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基础会计》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4-25 01:31:24

对中职《基础会计》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中职会计教学的学科设置中有三门主干课程:《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其中《基础会计》是在一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基础会计》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对学生掌握该课程知识有重要的影响,对学生学习会计后续课程,包括以后的会计证考试、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都有长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职《基础会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 开学第一课 滚动作业形式

一、中职《基础会计》课堂教学的现状

按照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规定,中职会计教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备一定会计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技能,能编报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报告的中初级会计应用型人才。中职会计教学的学科设置中有三门主干课程:《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其中《基础会计》是在一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有两个特点:一是概念较多、理论抽象,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会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二是实践性较强,会计核算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呈现连续性、整体性、多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基础会计》教学一般先让学生熟悉《基础会计》理论知识,然后根据理论知识进行具体账务处理操作。《基础会计》理论知识是相当抽象的,而各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又非常具体。

再从现实角度来分析,中职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生活实践和社会阅历较少,往往难于全面理解《基础会计》抽象的理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继而无法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基础会计》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对学生掌握该课程知识有重要的影响,对学生学习会计后续课程:例如《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包括以后的会计证考试、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都有长远的意义。

另一方面,目前中专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导致课堂教学目标较难实现,课堂教学过程较难实施:第一,学习没有目标,突出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上进心,得过且过。目前我校学习会计专业的中职生数量虽不少,但有一部分学生是在父母的劝说下勉强报学会计专业的,其学习会计专业的要求并非本意,对专业没有兴趣。第二,文化基础差,对教材理解不到位。第三,学习自觉性差。部分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因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不良的学校习惯,如:厌学、怕读书、不认真听讲、意志薄弱,自制力差,不能抗拒内外诱因的干扰等。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如果教师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仍然按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一个人唱“独角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理想的课堂效果肯定无法实现。

二、探索“课堂教学效果”的内涵

课堂教学效果是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情感的塑造之和所达到的三维效果,即每个学生的知识、品德、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等实际所得的总和。是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对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衡量。是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反映,而且是评价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更是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三、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

(一)上好开学第一课,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我校采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基础会计》,开篇就是概述,纯理论叙述的内容较多,不便于初学者理解。

为此,我的第一节课先安排了一段节选自电视连续剧《王贵与安娜》中的一个视频片段。故事说到王贵和安娜一家在80年代过着紧凑的日子,安娜一直认为王贵乱用钱,并且偷偷拿钱贴补他乡下的父母,所以坚决要王贵记账,王贵无奈之下只好答应。这时教师要适时地针对这一段故事向学生提出2个问题,“一、什么是会计?(王贵记账是不是就是会计的工作内容?)二、安娜为什么要王贵记账?(通过记账能发挥什么样的功能或者作用?)”这其实就是教材要阐述的2个最基本的理论:会计的含义及基本职能。学生在电视剧营造出的轻松搞笑的气氛中轻松地接受了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清华大学会计系夏冬林教授在2004年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上发言指出,“会计教学,课堂上应多讲故事。”受他的启发,教师适当地运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扩大“中产阶层”比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其实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每个班级都不乏学习主动、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就好比“高收入者”,可是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少得可怜,靠少数人不可能改变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的。班级中代表大多数的是那些“中产阶层”的学生,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自制力差,不能抗拒内外诱因的干扰。他们影响了整个班级的课堂学习气氛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扩大“中产阶层”比例,必须争取这部分学生,对他们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尊重、关注、接纳、理解、亲近学生,重树信心。先从心理上亲近他们,所谓“亲其师而行其道”。开学之前我先对所教班级学生基本状况做基本的了解,并且要求自己在开学一周之内必须能够叫出所有学生的名字,无论他初中阶段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只有真诚地尊重、关注、接纳、理解才能营造人性化的课堂心理氛围,使他们从边缘化的角色回归到正常的课堂环境里。满足了学生归属感,才能鼓励他们重新树立信心,激发学习会计的兴趣。

2.采用滚动作业形式,实施课堂长效监督。这部分学生不爱动脑筋,练习时又没人监督,于是抄作业就成了习惯。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实训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可是练习的效果又因为上述原因而大打折扣,怎么打破这个悖论呢?我是这样做的――采用滚动作业的形式,新课完成后及时在当堂完成课堂练习,课堂上每人都会很自觉地独立完成,课后尽量不再布置书面作业,但在下节课的新课之前,我会随机喊一部分人上黑板,然后调动我的大脑题库,随口出一个相关或类似练习的业务题让学生当场做会计分录,做对了,大力表扬,做错了,下次课再来,循环往复,持之以恒,形成一个长效的监督反馈机制,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教会他们看书,培养自学的能力。一个人自学能力的高低往往和他看书的质量息息相关,而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里那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是出类拔萃的学生。而我们的大多数学生读书时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针对这种情况,每次让学生看书时,我都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譬如在概念里找关键词,或者分析一段话里揭示了几层含义,并要求他们在书上做批注,等等。问题越具体,学生通过看书回答得越准确,看书之前要带着问题去看,看书的过程中要不停地问问为什么。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养成了一种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锋主编.《会计导论》(第二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2]熊振华编著.《会计心理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3]易莉.浅谈会计教学方法改革[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文化,2010(12).

[4]荆新,孙茂竹,张玉周.财务会计学课程设计的一种新方案.会计研究,2007年7月.

作者简介:李婧阳(1973-),女,汉族,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中职财会专业教学。

上一篇:教学中态度、方法、专业哪方面更重要之我见 下一篇:中职学校开设舞蹈课的必要性及教学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