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只想看到你的笑脸!

时间:2022-04-25 09:16:38

一、妈妈,你也就这点儿本事!

“妈妈,我只想看到你的笑脸!”这句话,是一个初二的男生对他的妈妈说的。

这个男孩儿,看历史、哲学等书籍,在同年龄的孩子当中,算是知道比较多的。也因为阅读,他比一般的孩子,更早地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男孩子看书的嗜好没能帮助男孩儿考得一个好成绩,即便是语文成绩,一百五十分的题,也只能得到一百零几的分数。其他的科目,几乎都在及格线以下。原因并不是男孩儿的智力有问题,他只是不想学。

一个不想学的孩子,成绩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好起来的。

母亲曾经风光过,但为了这孩子能上一个好学校,辞掉了工作。但这么多年陪伴的结果,可能是这孩子连个高中都考不上。好成绩等于好大学,好大学等于好工作,好工作等于丰厚的物质回报这一思维的链条,在其母亲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但现实,却让她产生了无尽的焦虑。

在得知孩子又一次糟糕的成绩之后,在她费了好大的劲儿求一个物理老师给孩子补课的时候,这孩子却一口回绝了。原因就是这老师,他不喜欢。

母亲的气,可想而知。于是,母亲的怒气终于暴发了。她打了孩子,孩子抱着头,一动不动。母亲打累了,停下来哭。儿子对着母亲,却是冷漠地说:“妈妈,你也就这点儿本事!”

二、教育者的资格

教育者的资格,事实上,不仅是政府制度赋予,这种资格还应该来源于自身的素质。当然,这素质却是需要定义的。你具备了去教育孩子的素质了吗?

事实上,每一个能够独立生存的人,都应该具备了这种素质与资格的,只是,很多的时候,我们不懂得如何去运用自己的素质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每一个能够独立生存的人,事实上,都有自己能够独立生存的基本技能与智慧。而这些技能与智慧,恰恰是孩子们所需要的。但是,由于生活的背景已经发生了变化,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也随着孩子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多而增多。想一想,就见闻与道理而言,孩子们在到达一定的年龄之后,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事实上并不比一个成人少。

于是,孩子的革命开始了。

于是,一些父母们过早地在孩子面前失却了自己的威信。

于是,一些父母失去了教育孩子的资格。“妈妈,你也就这点儿本事”成为了孩子心态的最直接的反映。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中国的竞争力会逐渐下降的,因为中国负责孩子成长的母亲们不读书。

是啊,不读书,意味着眼界和观念的相对狭隘。而孩子呢?生活在一个多元而丰富的网络世界里,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得更多的母亲失去了教育者的资格。而面子却是重要的。于是,母亲们的关于未来的恐惧,以及人生的遗憾,都叠加在了孩子的身上。

父母出现了些对孩子们而言的要不得的关注与过度的干涉,于是,父母在孩子们的反感中,一天天地失去教育者的资格。

唯一可以选择的,就是寄希望于孩子所在的学校的教师了。

三、父亲与母亲的教育责任

事实上,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世界上谁也取代不了的。在我的眼里,父亲就是规则与毅力、冲突与矛盾、广博与沉重。母亲则是宽容与理解、微笑与温暖、平和与容纳。

但现实呢?

在我所面对的孩子中,许多都是处在父亲缺位的生活环境里。父亲对于孩子的纵容,使规则与秩序完全失去了方圆的尺度。母亲在很多时候要扮演一个父亲的角色。我想,这是错位的,而这种错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父亲就要肩负起父亲的责任,母亲就要尽到母亲的义务。在这一过程中,对孩子的陪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陪伴,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相对顺利的成长。我曾跟许多父母说起过“熟悉的陌生人”这一概念,他们大多认同。当然,他们更急切地想知道,如何去改变这种现状。我能给出什么样的好方法吗?事实上,我做不到,我有我的局限。面对不同家庭的背景与成长经历的父母与孩子,我的智慧,还不足以一一给出合理的建议。

但是,我所唯一能够提出的建议,就是陪伴,给孩子安全感,并让他学会自己去获得安全感。这个过程,当然要做父母的自己去设计。陪伴,不是监督,不是指责,而应该是参与,应该是讨论与交流。合理的陪伴的缺位或者是错位,都会导致一定的问题产生。

孩子,就是我们生活的影子。

有人说,有怎样的父母,就会有怎样的孩子。我想,这话有道理。

当你觉得自己与孩子的沟通越来越难的时候,当你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的时候,当你觉得自己的孩子的成长停滞了的时候,我想,是否应该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了一条怎样的路呢?

一切的所以,都有因为。

四、妈妈,我只想看到你的笑脸

“妈妈,我只想看到你的笑脸!”这是前面的那位母亲跟我聊起的,她儿子跟她说的话。

我说,这孩子除了不想学习书本知识之外,还有什么缺点么?

她在想,脸上的表情,由焦虑,变得开始有些得意。

儿子的身上,除了学习的成绩不太理想之外,其他的一切都好。喜欢读书,待人有礼貌,很喜欢劳动……

我静静地听着,她讲完了,一脸的得意。

我说:“你看,这孩子的优点,实在是比缺点多得多呢。人们总在纠正自己的缺点,从而将缺点放到无限的大,以至于这缺点屏蔽了一个人所有的优点。可是人们为什么不能将另一个人的优点也放大些呢?而改正缺点忽略优点的教育主导,让我们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因为这而埋没了多少的人才呢?我们又是如何残忍地将一些人的希望与理想,就这样扼杀在了摇篮里了。”

我们,不是也年轻过吗?

她听着,若有所思。

妈妈,我只想看到你的笑脸。做妈妈的你,今天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面对一个得不到好评的孩子的时候,面对着那个淘气的孩子的时候,面对着那个看上去不是那么聪明的孩子的时候,面对那个甚至是犯了严重错误的孩子的时候,你微笑了吗?

学会悦纳孩子吧,只有母亲的胸怀,才可能成为孩子最后的爱的港湾!

上一篇:农村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研究 下一篇:农村居民的支出结构对消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