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期待“破年”

时间:2022-04-25 10:13:26

杜尔顿不是初识中超俱乐部土豪做派的新来者,他对亚冠、日本J联赛、韩国K联赛以及澳超都很熟悉。之所以得出“绝对资本主义”的评语,杜尔顿的理由很直接――金钱万能,中超俱乐部提高成绩的第一选择,就是砸大价钱国际范围买人,完全无视俱乐部收支平衡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性。此外,国际媒体收到的各种中超球星加盟之后薪资的数据,都属于“税后数字”,别有用心的解读,就是“中超这些俱乐部都是不用交税的”。

不论杜尔顿之流如是评论,究竟因为眼热还是心虚,中超新赛季就在眼前,这绝对是2016年国内体坛的头等关注焦点。过去的这个国际转会冬窗,中超压倒英超成为世界第一购买力联赛,也已经是事实。未来因此会洪水滔天吗?没人担心。关于中超俱乐部如是烧钱的各种评论里,最能回避事实的机巧答复便是:“有钱总比没钱好吧?”

没钱肯定不好,但有钱之后,不去培育基石,反倒盲目搭建通天塔,会比没钱还危险。

然而就在这样“绝对资本主义”的纷扰中,2016这个体育大年拉开序幕,中超联赛占据中国体育乃至中国社会的焦点区域,这是足球这项运动的魅力在展现,也是得到资本热钱加持之后,喧嚣热闹的体育登上一个社会新台阶的展现。

从2016年开始,或许体育“大年”和“小年”的概念将被淡化。倘若中超通过投入带来的高速增长,能得以延续,而不是摧残自身根基的话,或许体育在中国社会扮演的角色,将发生深入的改变。

体育“大小年”的说法,源自媒体,市场营销和品牌管理者对此十分敏感,因为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尤其产生泛社会性的影响力,向来都是依托于重大赛事。尾数为偶数的年份,不是足球世界杯,就是夏季奥运会,这些赛事能形成社会效应,产生众多关注焦点。

媒体的传播,自然是围绕这样的大事件来铺陈,满足受众的需要,而市场营销者和品牌管理者,操作的原则就是“眼球即经济”。有足够高的关注度,就具备足够高的营销价值。

能达到“大年”影响力的,首推奥运会和世界杯。冬奥会或亚运会这样的大赛,影响力次之。足球之外的单项赛事,哪怕篮球世锦赛、田径游泳世锦赛,都不可能形成奥运会和世界杯的社会效果,所以体育“大年”是尾数是偶数的年份,成为了约定俗成的认知。

这样的“大小年”区分,恰恰是体育不够发达的一种体现。在运动化生活程度更高的社会,例如澳大利亚、德国和英美,甚至日本,其实没有这种体育“大小年”说法。顶级赛事的影响力当然所向无敌,足球世界杯,连美国都出现了总统奥巴马召集同僚看球的盛景,可支撑一国体育赛事传播水平的,并不是这些四年一次的大赛,而是那些每周定期呈现、成为许多体育迷生活重点的联赛。

体育在中国于2016年的突破机会,事实上不在于夏季里约奥运会的成败,更在于中超、CBA这些每周都和大家生活产生着密切关联的,能够连带起地域情结的职业赛事。

一个奥运年的营销机会有多大?2008年曾经被认为是中国体育脱胎换骨的一年,可结果却让各种参与奥运营销的品牌相当失望。过于依赖一次性营销机会,2008年奥运会上,不乏刘翔退赛、耐克及时的危机营销案例,但整体上,由于商业秩序的不规范,普罗大众运动化生活程度不够高,顶级赛事存在的传播寿命过短这样的痼疾无从回避。

职业体育和普通人的生活关联更频密,在美国这样的新兴移民社会,基于职业体育赛事传播的超级碗,能成为美国式春晚的全民事件,其影响力和覆盖人群,是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和世界杯,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

美国人酷爱奥运会,没有美国电视市场对于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电视版权的竞价,80年代初期的“奥运大逆转”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真正深入人心,恰恰是每周每天都能激起社会大众关注,既还原体育本真意义、又具备充分足够娱乐性和观赏性的职业运动。联赛是这些职业运动最恰当、也最符合社会生活节奏的表现形式――哪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生活的周期,仍然以每周为频率,各种风行的职业联赛,不论北美四大职业联盟,还是英超欧冠,或者F1、高尔夫及网球,基本上都有一条以每周为频率转换的节奏线。

消除“大小年”的差别,让大赛成为年度体育传播高峰,让职业联赛成为实际的体育生活方式基石,一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向“体育强国”的转型。因此职业联赛的培育和管理,绝不是有钱就能充大爷的放任自流。

杜尔顿们认为中超联赛进入了“绝对资本主义”阶段,看到的是中超缺乏管束、新资本进场后无所顾忌地资源购买、野蛮圈地。批评者或许别有用心,但批评指向的目标确实存在问题――中超联赛作为中国职业体育的标杆,在收入结构远不够健康、收入规模远不及欧美联赛的情况下,出现2016年冬窗这样的天价外援购买潮,本质就是无法无天的冒险家游戏。

这样的中超军备竞赛,完全不具备持续性发展可能。一个像江苏苏宁这样的俱乐部,哪怕在未来媒体版权收入大增的情况下,单个赛季收入不过两三亿人民币,运营成本却可能在十亿以上,收支平衡只是妄语。美国四大职业体育联盟每隔几年就会又一次劳资谈判,目的从来都是为了控制成本以延续长久发展可能。这样的职业联赛才能相对健康,才能让体育成为社会大众每周的生活方式。

没有这样理性得接近残酷的管理体系,职业体育只会在忽冷忽热的波峰波谷中起伏,体育市场的重心,仍然是那些四年才来一次的大赛。“大小年”周期打不破,说中国体育发达了,只会是一句虚辞。

上一篇:玛莎拉蒂中国董事总经理薄亚铭:中国消费者和美... 下一篇:家中10大隐患:闻所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