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小众化期刊赢得大市场

时间:2022-04-26 09:16:52

《科幻世界》:小众化期刊赢得大市场

28年前,《科幻世界》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诞生时,并没想到有一天会领国内科幻期刊的风气之先,更没想到这份小众期刊能在同类期刊发行量的排行榜上遥遥领先。一份应历史潮流而诞生的科普类杂志,原本是极易淹没在几千种期刊品种中的,但它却创下了令人惊叹的成绩。

冷静分析 沉着定位

1979年,百废待兴的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各省的科学技术协会都纷纷办起了自己的科普刊物。《科学文艺》――《科幻世界》的前身,就在这种欣欣向荣的大背景下诞生了。但是短暂的繁荣期很快过去。上世纪80年代,科幻遭到批判,被认为是“伪科学”。1982年,科幻小说卷入了姓“科”姓“文”之争。在这场争论中,我们认为,科幻理当姓“文”。这种客观而理性的认识,为刊物日后走向成功提供了前提。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科学文艺》凭借对科幻事业的一片热爱和创业守业的激情,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努力传承中国科幻出版的星星之火。

1991年,《科学文艺》正式更名为《科幻世界》。这并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把一个面目模糊的刊物,变成一个定位明晰、宗旨明了的市场杂志。1998年刊物期发行量达到20万册,1999年攀升至30万册,2000年突破40万册。据美国著名科幻信息类杂志《轨迹》统计,《科幻世界》的发行量已成为全球同类杂志中当之无愧的“老大”。

《科幻世界》注重的不仅是意味着经济效益的发行量,更注重意味着社会效益的刊物导向和品质。数年来,刊物孜孜以求的办刊宗旨始终不曾更改,这就是,以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以“科学”、“幻想”和“发现”三个关键词引领和强化走向未来的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创新意识。《科幻世界》对理念的坚守使它赢得了数不清的荣誉,刊物三次入选“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两次荣获“国家期刊提名奖”,2006年度获得“四川出版奖期刊一等奖”,2007年又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称号。

市场化体制 造就市场化英雄

长久以来,中国的期刊都是在夹缝中寻求生存的。一方面,它不承担所在行业中重要的职能,因此就得不到足够重视;另一方面,它也没有一个灵活的体制机制为成长和发展提供保障。

1987年,处于转型期的《科学文艺》被定为自收自支单位,从此失去了来自主管部门的财力支持。《科学文艺》被迫在市场中寻求生存和发展之路。

作为一个市场化的期刊,我们必须解决三件大事,或者说不断地解决和调整这三件大事,一是自身品牌的树立;二是战略和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三是现代管理制度的确立。

相比当下那些以精细的策划先行,以充足的资金轰开市场大门的新刊, 《科幻世界》在市场化道路上走得艰难而又沉重。《科幻世界》具有先天的缺陷:一无国家的财政支持,二无来自民间的投资。这还不算,更大的困难是在《科幻世界》在投身于科幻出版时,国内的期刊市场上,并没有“科幻”的份额。“科幻”是一个舶来的概念。在先进国家,“科幻”在出版业界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在中国,科普刊物的读者群,还是一个假想的群体。所以,我们做品牌的第一步,基本的诉求不是吸引人家来购买我们的杂志,而是告诉别人什么是科幻。实际情况是,《科幻世界》根本不敢奢望以广告投入的形式激发传媒的热情。那么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自己制造有卖点的话题来引起广泛的关注。

于是,我们把眼光转向了世界科幻的大舞台――引进世界科幻。1991年,杂志社在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却十分成功地承办了1991年世界科幻协会年会,一批蜚声国际的大师级科幻作家真的来到了中国读者中间。事件的成功甚至超过了预期,反响极为强烈。这次大会初步树立起了“科幻世界”这个品牌,这个品牌包含着一些正面的信息:我们尽量与国际接轨;我们关注中国的未来;我们向公众传播的这个科幻概念是大众文化构成不可或缺的东西。

1997年,科幻世界杂志社在北京和成都两地成功举办“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遍邀世界科幻界名家,美俄宇航局也亲临大会,再次产生了轰动效应,国内外一百多家媒体做了详尽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把它列为当年“十大新闻事件”之一。从此,《科幻世界》在中国期刊市场上脱颖而出,成为一个闪亮的名牌。

要获得更多的成功,还需要建立品牌与读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还需要抓住商机,从编辑到销售全面跟进,将品牌产生的效应迅速通过市场转化为切实的效益。在这两点上,科幻世界杂志社设立的“中国科幻银河奖”不仅为中国科幻事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也为形成刊社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亲和力和忠诚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幻世界》在市场上形成领先地位,我们开始着手对既有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拓展。科幻的两翼是科学和幻想,在幻想这个方向上,我们相继创办了以刊载国外科幻经典翻译作品为主的《科幻世界(下半月版)》、刊载大幻想作品的《飞・奇幻世界》;在科学的方向上,引进台湾最知名科普杂志《小牛顿》版权并使之本土化,创办了《科幻世界画刊・小牛顿》杂志。

2003年始,科幻世界杂志社与四川科技出版社联袂启动了“中国科幻图书视野工程”,至今已顺利推出百部世界科幻、奇幻大师的经典佳作。“科幻大师系列丛书”已成为中国图书出版中的一个崭新品牌。“科幻世界策划制作”,不仅是科幻迷心中图书品质的保障,也是国内图书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从期刊到图书是科幻世界产业链延伸的探索,也是《科幻世界》将科幻、科普作为一项长期事业的昭示。

当杂志社逐渐步入良性轨道后,我们开始全面调整刊社内部体制机制,全面升级内部管理。

从1999年起,科幻世界杂志社开始尝试在编人员竞聘上岗,2001年起全面实行与招聘人员同等待遇的全员聘用制,薪资与岗位挂钩,刊社与包括社长在内的每一位竞聘合格员工订立劳动合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打破铁饭碗”。在内部管理上,引入现代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尤其是ERP系统进、销、存模块的引入和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销售的粗放性管理。

2003年,杂志社又全面推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的“绩效考核”体系,将对各项规章制度、财务预决算制的执行以及对员工实际业绩的考评与薪资结为一体,奖罚分明,有据可依,极大地调动了部门与员工的积极性。

顺势而为

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

时代创造需求,时代创造机遇。过去的成功里无一不包含着这样的信息。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弘扬中华文化”,这是对中华文化的总体肯定。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决定创办一本高品质的文化刊物,让更多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承担一份社会责任的体现。从本质上讲,它也是一本科普刊物,与《科幻世界》历久弥新的办刊理念高度契合,所不同的仅仅只是其中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元素的区别而已。我们相信,这本刊物的创办将为科幻世界杂志社进一步健康发展写下美丽的篇章。

作者系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

上一篇:网络广告 推开中国广告业的下一道门 下一篇:吴海民:2008奥运会,盛宴?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