绅士虽老 优雅依然

时间:2022-04-26 06:45:05

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应朋友之邀去俄罗斯游玩。先抵达圣・彼得堡市,在那里,我们参观了国家美术馆、圣・彼得大教堂,欣赏了芭蕾舞,瞻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纪念碑,游览了冬宫和夏宫等著名景点。我们还在彼得保罗要塞乘船,在涅瓦河上观光古典又迷人的圣・彼得堡市容之后去了莫斯科,由那里回国。十多天的旅游虽不算长,却感想颇多。

别具一格的建筑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是世界上少数具有“白夜”的城市,每年的6、7月几乎没有黑夜。“白夜”中漫步在静静的涅瓦河畔,遥望着蔚蓝天空的北极光,犹若置于梦幻之中。

圣・彼得堡市中心的建筑是彼得大帝时代的遗迹,由欧洲各国的建筑师设计建成,有着明显的欧式风格。近三百年来这些精致坚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未曾被拆毁和破坏过,由于不断的修缮和维护,完全保留了彼得大帝当年建都的风貌。这些融合了欧洲古典风格的建筑使圣・彼得堡成为一座古老庄严、优美典雅的城市。圣・彼得堡城市最大的特点是没有那种高楼大厦现代化的建筑,除了高耸的教堂外,普遍是四、五层楼的具有雕塑装饰的楼房。

圣・彼得堡是一个宗教开放的地方,在这里东正教的喀山大教堂、新教的圣・彼得和保罗教堂、天主教的圣凯瑟琳教堂、荷兰教堂及亚美尼亚教堂等共处一地,互不影响。

涅瓦大街的历史与圣・彼得堡城市的历史一样长久,它是一条遍布华丽宫殿与优雅小楼、极具观光价值的街道,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建筑风格迥异的各教派教堂、众多的名人故居以及历史遗迹。世界著名作家果戈理、柴可夫斯基的故居就坐落在此。这里有个叫“沃尔夫与贝兰热甜食店”,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正是从这家甜食店喝完最后一杯咖啡,而奔赴决斗地点“小黑河”的。当年俄罗斯的著名作家莱蒙托夫、陀斯妥耶夫斯基、舍夫琴科等人都经常光顾这里。

和谐的自然、人文环境

圣・彼得堡的生态环境很好,整个城市被树木浸蕴,绿树成荫,没有喧嚣,十分静谧宜人,街上每隔一段就有一片绿化带。我们常常八点左右出来,一是呼吸着早晨清新的空气,欣赏着令人陶醉的翠绿,另外我们还带着面包在树荫下的长椅上喂会儿鸽子。这里的鸽子与人好像有种默契,人一坐下,灰色羽毛的鸽子便蜂拥而至,一点儿不怕人,它们还会大胆地站在你的肩上、胳膊上,甚至从你手里抢食。每天这里都有一些儿童在家人的带领下,拿着食物喂鸽子,与鸽子嬉戏玩耍。他们从小就知道把鸟儿当成自己的朋友,关爱它们,与它们友好相处,从不想去伤害它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风气就这样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俄罗斯人一向珍惜、爱护大自然赋予的一切,所以这座城市里处处鸟语花香,鸽子随处可见,仿佛置身于鸟的乐园之中,这种赏心悦目的场面,令我们陶醉其中,迷恋忘返。

我们住在紧邻涅瓦大街的朋友家中。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最热闹、繁华的街道,这里集中了该市最大的书店、食品店和最昂贵的购物中心。除涅瓦大街外,其它街道上行人很少,满眼都是川流不息的汽车,却听不到汽车的鸣笛声。很少有骑自行车或电动车的,偶尔看到也是为锻炼身体、骑着山地车飞驰而过的年轻人。

在圣・彼得堡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过马路,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地方,只要司机看出你想过马路,一般会主动停下来让行人先过,这种情况我们遇到了好多次。回去说给俄罗斯的朋友,才知道这是他们的习惯,汽车会主动礼让行人。这除了显示出圣・彼得堡人对交通秩序的自觉遵守,还反映出了他们公共道德和文明礼貌的修养程度。

国外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在国外如想确定哪位是中国人,就看谁说话声音最大,在圣・彼得堡的日子里果然验证了。我们常在朋友开的中国餐馆吃饭,就餐的人很少,很安静。一次我们在包间里正吃饭,突然外面一阵喧哗声,朋友笑着说:“肯定是咱们的同胞来了。”开门一看,果然是随旅游团来俄的黄皮肤老乡。

后面的几天我们在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和冬宫、夏宫时,处处人头攒动,除了讲解员的声音外,可以说鸦雀无声。和朋友谈起这事,朋友说,俄罗斯人一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量的原则是不妨碍2米之外的其他人。

精彩的芭蕾舞演出

到达圣・彼得堡的第二天,我们在马琳斯基剧院观赏了芭蕾舞演出,感慨颇多,甚至终生难忘。我们提前20分钟进了剧场,里面已经坐满了穿着时尚的女士和西装革履的男士。该剧院拥有世界水准的独立交响乐团,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芭蕾名作《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首演于此。能够在世界著名的大剧院欣赏俄罗斯民族最原汁原味的演出,这足以让人兴奋了,豪华气派的剧场穹顶、镶嵌着精美的雕塑和油画的四壁以及把剧场照射得金碧辉煌、无与伦比的硕大吊灯更让人惊羡不已。可是场内的座椅却普通得与这里的一切好像不太相称,一把把陈旧的木椅子上套着坐垫,按号排好,相隔很近,我担心人们就坐时挪动椅子的声音会影响别人。没想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演出时偌大的剧场里除了音乐声和演员的舞步声外就没有其它的声音。我身边的女士带着两个女孩,一个两三岁的样子要抱着,另一个四五岁样子的站在旁边,那位女士不时在她们耳边低声说些什么,两个半小时的演出,她们始终不动不闹地在那观看,起初我还担心她们会坚持不下来呢。演出时我无意中看到出入口处站着一对手拄拐杖的老年夫妻,他们一直在那站着看完了上半场。“可能是由于来晚了的原因。演出开始后剧场内没有一个人走动,并且大家都自觉地关掉了手机。

观看俄罗斯最著名的芭蕾舞演员演出时,我情不自禁地拿起相机对着舞台拍照。女儿拦住了我说:“你看看哪有拍照的?”我环顾四周,人们都在聚精会神地观赏演出,直到演员谢幕都极少有人拍照。很“遗憾”,在女儿的监督下,演出的场景我没拍成。演出结束了,剧场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演员谢幕,掌声又一次响起,演员再谢幕,掌声再起,这样连续五次,除了掌声外,没有口哨声、喧嚣声……

听朋友说,俄罗斯人一生至少要进两次剧院,一次是父母带着自己来,另一次是带着自己的孩子来。俄罗斯人把进剧院看演出视为非常隆重的事,难怪大热天男士着西装,老妇人也要精心打扮一番。

热情友好的俄罗斯人

一次我们很晚回到住处,开不开门,正着急的时候,隔壁的门开了,一位60来岁的先生出来与我们说话,我们听不懂他的问话(当时朋友不在),便拿钥匙比划着,他明白了,进屋拿了小工具,两三下把锁打开了。我们连声“丝巴细巴”(谢谢)。

我们住处的楼下有个小食品店,我们常去那买早点,店主老太太知道我们是中国人,很是友好,每次见到我们都非常热情,和我们说话,苦于语言障碍,只能用手势猜个大概,她听得懂“CHINA”,总说“可带一,哈拉硕(中国,好)。我们临走时送给她一张“中国剪纸”,她高兴极了,不停地“丝巴细巴(谢谢)”,并随即把剪纸贴到店铺的窗户上。

我们逛涅瓦大街上最大的商场时,在商场的休息处看到一位老先生专注地弹着电子琴,尽管当时只有我们三个听众,但他依然非常陶醉。一曲结束,我们报以掌声,并送他一张“中国剪纸”,他捧在手上欣赏着,竖起拇指说“CHIAN”。他又邀请我女儿弹奏,女儿弹了曲“好一朵茉莉花”,他好像听懂了,又一次竖起拇指说“CHIAN”。■

上一篇:性别寓言和民族神话 下一篇:慕尼黑的啤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