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预防新生儿科感染研究

时间:2022-04-25 10:11:18

护理管理预防新生儿科感染研究

【摘要】目的: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在预防新生儿科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患儿345例为对照组研究对象,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干预,并选择2016年1月至9月收治的352例患儿为观察组研究对象,给予加强护理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感染的发生率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结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其他系统的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及护理满意度均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论:结论:通过加强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预防新生儿科感染的发生,有利于保证患儿的身心健康,值得在临床广泛开展。

【关键词】护理管理;新生儿科;感染率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1]。由于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结构,其各个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正常菌群也尚未建立完全,免疫力低下,加之一系列的侵入性操作及支持手段,如抗生素应用、静脉营养等,导致其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2-4]。因此给予新生儿科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院新生儿科实施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3月至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患儿345例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其中男孩199例,女孩146例,平均年龄为4.14±1.17天,该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并选择2016年1月至9月收治的352例患儿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其中男孩201例,女孩151例,平均年龄为4.27±1.02天,该组实施加强护理管理干预。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一般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1.2护理方法1.2.1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管理措施,包括患儿入院后,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测,针对可能发生感染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管理,记录并观察患儿感染的发生率。1.2.2观察组加强护理管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2.2.1成立感染管理小组建立院内三级管理,科室成立感染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管理新生儿科的消毒隔离工作。并选择1名具有丰富感染相关知识的护士担任监测员职务,完善科室内感染监测管理制度,包括:病室微生物监测、消毒液浓度监测、紫外线消毒监测、医疗感染登记记录、医疗废物回收管理等,定期对科室的环境卫生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1.2.2.2强化科室人员感染意识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儿科护理知识及感染预防知识的培训,由经验丰富的高资历护士对新护士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对护理过程中,易发生的感染风险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及护理质量的提高。1.2.2.3完善各项新生儿科护理操作规范加强护理人员各项操作规范,不仅能够预防感染的发生,也是避免护理纠纷的重要手段。规范操作的内容主要包括:疾病护理如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口腔感染、营养不良等,基础护理包括穿衣、洗澡、睡眠、换尿布等,治疗性护理包括口服药、静脉穿刺、肌肉注射等。对每项操作进行细节化处理,并对关键点进行重点干预,加深操作流程印象,统一各项操作,在预防感染发生的过程中,显著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1.2.2.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手卫生制度做好已感染与未感染患儿的隔离,特别是消化道及呼吸道的疾病。不同病种的患儿也要隔离。同一病房内,增加病床与病床之间的间距,以免交叉感染的发生。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同时,改善洗手环境,在治疗车、护理车上均配备快速手消毒夜,进行各项操作前、在接触两个患儿之间,必须进行手消毒,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1.2.2.5加强环境管理足月儿病房内的温度维持在22-24℃,早产儿为24-26℃,维持相对湿度为55%-60%,每天通风换气2-3次。病室内配置紫外线消毒器,保证新生儿室内空气细菌指标≤500CFU/m2,监护室内≤500CFU/m2[5-6]。1.2.2.6加强新生儿各项使用器械的消毒管理使用中的保温箱每天进行表面擦拭,每周更换暖箱。使用后的保温箱在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后,使用灭菌蒸馏水擦洗干净,备用。患儿物品一人一用,奶具使用后用清水清洗,并用高压灭菌。感染患儿奶具先使用清水清洗后,进行消毒,再清水清洗一遍,后高压灭菌。盛放奶具的容器每日清洁消毒,存物用冰箱定期清洁与消毒。由原来的紫外线消毒病室改为空气净化器消毒,每天自动开启两次,同时加强各种仪器表面的消毒工作。1.2.2.7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对各班护士的工作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监测,包括护理效果、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效果等。定期进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考核,并将考核成绩与绩效相结合,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1.3护理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感染发生率、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满意度采用本科室自制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80分以上表示满意,60-80分表示一般,60分以下表示不满意。1.4统计学方法将所获得的数据集中归类,录入数据库。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新生儿科感染常见发生原因新生儿科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体重、住院时间、创伤性操作及抗菌药的应用,见表1。2.2两组患儿感染率的比较观察组患儿中感染发生率为3.1%,对照组为9.3%,且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的比较观察组共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1297次,合格率为99.15%,对照组进行1311次,合格率为95.96%,且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4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的比较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6.88%,对照组为93.04%,且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护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且技术强的工作,护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是医院服务水平的反映,护理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和感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7-9]。付晓荣[10]等人指出,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严格的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缩短住院日,减轻患儿的负担。新生儿科室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预防和控制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徐立群[11]指出,新生儿科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新生儿病房环境较差、护理人员不足、创伤性操作、交叉感染及抗生素应用等,而新生儿自身免疫系统较差,没有足够的防御能力来抵抗病毒或细菌的侵袭,是新生儿感染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明确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对采用相关的应对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作为护理管理者,不仅要注重宏观调控,更要注重每个细节的监督和管理,在明确感染发生原因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从根本上减少感染发生,提高管理质量[13-14]。本研究发现,新生儿科感染的发生因素主要有体重、住院时间、创伤性操作及抗菌药的应用。通过评估患儿感染发生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措施对观察组加强护理管理。通过成立感染管理小组,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完善各项操作规范,加强新生儿各项使用器械的消毒管理,规范消毒隔离制度,改善环境等一系列措施,新生儿科感染发生率由9.3%下降至3.1%,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由95.96%提高到99.15%,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也大大提高(P<0.05),充分说明了护理管理在预防新生儿科感染发生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吴善梅[15]等人研究发现,通过对新生儿科进行加强护理管理干预,使医务人员对基础护理、病区管理、呼吸机管理等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按照各种操作规范进行,有效的控制了新生儿感染情况。陈建花[16]研究指出,通过加强新生儿科的组织管理,落实各项护理管理措施,新生儿的感染发生率由1.95%下降至0.94%。综上所述,通过加强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预防新生儿科感染的发生,有利于保证患儿的身心健康,值得在临床广泛开展。

作者:王群利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妇幼保健院

上一篇:谈现代林业造林方法与营林生产管理 下一篇: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