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案件二次诉讼论文

时间:2022-04-25 11:05:57

离婚案件二次诉讼论文

摘要:多年来对于离婚案件,在法院系统存在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首次离婚的案件,调解不成且原告不撤诉的,法院大多判决不准离婚,待6个月后再次时准予离婚。此现象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已成为法官们的共识,笔者试对此现象做一探讨,分析其原因,并给出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 二次诉讼 感情破裂 不准离婚 被调解 完善

长期以来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依照婚姻法的规定首先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如果原告一方不能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感情破裂,则判决不准离婚。所谓的二次诉讼是指,当事人到法院离婚,排除调解撤诉情形,法院一般判决不准离婚,待超过法定的6个月期限再次后,法院准予其离婚的规则,个别案例甚至出现第三次、第四次离婚才得以解除婚姻关系的现象。实际上, 机械地判决不准离婚,简单地以证据不足为由维持双方婚姻关系不但不会促成当事双方在第一次后和好, 反而容易导致双方间更大的矛盾冲突,实践中六个月禁止期满后继续诉讼的频率达到80%以上,同时诉讼程序的司法和社会成本也被扩大。

一、对夫妻感情破裂科学性的评析

我国离婚的法定要件雏形形成于解放前革命根据地的离婚立法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逐渐形成,有一定的历史积淀。近代离婚立法的原则有过错主义、目的主义、无过错主义之分,我国1980年婚姻法确立了判决离婚的破裂主义原则,属于无过错主义阵营,20__年新婚姻法和1980年婚姻法一样将"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作为判定离婚的主要标准。

《婚姻法》第32条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同时,最高院人民法院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中规定了十四种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由上可知,我国诉讼离婚的法定条件的基本构成要件有两个方面,一为感情确已破裂,一为经过调解无效,其中感情确已破裂作为实质要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婚姻法的修改的争论过程中,部分学者、专家流露出对感情破裂的青睐,认为将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的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离婚问题的基本观点,同时坚持这一标准,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婚姻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婚姻观、道德观的特色。

但是赞美之余仍掩盖不了婚姻法在离婚法定理由规定上的粗糙。用"感情破裂"来作为是否判决离婚的标准,这一用法言之美妙,但缺乏可操作性。婚姻关系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以情感为基础,从相互吸引到共同生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满理性和非理性、物质和精神、内在和外界的交织。如果仅仅以"感情破裂"为准,辅之以何为感情破裂的简单解释,未免太过单一,标准难以掌握。"以感情破裂作为离婚标准,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梦想" 且判断是否感情破裂的执掌者为法官,受到其年龄、性别、性格、文化程度、社会阅历和对法律的理解能力等因素等影响,往往不同的法官会在离婚诉讼案件中,对是否"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表现出明显的主观化倾向。

二、审慎的对待"判决不准离婚"。

对于离婚案件的判决,无非准予离婚与不准予离婚两种,初看起来,不论哪一种结果都是可接受的。但笔者经调查所在法院近几年来离婚案件,当事人第一次离婚,判决不准离婚的占到离婚案件判决案件中90%以上,大部分案件,在第一次判决时时,都以不准离婚结束,而在随后的6个月后的中,判决离婚比率有所提高,在第三次、第四次中比率更高。于是乎,笔者产生了几个疑问,是不是这些案件,在第一次时都满足不了"感情破裂"这一条件?而在第二次中后便顺理成章的满足了,而当事人需要的仅仅是等待6个月?

而在实际审判中,法官在调解无望后出现的庭审走过场,最后得出类似命题作文似的判决,不利于调解工作的展开,同时也给一方转移财产造成可乘之机,不仅给当事人第二次离婚案件的审理制造障碍,也会进一步加剧双方矛盾。"为防止婚姻破裂而否定离婚,就好比消灭死亡而禁止举行葬礼一样" 实际上,当夫妻感情破裂, 经常争吵打闹,无法共同生活时, 当事人为解除痛苦诉诸于法律,司法人员不查清案情,机械判决不准离婚, 生硬的维持婚姻关系,是与我国婚姻法的立法意图相违背的。

三、二次诉讼的原因的探讨

1、当事人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这一点,婚姻法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包括: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一方离婚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在六个月内无新的理由不得离婚。笔者认为此几种类型属于良性的判决不准离婚,符合立法的意图,也更为让当事人接受。

2、二次诉讼对夫妻双方的和好起到一定作用。中国人的"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传统思想,无论从家庭、孩子、个人生活,婚姻都在人的一生中占据重要地位,鼓励当事人离婚的法官很少,实践经验中,离婚案件的调解也都是调解和好开始,在首次至法院离婚在调解失败后,当有一方坚决不同意离婚的情况下,出于对离婚的慎重,谨防一时冲动要求离婚,给双方一个缓和的时间冷静的考虑双方的婚姻关系,法官会习惯的判决不准离婚。

3、二次诉讼在法官群体形成的"共识"。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判决离婚原告必须能够证明符合法定离婚条件的案件,并适用"感情破裂"这一标准,而这一标准通常难以把握,如果选择判决离婚,容易因上诉被上级法院改判,且一旦判决离婚生效后,当事人可重新结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因此判决不准离婚成为保守、妥当的处理办法。选择判决不准离婚,避免了离婚关于子女抚养和财产分配问题,只需简单的以"准予不准予离婚,要以夫妻双方感情是否确已破裂为准"简单的应付了事,减轻了法官的负担,由此离婚"二次诉讼"潜规则由此成为当前法院默认的一般做法。

四、"二次诉讼"带来的负面影响

1、"二次诉讼"潜规则实为对婚姻自由的限制。我国婚姻法确立了婚姻自由原则, 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离婚自由是公民的一项人身权利, 男女任何一方都有权基于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而都请求法院判决离婚的权利和自由, 不允许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法院在判决时,没有通过详细的审查,笼统的对当事人的婚姻下没有破裂的结论, 作出不准离婚的判决显然违反了立法的精神和当事人的本来意愿。

2"二次诉讼"的滥用法律效果差,社会效果更差。以法律

强制的手段判决不准离婚,当事人会因此对法院纠缠不休, 隔不了多久,又会向法院 ,二次诉讼滥用的结果往往是,当事人过了6个月再次,如果再次判决不准离婚,那么6个月后第三次。而在案件审理中,对承认或查明存在轻微家庭暴力的一方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口头 教育,现实中是签署人身保护令的情形是少之又少,无法对一方造成过错方实质性的触动,也难以产生真实的悔改之意,在法院判决不准离婚之后也容易再犯,对另一方实属折磨。

3、和谐语境下的"二次诉讼"隐含的新问题。当前强调和谐司法,着力维护和谐的司法环境,成为全国法院工作的主旋律。在这一背景下,调解、撤诉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为提升调解率、撤诉率,同时为防止发生当事人服判息诉难、执行难的情况,法官往往不惜代价促成调解,或反复做原告的撤诉工作,难免产生 "以劝压调"、"以拖压调"、"以判压调"、"以诱压调"等情形 。这一点当和离婚案件发生交集后,产生了另外的效果,在目前离婚案件调解中,当调解时双方对子女的抚养权、财产的分配达不成一致意见时,法官会告诉原告,如果调解不成也不撤诉,按照惯例,第一次会判决不准离婚,甚至没有两三次,这桩婚可能离不掉。此时急于离婚的一方为了及早摆脱婚姻,只好答应对方条件。于是出现了所谓的"被调解"、"被撤诉"现象。

五、打破二次诉讼潜规则路径探索

在实践中形成的"二次诉讼"规则,有其形成的客观原因及其合理性,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二次诉讼的运用,给当事人缓和的空间,未必是坏事。但是,当"二次诉讼"成为常态,甚至成为离婚诉讼的潜规则时,就值得我们警醒了,对于完善该问题,笔者有以下建议:

1、转变"二次诉讼"潜规则观念。"二次诉讼"观念虽然并非为法律或司法解释所确定,但这种观念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相当一部分法官,在某些地区已经成为一种审判离婚案件的潜规则。长期以往,法官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离婚案件,先进行调解,双方没达成一致,用判决不准离婚来震慑方,迫使方在调解中作出相应的让步,如果仍旧调解未成功,则判决不准离婚。如此形成了一套万能的模式,以此为审理离婚纠纷的指导原则,不重视个案的差异,不注重案件中证据的审查,而二审法官对此案件大多驳回即默认此种规则更加纵然二次诉讼潜规则的存在。笔者建议,必须提高法官素质,打破这种和稀泥的规则,对于调解不成的离婚案件,严格、仔细的审查双方提交的证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敢于作出准予或不准予离婚的判决结果。

2、坚持真正意义上的调解。当前各级法院都树立调解优先工作理念,特别是离婚案件持以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首选方法,凡是能够以调解方式结案的,尽量做到调解结案,以平息和化解矛盾纠纷。应该说,对于离婚案件,各家法院几乎都有一整套的调解流程模式。有诉前调解、诉中调解、判决前的调解,笔者认为如果做了大量的工作,仍旧调解不成,则应当该判则判,杜绝发生为追求调解率,而用判决不准离婚,迫使当事人满足调解中所提出的条件,此乃调解艺术的倒退,更是法治进程的倒退。

3、离婚案件设立考虑期的设想。既然判决不准离婚的良性考虑在于给当事人一个缓和的过渡期,笔者提出设想,能不能针对离婚案件的特殊性,规定一个考虑期,在此期限内有法官或者社区民调组织给予当事人提供婚姻方面的知识,对他们进行指导,重新审视自身的婚姻,同时在这段时间内,当事人双方再相处一段时间,让彼此平静下来,能否接受对方,待考虑期限满后,再由法官进行调解,最终判断当事人之间的婚姻是否真的无法挽救,再作出判决。

4离婚法官专审制度。婚姻案件的审理,在目前法律框架下,涉及感情破裂的认定,而感情问题有其复杂性、多变性、情感性、难以准确的认定和表达,在确认感情是否破裂方面,法官不仅仅需要扎实的法律功底,更需要一定的社会阅历,而年轻法官本身婚姻生活尚短,甚至有的还未婚,对感情破裂只能是书面地局限于法定条件,对当事人来说乏说服力。所以有必要将审理该类案件的法官职业化、专业化 , 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作风、专业特长等几方面仔细筛选部分法官,组成一个专业化的法官群体。这样一批专业化法官在审理离婚案件时 ,能够更为深刻的考虑是否"夫妻感情确已破裂 ",如此可以破除简单的使用"二次诉讼"潜规则的现象。(编辑:琛哥)

上一篇:新形势下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对档案行政管理特征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