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本质就是虚度时光

时间:2022-04-25 01:42:02

生活的本质就是虚度时光

寒玉 逃离上海,定居西递,开始实践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现在为猪栏酒吧主人。

人要学会在不太如意的环境中生存,然后保持韧性,保持对生活的相信,最重要的就是自我调节。

清新的空气、自然的田园、盛开的野花、舒缓的节奏、温暖的阳光和澄澈的月光,这是乡居生活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再加一座白墙黛瓦的明清老宅,俨然就是“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在现实中,这样的乡居生活,诗人寒玉已在多年前开启。

在黄山脚下的歙县,“猪栏酒吧”已是一张红到国外的名片。主人是一对诗人夫妇,女主人写诗常用的笔名叫寒玉,笑容温婉,语音中透着绵绵的吴越腔调—她曾在上海读书和生活。

“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我想要的。十年的乡村生活中,我在不停地成长,不断地蜕变,今天的我更加真实,需要的很少,我很充实。”坐在“猪栏酒吧”二吧的厅堂里,寒玉靠着沙发,语气平静而轻缓。她亲手缝制的沙套和坐垫,柔软而妥帖。面前的桌子上放着她喜欢的一本诗集,旁边的瓶子里插着金黄的茼蒿花,又明亮又清香。她的故事,且从“猪栏酒吧”说起。

从城市到“猪栏”

早在1990年春天,在大学读美术系的寒玉从上海来皖南写生,首次到黟县。下过雨的徽州,云在半山飘着,青山、溪水、农舍、徽式建筑,仿若置身仙境,还有三月的油菜花,温暖,绵延。“看到那些房子,我被迷倒了,所以当我的人生再有机会做选择时,我要选择去徽州。”

毕业后寒玉在上海做过摄影、外贸、管理等工作,结婚、生子,置产。和多数人一样,生活周而复始,看不到尽头,甚至产生了厌倦。但对读书、写作的热爱从未衰减,她决定远离都市喧嚣,寻找另外一种生活,寻找一个真正的生活目的地。“生活本质就是用来虚度时光的,我们只是提前了,或者说引导大家来提前跟我们一起虚度时光。”

2004年3月,寒玉重返黟县。恰巧,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的西递村有一座近400年历史的老宅要出售,他们用15万元购下,原本准备给自己和朋友聚会居住的。因院子曾用作猪圈,遂取名“猪栏酒吧”,也寓意像猪那般懒散。甚至,门前还曾贴过一副有趣的对联:“日理家务夜读书,少生孩子多养猪”。再后来,声名渐响,酒吧扩展成客栈,沿用了“猪栏”的名称。

“有一个安定的目的地,一直是我们的理想。它是我们想象的理想国度,我们把它变成了现实。”对于寒玉而言,带着最初对于乡居生活的浪漫冲动,放弃以前的抱负和事业,落脚在猪栏酒吧,这是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实践“诗意的栖居”。“我们不算是有钱人,我们只是敢于追求自己理想的人。人到底要怎样活着才是最好最自在的?我认为我们放弃一些东西,很值得。”

猪栏酒吧的一大特色是“猪栏没有猪,酒吧没有酒”,营销策略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寒玉解释这样的真实意图是:不想太多的人把这里变得喧闹世俗,而是希望永远只有少量有精神追求的人误入徽州老宅子,体验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不知不觉间,猪栏酒吧已经发展到了三家店,相应地称为一吧、二吧、三吧,各自主题不同,但都充分尊重传统与自然。在寒玉看来,一吧位于景区外的小巷内,容易错过,也容易惊艳。躲在小巷背后看尘世浮华,是一种大隐隐于市。二吧在村里大屋内,在那里,可以看到池塘里碎了的月光,半夜能听到桃子投水自尽的声音。三吧回归了真正的皖南乡村,每间房都置于田野之上,有了禅的境界。这样正好构成递进关系,表现出猪栏酒吧的三境界:“一吧是入世的;二吧在田野山间,超脱些;三吧则完全脱离城市喧嚣,带有禅意。”

布艺缝出慢生活

进入任意一家猪栏酒吧,各见特色,但每一间房又有着统一的格调。 比如,用蝴蝶香囊做成的控制照明的开关线绳。床上的床罩、靠垫,甚至有些被套、床单都有着手工的痕迹。当然,这些都出自寒玉之手。

“三个客栈里的布艺数量没有算过。那些布艺,还有房间里的其他东西,很舒适,很家居,也很念旧,里面反映了我不同时期的心情。很多床罩,还有垫子、窗帘都是我手工缝出来的。我很喜欢做手工,能够让人沉静下来。”寒玉指着头顶上的灯盏说,“你看这个灯,其实是一个普通的灯,我用手工的麻从两边撕开,装饰起来,它就像翅膀一样,既柔和,又有不一样的味道。”

沿着木制楼梯上到二楼,房间内古朴的桌椅和床,配着中国传统花样的布艺和床单,朴素,干净,满是乡村风格的色调。这些,同样是寒玉亲自设计和制作的。她喜欢,当慵懒的阳光透过窗帘细碎的散落在房间中,周围倍感温馨,身边的布艺作品似乎也弥漫着浓浓的阳光味道,用柔软的触感,软化了一些冷硬的细节。朋友或客人只要见过她手工缝制的布艺品,都会爱不释手。“在每个人的世界里,修行心灵的方法和介质不尽相同。我用的是布艺,可能有的人用铁器或其他的形式。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得到快乐。”

据传,山口百惠也是一个布艺爱好者,她是拼布大师鹫泽玲子的弟子,在饱受狗仔队骚扰的日子里,她每天都坚持拼布做布艺。在寒玉的感受中,布艺作为一种“布上的艺术”,给她的乡居生活增添了一种不言而喻的幸福感。在一针一线的穿梭中,心里会变得安静放松。当然,缝制手工活需要耐心,有时一边缝一边思考问题,有些烦恼就会迎刃而解,心情回归安宁。

诗歌的快乐与历练

回想起住在上海的有一段时间,寒玉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创作,为了生计,做过很多种工作。在猪栏酒吧,寒玉的诗兴回来了。她总结自己的乡居生活:“种瓜种豆种玉米,种云种诗种蓝天。”

写诗的时候,寒玉独自坐在角落里,不让别人跟她说话。为了捕捉灵感,她一直提个小篮子,里面有纸和笔,想到什么闪光的句子就立即记下来,甚至坐在车上,或者走在路上的时候。

在她的诗歌中,猪栏酒吧是她信手拈来的意象。“有人说,在20多岁适合写诗,到了30岁就适合写散文,到40岁以后应该写小说,因为写诗没有激情了。但我觉得只要有一颗真实的心,任何时候你的诗,甚至一辈子都能写得很好。所以,我现在重拾起诗歌的梦想,我觉得自己找到无限的快乐,发自内心的快乐。我年轻时候的梦想,全部回来了。”

“我觉得诗歌本身是孤独的,不是什么人都能看懂的。所以不在圈内,我一般不秀我的诗。”寒玉泡上一杯茶,走到楼顶,看着高高低低的屋顶,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不远处的青山隐隐埋在云雾里。“写诗,让我得到了历练,发现生活的存在之美,让自己升华,或者超脱一些,活得更有诗意,至少内心是这样。”

[对话寒玉]

敢于不拿手机的人,

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记者:对猪栏酒吧的设计你有什么感想?

寒玉:比如三吧,差不多有十几亩地,原来有个著名设计师帮我们设计了三层,客房很多。但我们没采纳,因为在自然的田野中,不能高,如果在月光底下看到很多客房,看到很多现代化,那么就破坏了自然。在乡下人们看到最高的应该是大树而不是房子,这是我们一直贯穿的主题。不能破坏自然,要和自然零距离地贴近和对话。

记者:你喜欢玩微博吗?

寒玉:我以前是个微博控、微信控,喜欢不停地发,喜欢不停地评论,然后吐槽。现在,在乡下,从来不看电视,手机对我几乎没用。一个敢于不拿手机的人,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记者:你在乡村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

寒玉:平时我不大熬夜,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每一次早晨看到田野都是崭新的,能感觉到昨天被放下了,又是新的一天,好像自己是一个新的生命。我喜欢自己下厨。我喜欢散步。有时骑着山地车在村里兜圈,每个人都认识我,互相打招呼。我喜欢美化客栈。我们的客房里经常插着花,秋天里插野草,冬天里插乌桕树的枯枝,很漂亮,很干净。

记者:你怎么评价自己如今的心境?

寒玉:人要学会在逆境和不太如意的环境中生存,然后保持韧性,保持对生活的相信,最重要的就是自我调节。我选择了现在的简单生活,这是我想要的,活得越来越真实,越来越自由,需要的越来越少。心已经静下来,放下来,我很快乐,很知足,很充实。

上一篇:任建诚 老灵魂的小礼物 下一篇:要惩罚更要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