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物买卖中影响风险转移的因素

时间:2022-04-26 06:02:36

国际货物买卖中影响风险转移的因素

[摘 要] 关于国际货物买卖中风险转移的问题,有两种基本态度,一是风险随所有权转移,一是风险在交付时转移。当事人也可以约定风险转移的时间。但是这些原则性的规定或约定,都不是绝对的。其他一些因素,例如货物是否特定化、是否全损、是否收货迟延、是否根本性违约等,都会影响风险转移。本文借助一个假设的大米买卖的案例,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 国际货物买卖 风险转移 特定化 全损 收货迟延 根本性违约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风险转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货物风险的转移甚至比货物所有权的转移更重要。因为当事人破产的情况较少,而货物在买卖过程中受到这样那样的风险而损毁甚至灭失则是经常发生的。风险何时转移,对买卖双方至关重要。买卖合同中应当就风险转移作出尽可能详细的约定,但约定总是有限的,不可能预见到未来的一切情况。有些因素的发生会导致当事人关于风险转移的约定失效。这些因素有哪些?它们对风险转移有什么影响?本文以公约为基础,结合各国国内法,对影响风险转移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供学界和实务界参考。

一、公约关于货物风险转移的原则性规定

1.风险转移的法律后果

公约对风险转移的后果有一个概括性的规定,即“货物在风险转移到买方承担后灭失或损坏,买方支付货款的义务并不因此解除,除非这种灭失或损坏是由于卖方的行为或不行为所致。”

2.风险转移的时间

(1)货物交给承运人时转移

如果货物涉及到运输,但卖方没有义务在某一特定地点交货,则自货物按照合同规定交给第一承运人时起,风险转由买方承担;如果卖方有义务在某一特定地点交货给承运人,则自货物在该特定地点交给承运人时起,风险转由买方承担。卖方保留控制货物处分权的单据,不影响风险的转移。

(2)运输途中销售的货物的风险转移

货物在运输途中销售,在实践中也是常见的。卖方先将货物装运后,再来寻找买家。对于运输途中销售的货物,风险原则上从合同订立时起转移,但是如果情况表明有需要,也可以从货物交给签发运输单据的承运人时起转移。

所谓情况有需要,是指货物已经投保,卖方在合同订立后已经将保险单移交给了买方,为了便于买方索赔,可以将风险转移的时间提前到货物交付给承运人时,使得买方在合同订立前对货物就享有可保利益。这样的提前,为买方提供便利,对保险人的赔偿责任并没有影响。但是,如果卖方在订立合同时已经知道或理应知道货物已经灭失或损坏,却不告诉买方,那么货物的此种灭失或损坏仍然应由卖方负责。此种行为,实为欺诈,买方可以采取侵权法上的救济。

(3)风险从货物交付给买方时起转移

如果卖方需要将货物交给买方,那么从买方接收货物时起,风险转移;但是,如果卖方已将货物交由买方处置,而买方违反合同不收取货物,则从他违反合同不收取货物时起风险转移。

(4)风险从货物按照约定交到特定地点由买方处置时起转移

如果买方有义务在营业地以外的特定地点收货,卖方在规定时间内将货物运输到该特定地点,并通知买方,使买方知道货物已经在该特定地点交给他处置时起,风险转移由他承担。比如卖方按照约定将货物交存于第三方仓库,通知买方可以随时提起,不论买方是否提取,都不影响风险的转移。假如货物在仓库发生火灾或遇到其他损失,风险概由买方承担。

二、一些国家国内法关于货物风险转移的规定

1.物主承担风险的原则

所谓物主承担风险,就是根据货物所有权的归属来决定风险的承担,所有权属于哪一方,就由哪一方承担风险,不论货物是否已经交付。采取这种原则的有英国、法国、日本等。当然,需要指出,物主承担风险的原则并不排除当事人在合同中就风险转移作出另外的约定。

2.交付时风险转移的原则

由于所有权何时转移本身十分复杂,国际货物买卖又涉及不同的国家的法律规定,将货物风险转移与所有权联系在一起,在许多国家看来十分不便。因此,有些国家采取了所有权与风险分离的原则,以货物交付来划分风险。这些国家有美国、德国、奥地利以及斯堪的那维亚各国等。

三、中国法关于买卖合同中风险转移的规定

中国合同法关于货物买卖中风险转移的规定,与公约基本一致。原则上在交付时风险转移;货物需要运输的,在货交承运人时风险转移;买卖运输途中的货物,风险从合同订立时起转移;卖方交货不符合同使买方有权拒收时,风险由卖方承担;由于买方的原因使卖方不能如期交货,或者卖方交货买方违约拒绝接收时,从规定的时间届满时起风险转移;风险的转移不影响买方追究卖方的违约责任。

四、影响风险转移的因素

前面介绍的英国、法国、日本、美国、德国以及中国关于货物风险转移的规定,既适用于国内买卖,也适用于国际货物买卖。如果根据公约规定的适用条件而应当适用公约,则公约优先适用。各国国内法以及公约关于风险转移的原则尽管有不同,但对于影响风险转移的因素却基本相同。

风险转移问题十分复杂,影响因素很多,有些属于约定因素,有些则属于法定因素。公约对于风险转移,首先是尊重当事人的约定。但约定并不具有绝对效力,还会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货物是否特定化,是否全损,是否收货迟延,是否根本性违约等,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决定风险的转移。

当事人对风险转移的约定通常是选用一定的贸易术语。《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介绍的13种贸易术语,都对风险转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选择了一定的贸易术语,实际上就确定了风险转移的时间。例如,FOB、CFR、CIF术语,都是在装运港越过船舷时风险转移;而D组的术语,风险则是在目的地交由买方处置时起转移。但这只是一般原则,履行合同中发生的一些其他情况,可能会使术语中风险转移的约定失去效力。

我们用一个假设的买卖10000吨优质供人类食用的大米的案例,来分析影响风险转移的各种因素。

1.特定化对风险转移的影响

特定化,或称将货物确定在合同项下(identified to the contract),就是指卖方采取专门包装、打上合同号、收货人名称等方法,表明该批货物将用于履行某一合同。货物特定化具有重要法律意义。特定化是风险转移的前提条件,特定化并不一定使风险转移,但未经特定化则风险一定不转移。

例如,在这个买卖10000吨大米的合同中,假设使用的是CIF术语,那么货物风险本来应当是在装运港越过船舷时转移到买方。但是合同买卖的1万吨大米是与其它合同的9万吨大米装在一起,并没有明确哪个1万吨是用来履行本合同的。后货物在海上遇到风浪,大米被海水浸泡2万吨,此项损失应当仍然由卖方承担,而不能由买方承担。因为货物没有特定化。既然没有特定化,就可以认为本合同的1万吨包含在完好的8万吨中。

2.全损对风险转移的影响

上述买卖大米的案例中,如果该船在海上遇难沉没,所装运的10万吨大米全部损失,则本合同项下10000吨大米的损失应当由买方承担。因为虽然本合同的1万吨大米没有从这批10万吨的大米定化,但是这1万吨大米包含在这10万吨中却是已经确定的。因此在全部损失的情况下,可以认定本合同的1万吨也已经损失。买方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

3.收货迟延对风险转移的影响

收货迟延是指买方违反了合同规定的时间,应当接收货物而没有接收。从买方应当接收货物而没有接收之时起,货物的风险转移到买方承担。

例如,这个买卖大米的合同使用的是FOB贸易术语。在FOB术语下,租船定舱由买方负责,货物风险转移的时间是装运港越过船舷之时。卖方按照合同规定日期将货物运到装运港码头,等待买方指派的船舶前来接货。但因船舶迟延,使货物未能如期装船。在此期间,货物在码头发生火灾,受到损失。按照FOB术语,风险应当是在装运港越过船舷时转移,此时货物还在码头没有装运,本来应当可以认为风险尚未转移。但是,风险是在买方收货迟延之后发生的,如果买方按期派船接货,就不会发生此项损失。因此,此项火灾的损失应当由买方承担。

4.卖方违反合同对风险转移的影响

根据公约,如果卖方交付的货物与合同不符,已经构成根本性违约,即使按照合同此时风险已经转移,买方仍有权利退货,一切损失应当由卖方负责。这是公约第70条的规定。这个规定可以这样理解:卖方的根本性违约使得买方有权撤销合同,那么合同中关于风险转移的规定也因合同的撤销而失去效力。买方的一切救济权利不受合同规定的风险转移的影响。

仍然以买卖大米的合同为例,假设合同使用的是CIF术语。假如大米装船后船舶在海上遇到风浪大米全部损失,按照术语,风险应当由买方承担。但经调查发现,卖方交付装运的实际上是完全不能供人类食用的变质大米,已经构成了根本违反合同。这样,该货物损失的就应当由卖方承担。

即使货物不符合同不构成根本性违约,买方不能撤销合同,但是仍然有权向卖方索赔。因为卖方的违约造成的货物与合同不符,实质上不属于风险的范畴。如果由于卖方的原因使货物不符合同,尽管此种不符是在风险转移到买方之后才表现出来的,仍然应当由卖方负责。这是公约第36条的规定。

比如,由于水分过高导致一部分大米腐烂,尽管腐烂是在运输途中、风险转移后发生的,但却是因为卖方的过错导致的。因此,买方可以要求卖方承担此项损失。

再有,在FOB、CFR合同中,卖方有义务通知买方及时投保,如果由于卖方的过错,导致买方没有能够及时办理保险,此期间货物的风险,仍然应当由卖方承担。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关于风险转移基本有两种原则,一种是风险随所有权转移即物主承担风险的原则,另一种是交付时风险转移的原则。但是当事人的约定、贸易术语、货物是否特定化,是否全损、买方是否收货迟延、卖方是否违约等,都会影响风险转移的时间。

风险什么时候转移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形才能够确定,尽管公约以及各国国内法对风险转移时间都有原则性的规定,但是这些原则受各种具体因素的制约。原则性的规定能否适用,要先对具体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排除。而一旦出现具体制约因素,原则就不能适用了。在实践中,这一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上一篇:转基因作物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及... 下一篇:美国跨洲限额―交易项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