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教师职业发展的困惑与对策

时间:2022-04-25 09:48:19

学校心理教师职业发展的困惑与对策

在进一步推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作为教育主体以及中坚力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专业发展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开展尤为关键。目前,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以专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力量,学生管理人员、相关心理课程教师、心理咨询师、学校医疗工作者等兼职人员共同组成,这种专兼职结合、专业互补的构成模式对于缓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员的不足非常有效,可以最大程度地整合校内资源,更好地为在校学生提供有益的心理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课程,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心理咨询工作本身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并非一般的教师所能胜任,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员构成复杂、专业良莠不齐的专兼职组合模式,与当下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主渠道课程授课的较高要求,产生了一些诸如角色冲突、心理压力过大、专业发展迟滞等职业困惑甚至职业枯竭的问题,而运用积极心理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视角和可行的途径。

一、学校心理教师的职业发展困惑

1.学校心理教师角色定位模糊

角色,亦称社会角色,它指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方式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2002年9月,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答记者问中指出,从事各种心理咨询、辅导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统一称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简称“心理教师”。之前学校对心理教师的称呼有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员、心理督导员、心理老师等,并不明确和规范。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由四类人员组成:(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2)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3)心理咨询兼职教师。(4)班主任。他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不同,面对的对象不同,工作内容不尽相同,因而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因此角色定位也应是不同的。对于长期以来学校专兼职互补的心理教师队伍而言,兼职教师往往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人员构成繁杂,素质参差不齐,而且兼职教师一般分属学校不同部门,在原有岗位上又有各自的工作任务,比较容易发生冲突。对于专职教师而言,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围广、内容多、任务重、涵盖面大,如何定位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统筹并协调好与兼职教师的关系,都直接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要避免角色定位的冲突,应明确规定:学校心理教师一般是指接受过系统心理学、教育学训练,具备心理专业相关素质,取得心理专业资格并从事与心理学服务与研究的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对于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心理教师来说,更应该对照这一角色定位的工作特点,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2.学校心理教师心理压力较大

由于学校目前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人员配备一般按照1∶4000的标准,因此众多学校常常由少量甚至个别心理教师担任这项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很多学校的心理教师常常同时扮演着心理咨询工作者、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德育工作者、管理者等多重角色,而心理工作无小事,工作中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心理教师的工作常常超出职责范围或面临一些棘手的任务。而社会、学校对心理教师出色地完成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却赋予了“神圣”甚至“零过失”的职责与要求,过高的期望值往往对心理教师形成一个巨大的工作环境压力。国内赵崇莲等研究发现: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的职业倦怠、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等职业倦怠因子均对离职倾向有显著影响。

3.学校心理教师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心理教师入职后职业发展的资源匮乏、学校人际支持不足、专业督导不完善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不断向前发展的事业,每年均有新的理论、操作技术诞生,很多心理教师入职后缺乏发展性培训,过大的工作负荷、过快的工作节奏以及上级对工作的高要求,容易造成“本领恐慌”而诱发职业倦怠。各学校一般由少量专职心理教师承担心理健康工作任务,入职后基本是唱独角戏,很少能在学校中进行同行交流,获得职业发展可信任与相互支持的工作伙伴。因此,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导致的人际氛围不良已成为学校心理教师消极心理体验的负面影响因素之一。此外,即使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学习和操作,心理教师也会在职业发展中遇到未知的工作误区和盲点,此时需要可以让心理教师“正衣冠、补不足”的专业心理督导,专业的心理督导能促进心理教师的成长,提高心理教师的咨询技能,帮助心理教师走出工作阴影,恢复心理健康。而心理督导长久以来并未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很多学校该项工作未得到积极执行或者流于形式,因而心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产生孤军奋战的消极感受。

二、促进学校心理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

目前,以关注人类优势与幸福感的积极心理学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响应。积极心理学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以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培养、积极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创建为三个主要内容开展相关的研究。其倡导者马丁·塞利格曼在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期间,针对病理心理学取向的不足,强调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或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研究人的各种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这一研究方向一改病理心理学过于关注人类心理的消极方面的方向偏差,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念为学校心理教师将职业发展中的危机转化为专业成长的契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可操作的途径。

1.增进心理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提升职业满意度

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提升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也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追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心理教师的工作任务之一即帮助受教育学生挖掘和体验幸福感,而教师自身的幸福感不仅标志着心理教师的生活、工作和精神面貌,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学成效、职业满意度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幸福是一种让人过上美好生活的持久智慧,塞利格曼认为幸福三要素是快乐、投入和生活有意义。心理教师的主观幸福观体现在职业发展中,则需要在本职工作中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这样既可以感受到快乐,也能在积极的投入工作中完成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上一篇: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 下一篇:在思品课运用元认知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