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2-04-25 08:11:49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通过对绿色壁垒的浅淡认识,了解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出口产品屡屡受阻,实质上是发达国家利用其优势遏制我国的商品出口,我国要企业与政府联手,采取有力措施,应对绿色壁垒,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绿色壁垒出口贸易环境保护应对措施

加入世贸组织后,众多的国内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但随着关税壁垒的不断降低,一种过去我们未曾接触过的非关税壁垒——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不断蔓延。 我国对外贸易正面临越来越多来自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总体来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市场份额、贸易机会、企业和商品信誉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对我国出口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处理好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的冲击,稳固我国贸易大国的地位。

一、绿色壁垒概述

(一)绿色壁垒的含义与产生背景

1.绿色壁垒的含义

绿色壁垒,也称环境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国以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为由,通过立法和制订强制性的技术法规,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措施,其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其实质上是发达国家借环境保护之名,依赖其技术和环保水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的技术、环境标准,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商品拒之门外,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棘手、最难对付的贸易障碍之一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

2.绿色壁垒的产生背景

绿色壁垒的产生是环境保护的国际需求以及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国际背景来看,下列因素促进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1)全球环境问题使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共同的呼声。世界二次大战后,各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全球环境问题也日益加重。在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达到极限时,开始对人类进行可怕的报复。全世界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而丧命;有8亿人因饮用污染水而患病,每天有2.5万人因此而死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保护资源、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健康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发展潮流,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

(2)贸易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使绿色壁垒的实施找到了合理借口。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新的国际焦点。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的代价之一就是环境恶化,特别是自由贸易,则被看作是加速环境恶化的因素。各国因此而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环境法规和贸易政策,希望通过政府对贸易进行一定的干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GATT和WTO中的有关规定为绿色壁垒的实施提供了合法性。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1972年11月,在GATT中设立了一个“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工作组”。进入1990年代后,随着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日渐激化。为了争夺国际市场,保护国内市场,一些国家用国内环境法规或措施作为保护的手段;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的加剧,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强烈呼吁,国家不得不制定涉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包括进出口贸易在内的各个环节的环境标准和措施。1994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决定成立一个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协调贸易措施与环境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是绿色壁垒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特别是出于资源保护和经济利益上的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和贸易问题上存在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而日趋尖锐化。发达国家利用这种由于经济水平差距造成的不同环境标准,一方面,加紧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初级产品,同时把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更加恶化;另一方面,又极力将环境问题与贸易条约机制紧密挂钩,把环境问题作为新的贸易壁垒,从而抵消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廉价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以保持其在国际多边经济贸易领域的主导地位。这种以“环境保护”名义在国际贸易中引入所谓“环境条款”,借以歧视乃至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产品的市场准入的做法使绿色壁垒迅速发展。

(二)绿色壁垒的特点

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主要指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内容复杂、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标准,以阻止或限制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一种准入制度。绿色壁垒具有以下特点:

1.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

绿色贸易壁垒是以保护世界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行贸易限制和制裁措施之实。当今社会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那些可能对环境和健康带来危害的商品和服务有高度敏感性。绿色贸易壁垒正是抓住了这一共同心理,使贸易保护在名义上和提法上有了合理性。

2.表现形式上具有合法性

绿色贸易壁垒虽然属于非关税壁垒的范畴,但其不同之处在于绝大部分的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的,而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则是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作为依据和基础。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通过有关国际组织及国际会议先后制定了许多多边国际环保协议、规则。它们在形成国际环保习惯法以及在对国际贸易造成冲击和影响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

绿色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只要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关的产品贸易均在其保护之列。

4.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

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如进口数量与配额等)相比,绿色壁垒具有更多的隐蔽性。首先,它不像配额和许可证管理措施那样,明显地带有分配上的不合理性,不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其次,它可以环境保护为掩护,把人们的视线从对贸易进行限制的实质目标转移到别处去。

5.实施效果上具有歧视性和不公正性

一般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较高,其环境意识也较一般发展中国家强得多,其各类环境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更严格。这必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公正的压力,具有很大的歧视性。

(三)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

1.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制度

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限制、禁止进口。例如,美国对原油和某些进口石油化工制品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这一措施规定对国内石油每桶征收8.2美分的附加税,对进口石油每桶征收11.7美分的附加税。美国为保护汽车工业,出台了《防污染法》,要求所有进口汽车必须装有防污染装置,并制定了近乎苛刻的技术标准。

2.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是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图形标签,印制或粘贴在合格的商品及包装上,用以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功能符合要求,而且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处理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产和利用。取得了环境标志意味着取得了进入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国家市场的“通行证”。但由于认证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标准严格,增加了外国厂商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成为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一国市场的环境壁垒。自德国于1978年第一个实施环境标志制度“蓝天使”计划以来,环境标志制度发展极为迅速,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这一制度,如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方案”,日本的“生态标志”,欧盟的“欧洲环境标志”等。

上一篇:论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下一篇:浅谈教学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