年人也是这样,成年人也需要表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过程中常常是给你鼓励最多的时候你的表现是最佳的,鼓励、自信永远是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在教学中也要鼓励,让学员自信。这种方法不光对英是这样,哪怕对弱智的人也要这样,无论对儿童、青年人、老年人,鼓励他们使他们自信永远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动力。这些是在教育教学方面我们近些年研究的一些教育动向。

上一篇:老干部工作之关于老年教育 下一篇:自杀行为的机制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