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鼓励资本经营文化

时间:2022-04-24 11:58:56

中央鼓励资本经营文化

民营文化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何时才能把鼓励与支持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2005年8月上旬,几乎所有的文化产业从业者,都注意到了新华社的两条消息:8月4日,五部门联合了《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8月8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责成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明确产业目录。

至此,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终于从试点和各部委的零星规定中,进入了国务院的统一文件,并落实到行业政策的层面。

新华社在8月8日发表的一篇题为《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的署名文章中认为,“这是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必将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部办公厅有关负责人对《望东方周刊》表示,具体实施办法和产业名录正在制定中。

哪些鼓励哪些禁止

《意见》中,五部门对外资进入文化产业明确“允许”和“禁止” 事项。

《决定》中,对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也明确提出了“鼓励与支持”、“允许、可以”和“禁止”三个层次。

“这些规定以前也有,是各部委各自制定的。而这次国务院的文件更具权威性。明确子鼓励、允许和禁止的内容。这体现了国家对文化产业改革的重视。”广电总局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庞井君对《望东方周刊》表示。

有分析人士认为,两份文件与近两三年来在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开展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内容基本一致,“并不出人意料。”

许峰是浙江一家民营文化公司的股东。这两个文件无疑触动了他的神经。

他仔细对比研究了两份文件后发现:在意识形态色彩比较强的文化领域,比如报社、电视台、杂志社、新闻网站等等,无论外资还是民资,都不能进入;在意识形态特征不明显、但国内产业基础比较差的文化领域,允许非公资本进入,限制或禁止外资进入;在国内有一定产业基础和竞争力、意识形态特征不明显的文化产业领域,则允许非公资本和外资进入。

“这或许体现了国家的思路:一是抓住社会主义性质不放松;二是力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许峰这样认为。

作为一个政策风险极高行业的民营企业的经营者,他对国家政策的研究显然格外上心。“这次对外资和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哪些扶持,哪些允许,哪些禁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范,出乎我的意料。另外,我当时预计这两个文件正式出台的时间可能会更晚。”许峰说。

外资的对接

“《意见》对外资的控制加强,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紧缩。”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崔保国对《望东方周刊》表示。

他认为该意见基本履行了WTO的承诺。但对前几年大家一直揣测的领域,重申了禁止性的规定。

另据8月2日公布的《关于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办法》中规定,中国原则上不再批准境外卫星电视频道在境内落地,境外报刊在境内的发行,严格执行分类管理和订户订购制度。

新闻集团发言人对《望东方周刊》表示,他们不同意“收缩”或“收紧”的说法。

“我们注意到,自去年以来,国家针对文化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我们相信,此举也是在于不断完善国家的文化政策,从而使中国的文化产业更为健康、有序地发展。”

作为公认的对中国市场渗透最深的国际传媒巨头,新闻集团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与中国接触,1999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其旗下包括星空卫视在内的一些频道已获准在中国有限落地。

“主动、正面地与中国政策对接,以国际化的视野做地道的本土化节目。”这是默多克针对巨大而严格管制中国市场制定的攻略。

“事实上,通过各种手段,目前外资在平面媒体和广播电台等领域都有所涉及。有些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现在让它们退回去吗?我认为不大现实。”崔保国对《望东方周刊》表示。

新闻集团发言人对《望东方周刊》表示,“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不会改变的。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我们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民资关注产业目录

与外资巨头相比,民营企业家们显然是又惊又喜。

“非公资本能进入比外资更多的领域,这真出乎我的意料。要知道在很多领域,外资都是超国民待遇。”许峰说。

新华社的时评文章这样评述:“党的十六大以来,有关部门把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发展民营文化企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目前,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渐成规模,一批大型民营文化企业崭露头角,丰富和活跃了文化市场……这都说明,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利国利民,必须大力支持。”

在许峰们看来,这样的评论显然十分顺心。

许峰认为,无论是《决定》、《意见》还是政府承诺的税收优惠政策,都是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因为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多改成民营企业,而新进入的文化产业企业,也多数是民营企业,所以,这些税收优惠政策的最大获益者肯定是民营资本。

任建国经营的环球华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已经获得了湖南电视台的一个时段。作为董事长,他告诉《望东方周刊》:“我们对《决定》当然十分欢迎,但我们更希望看到鼓励与支持落到实处。”

具体的实施政策和国家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产业目录是任建国们关注的焦点。

吸引人的大蛋糕

事实上,中国现阶段已进入了文化娱乐消费支出飙升的阶段,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的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52%,在城镇居民所有消费支出项目中居首位,文化娱乐消费总量达7000亿元左右。

如此巨幅的增长,甚至超过手机通讯业和PC业的发展速度。

许峰这样描述他理解的文化产业商机,如果到2015年,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那就是一个2万亿元增加值的巨大产业;如果达到10%,那就是一个3.5万亿增加值的产业。这块总量及其巨大的蛋糕,将是接下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之一。

但现实中的中国文化产业,却受旧体制的重重桎梏。

在2003年6月27日至28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九个省市成为综合性试点地区,35家新闻出版、公益性文化事业、文艺创作演出、文化企业单位具体承担试点任务。自此,文化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在九省市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自收自支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部分文化产业,成为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开放是方向

近来,关于改变文化贸易逆差,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日益强烈。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搞好国内的文化产业。只有吸引中国人民,才能吸引世界人民。”传媒学者喻国明对《望东方周刊》表示。

“目前中国的文化市场,是个非常不完全的市场。除了一些产业,在核心产业领域,哪一个是真正的企业身份?市场的主体既不明晰,市场的边界也有严格控制。这些都导致了国内的文化产业无法真正发展起来。”

要开发文化产业,大力扶持民营资本无疑是正确思路。“国家应该有倾向性地让国内的媒体产业先发展起来。而且从安全性角度看,民营资本比外资更加适合。扶持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件上,而要具体化。”

喻国明说,“开放是方向。此次的《意见》和《决定》是媒介产业发展过程的一个过渡性的安排,远非文化产业改革的目的地。”

上一篇:“基地”威胁将再袭英美等 下一篇:战胜国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