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长阳唐墓发掘简报

时间:2022-04-26 09:11:06

【关键词】北京;房山;唐代;墓葬

【摘 要】2010年12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配合轨道交通房山线长阳镇站七号地块建设中,发掘清理唐墓一座。墓葬为长方形竖穴砖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组成,出土随葬品主要有执壶、陶罐、釜等。该墓形制具有地方特色,为研究北京地区唐代墓葬的形制和结构提供了重要证据,为今后研究唐代的社会形态及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北京长阳唐墓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西侧约1公里处,东邻107国道,西邻小清河,南邻京良路,北邻纬三路(图一)。2010年12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为配合轨道交通房山线长阳镇站7号地块建设,对该墓进行了考古发掘,现将发掘情况介绍如下。

一、墓葬形制

墓葬为长方形竖穴砖室墓(图二),坐北朝南,方向165°,平面近“甲”字形。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组成,南北总长6.2米。

1、墓道 位于墓室南部,平面梯形,以台阶状延伸至墓门处。南宽1米,北宽1.2米,南北长2.1米。底部南端带斜坡,向北有台阶四级:一级宽1.1米,进深0.4米,高0.15米;二级宽1.12米,进深0.3米,高0.18米;三级宽1.15米,进深0.3米,高0.3米;四级宽1.2米,进深0.5米,高0.6米。两壁直且光滑,内填五花土,土质松软,包含有碎砖块、陶片、瓦片、石块等。

2、墓门 位于甬道南侧,面宽2米,高1.8米,中门宽0.8米。两侧从底向上,先用青砖平铺错缝垒砌三层,之上又平砌一层,门东西两侧在四平砖之上单砖各竖砌四块。在东西侧两壁上,分别采用四块砖竖砌,四块整砖横砌,共8层,高1.8米。顶部用瓦形砖8块仰铺,间距6~10厘米,北高南低,之上用瓦形砖扣盖。墓门用方砖封门,斜侧放,只残存一层,向东倾斜放置。

3、甬道 位于墓门北侧,墓室南侧,南北长0.5米,东西宽0.8米,上部已损毁,甬道东西壁均用砖平放错缝垒砌。

4、墓室 墓室位于甬道北侧,平面近方形,南北长2.9米,东西宽2.9米。墓室均用青砖铺砌。墓室四壁中部均向外弧,之上开始层层内收成穹窿顶。墓室内填满淤土,土质松软,夹有大量碎砖块及腐朽人骨。墓室壁采用两平或三平一丁的砌法垒砌,顶部内收,部分采用平放错缝垒砌。

棺床位于墓室北部及西部,平面近曲尺形。东侧东西长1.7米,南北宽1.6米;西侧向南拐0.6米,南北长2米,东西宽0.7米;棺床高0.5米。棺床做工讲究,平砌错缝,向上内收,砌有砖雕构件。

二、出土器物

1、铜钱 2枚。标本M1∶2,外圆廓,内方穿,钱文楷书“开元通宝”,对读,光背。钱径2.5厘米,穿径0.68厘米,厚0.11厘米(图三)。

2、白釉执壶 1件。M1∶3,瓷质,青白色,轮制修整,尖圆唇微敞,颈肩处连接曲柄,流较短矮,深腹,平底外展。施半釉,为蘸釉,胎较粗。高19厘米,腹径9.4厘米,口径5.4厘米,底径6.6厘米(图四,1)。

3、陶罐 2件。标本M1∶6,灰陶质,轮制修整,圆唇外翻,鼓肩深腹,小平底。高19.4厘米,腹径14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7.4厘米(图四,2)。

4、六耳釜 1件。M1∶7,陶质,褐陶灰衣,轮制修整,圆唇内敛,鼓腹,饰六个耳,斜腹内敛,小平底,微内凹。高5.8厘米,腹径11.5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4.2厘米(图四,3)。

三、结 语

墓葬中没有发现墓志和有明确纪年的出土器物,其年代只能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特征推断。墓葬结构和出土器物与北京市海淀区朱房村发现的唐天宝十三年(756年)道士王徽墓[1],丰台区右安门外草桥东南四顷三村发现的唐元和元年(814年)王致夫妇合葬墓[2],海淀区太平路发现的唐大中元年(847年)纪公与张氏夫人合葬墓[3],姚家井第一监狱前发现的唐薛府君墓[4]以及河北衡水汇龙中学唐墓[5]等大致相同。该墓的形制亦具有北京地区唐墓的特色[6],如北京地区的唐墓一般都是由墓门、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平面多为抹角弧方形,无论是单室还是双室,都具这些特点。因此,该墓的年代应为唐代。

从该墓的封门处可见早期被盗扰迹象,棺床上被扰动的两具骨架,南边的为男性,北边的为女性,未发现葬具痕迹。

通过该墓的发掘,对研究北京地区唐代墓葬的形制和结构提供了重要证据,为今后研究唐代的社会形态及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发掘、执笔:刘乃涛、韩鸿业

[1][2]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市发现的几座唐墓》,《考古》1980年6期。

[3]《海淀区出土一座唐代墓葬》,《北京日报》1985年5月26日第2版。

[4]周耿:《介绍北京市的出土文物展览》,《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8期。

[5]衡水市文物管理处:《河北衡水汇龙中学汉唐墓葬发掘简报》,《文物春秋》2004年2期。

[6]北京市海淀区文物管理所:《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唐墓》,《文物》1995年11期。

上一篇:山西偏关楼沟遗址发掘简报 下一篇:清朝末年的“照相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