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区经济评估指标诌议

时间:2022-04-25 06:24:22

煤矿区经济评估指标诌议

上世纪末,我国学者参照德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推行循环经济的相关做法,开始介绍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相关内容。由于契合了我国资源环境形势和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型的时代诉求,循环经济理念一经提出即可引起国家相关部委的关注,并迅即向中央决策层建言献策。2002年10月,循环经济概念在国际重要会议上被我国最高领导人首次使用;自2003年起,循环经济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5];2005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2006年3月,发展循环经济被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正式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纲要]22章)。以国发[2005]22号文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标志,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的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全面铺开。2005年10月和2007年12月,以发改委牵头的国家6部委联合发文,确定在27个省市、11个重点行业、4个重点领域的115家企业和33个产业园区,分两批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煤炭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重点行业,有11家公司被选入示范试点。2008年8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进入了制度保障、机制长效的新时期。

国内外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国家尺度物质流分析,由美国学者艾瑞斯(Ayres)和克尼斯(Kneese)联合[6];20世纪70年代,应用于城市新陈代谢和流域污染物迁移路径分析的有关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的研究开始兴起[7];从减少进入经济系统物质流规模角度,研究环境与经济系统物质流的关系,建立对全社会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的核算体系(指标),从而揭开了世界范围应用物质流分析描述社会经济系统物质流动图景的序幕。1997年,世界资源研究所(WRI)通过对奥地利、日本、德国、荷兰、美国等五个国家经济系统物质流动状况的研究分析,分别提出了衡量物质输入状况和物质输出状况的相关指标。2001年,欧盟统计局(EUROSTAT)了世界上首部国际性官方物质流账户和派生指标的分析方法指南,该指南为欧盟成员国进行物质流的核算平衡分析提供了总框架,并派生出一系列用于描述社会经济系统物质输入、消费、输出、外贸实物量平衡等物质流指标体系。2003年,日本环境省第一次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实施五年后,又于2008年3月公布了新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新基本计划中使用了两类指标来说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目标,一类是物质流指标,反映循环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物质输入、循环和输出状况,包括资源生产率、循环利用率、最终处理量等核心指标,以及化石类资源的生产率、生物资源的投入率、初级资源等价换算重量、环境效率与资源生产率等辅助指标和监控指标;第二类是反映循环型社会建设进展的措施指标,由废弃物减量化、循环型社会关联的意识和行动变化、循环型社会商业的推进、具体的循环法律和计划实施等四类指标构成[8]。周国梅[9]是国内较早开展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学者,借鉴工业生态效率指标,2003年完成了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该指标体系由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四个层级构成,分别从经济效益、资源能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益、循环特征四个方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运行状态。2005年,于丽英、冯之浚[10]设计出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社会消费四大体系为基础,基于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和人文发展三大指数,由城市污水处理率等24个具体指标构成。2006年,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发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和运行过程,结合现有统计实际,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由资源利用效率、资源消耗率、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率、废物排放与处置和其它指标等五大部分构成。清华大学吴宗鑫教授2006年完成了“中国循环经济指标研究:建立指标体系并应用于中国”的世界银行招标课题,该项目研究将中国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设计为两个层次:综合性的指标和部门类的指标,其中综合类含7项具体指标,部门类含15项具体指标。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编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个方面入手,在宏观和工业园区两个层面上,分别规定了22个和14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自2006年循环经济发展在国内全面试点示范后,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也急剧增多。从研究范围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设立已涵盖国家(社会)层面、地方(区域)层面、重点行业(领域)层面和企业(工业园区)层面;从研究方法看,已建立基于价值流分析、物质流分析、能值分析、可拓分析、系统学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基于生态效率构建的指标体系等。煤炭行业(矿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是总体指标体系集合中的子集,2007年,江涛、张天柱[11]率先设计出煤炭行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选用管理、经济、生态环保及循环经济特征四项准则,由煤炭采收率、土地复垦率等26个具体指标构成。2008年,薛守忠、王军[12]从生态环保、物质循环、经济管理三维度,建立了13个指标的煤炭循环经济园区评价指标体系。2009年,刘传庚、王发明[13]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准则,设计出由25个具体指标构成的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张瑞等[14]以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为准则,构建了包括采区回采率等23个指标的煤炭矿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煤炭矿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和上述指标体系建立的总体要求,本文提出的煤炭矿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由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排放等四大部分,共计19个指标构成。率,按开采方式、煤层厚度分别制定了不同的考核标准,如井工煤矿,薄煤层不低于85%,中厚煤层不低于80%,厚煤层不低于75%;对于露天煤矿,薄煤层不低于85%,中厚煤层不低于90%,厚煤层不低于95%。(2)与煤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是指煤矿生产过程中开发利用共伴生矿产资源数量与开采动用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百分比的平均值。与煤共伴生矿产资源,包含煤矸石、煤层气、矿井水、油母页岩、高岭土、黄铁矿等。依照国土资源部新的审定标准,煤矸石利用率、矿井水循环利用率均应达到70%以上等。(3)原煤入选率:是指选煤厂年度入选原煤量与矿山年度生产原煤量的百分比。按照国家考核标准,除部分褐煤和质量较好的动力用煤外,煤炭矿区原煤入选率原则上应达到100%。(4)能源产出率:指矿区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与矿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万元/吨标煤)。能源主要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核电、水电、风电等一次能源。(5)水资源产出率:指矿区水资源消耗总量与矿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万元/立方米)。该项指标越高,表明水资源利用效益越好。2.资源消耗类指标。主要描述矿区每生产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程度。该类指标刻画矿区节约降耗,推进资源“减量化”的成效。该类指标比率越低,表明矿区在资源消耗控制与节约使用管理方面的效果越好。各项具体指标的计算方法为:(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矿区生产总值与矿区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值(吨标煤/万元),反映每产出万元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多少。该项指标越低,表明矿区能源的利用效率越高,资源“减量化”得到体现。(2)单位生产总值水耗:指矿区生产总值与矿区水资源消耗总量的比值(立方米/万元)。反映每产出万元生产总值所消耗水的多少。取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新鲜水量之和,含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污水处理再利用、集雨工程、海水淡化等)。该项指标越低,表明水资源利用效益越好。(3)原煤生产综合能耗:指原煤生产总量与工业能源消耗总量的比值(吨标煤/万吨),反映每开采万吨原煤所发生的综合能耗。该项指标越低,表明能源的使用效率越高,资源“减量化”得到体现。(4)万吨煤炭开采水耗:指原煤生产总量与工业用水总量的比值(立方米/万吨),反映每开采万吨原煤所消耗的水资源量。该项指标越低,表明水资源利用效益越好。3.资源循环利用类指标。主要描述矿区对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与煤共伴生资源等的资源化程度及循环利用状况。该类指标刻画矿区对废物转化为资源、循环利用资源,推进“资源化”的成效。该类指标比率越高,表明矿区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效果越好。各项具体指标的计算方法为:(1)煤矸石利用率:是指煤矸石利用量与煤矸石产出总量的百分比。该项指标越高,表明煤矸石被综合利用的程度越高,“资源化”得到体现。依照国家考核标准,新建或改扩建的煤炭矿山企业煤矸石利用率应达到70%以上。(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指矿区工业重复用水量与工业用水总量的百分比。工业重复用水量指矿山企业开采生产用水中重复再利用的水量,包括循环使用、一水多用和串级使用的水量(含经处理后回用量);工业用水总量指矿山企业厂区内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水量,等于工业用新鲜水量与工业重复用水量之和。该项指标越高,表明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程度越高。(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矿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的百分比。该项指标越高,表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程度越高,“资源化”得到体现。(4)矿井水利用率:指矿井水利用量与矿井水产生总量的百分比。该项指标越高,表明对矿井水利用的程度越高。(5)煤层气利用率:指矿井煤层气利用量与矿井煤层气产出总量的百分比。该项指标越高,表明对矿井煤层气利用的程度越高。(6)矿区土地复垦率:指矿区塌陷土地复垦面积与矿区塌陷区总面积的百分比。该项指标越高,表明矿区环境治理与塌陷土地“资源化”的效果越好。4.废弃物排放类指标。主要描述矿区内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二氧化硫和COD的最终排放(处置)量多少。该类指标反映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处置)量,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该类指标值越低,五、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在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问题当中,能源资源及其相关产业链的萎缩,致使社会经济的滑坡,进而催生失业率的上升,导致社会矛盾累积,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总体可以归为一下几类:资源危机直接影响到资源型城市的财源,财政的困难使政府无力支撑各项保障民生的公共开支,加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整体不够完善,导致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同时对于资源产业的过分依赖,导致城市主体功能的发育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公共服务的能力下降;再者,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欠债随着资源的枯竭而更加凸显,使得资源型城市运转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面对我国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靠改革才能使其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问题是在发展过程当中逐渐累积起来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经济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来源,它集中反映了该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解决好经济领域的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也会得到较好的解决。总之,我国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系统性问题,是由于产业危机所引发的结构性混乱所致。因此,资源型城市必须深化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以调整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终极目标就是以产业转型推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耿殿明 宋晓璐 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

上一篇:经济能人主导的经营性管制 下一篇:庭院绿化的经济及效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