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次贷危机角度看全球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时间:2022-04-24 11:36:47

从次贷危机角度看全球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等浪潮的交织冲击下,20世纪末以来,国际银行业的经营地域和业务边界迅速延伸,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并购为基础的增长、着眼于全球化的扩张以及基于综合化的转型,是国际银行业近期在次贷危机爆发前所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然而,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以来,连续数年沉浸于经济增长盛宴的全球银行业身陷危机而难以自拔,这也势必引起全球金融机构对其国际化战略以及跨境并购进程的自我反思,并导致金融监管机构从根本上解决引发和促使危机不断恶化的深层次问题和根源,构建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金融秩序等。

从次贷危机角度看全球银行业的全球化与并购

近年来,全球银行业的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跨境银行贷款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份额持续增长,银行业的海外分支机构及人员占比也越来越多,境外利润占全部利润来源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次贷危机后全球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将有所放缓,并将平衡调整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速度,更加注重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

次贷危机前全球银行业的跨境业务活动不断增长,国际化程度持续加深

衡量银行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由国际清算银行(BIS)提供的国际清算报告行的对外求偿数量(即对外贷款和存款数量)。2001~2006年中期之间,国际清算报告行的对外贷款和存款规模不断攀升,由不足8万亿上升到了14万亿左右,5年左右时间实现了接近翻番的发展速度;而且,从国际清算报告行对外贷款和存款占接受国私人部门信贷的比例看,由2001年的不足50%发展到2006年中期接近65%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银行业国际化水平日趋深入,并对接受国的信贷投放及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

从1995年到2005年之间,全球不同区域的银行业国际化趋势则有所差异。在东欧的外国所有权增长最为迅速,外国控制的银行资产比例从1995年的25%上升到了2005年的58%;在拉丁美洲,外国拥有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从18%上升到38%。然而,银行的国际化在非洲、亚洲及中东则较为缓慢(表1)。但从最近几年来看,欧洲市场和亚洲市场的银行国际化进程较快,银行并购交易较为活跃。

次贷危机后全球银行业将放缓国际化进程,注重平衡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速度

次贷危机发生以后,全球银行业虽然不会放弃进行国际化的努力,但将更为重视国内业务及所在区域内业务的发展,相应地将地区战略及经营重心向本土化倾斜,更加恰当地平衡其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发展速度。

其实,全球银行业在积极进行国际化的同时,不同区域的银行针对国内业务及所在区域内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上已经有所差异。只是全球银行业在经历美国次贷危机的巨大冲击之后,将会更加注重“强本固基”,侧重于国内以及所在区域内的业务的稳健发展,保持乃至增强在当地银行业市场的主导权与影响力。譬如,全球前90家大银行的发展状况在全球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其大部分业务仍然在其国内进行的。总体上说,北美和亚太地区银行业务营运往往更为本地化。而欧洲的银行总体来看往往更为国际化(表2)。

与银行业务地区比的差异相对应,全球银行业的地区战略重心也会差别较大。部分银行专注于区域内发达市场并继

续扩大竞争优势,但另外一些银行会将其业务重心有选择的布局于特定区域,而还有一些银行会致力于新兴市场的业务发展。

从次贷危机角度看银行业的跨境并购进程

次贷危机前金融业并购交易活跃,银行业跨境并购占比持续上升

从全球金融业的并购情况看,1996~2006年之间跨境金融并购交易占比不断提升,在全球金融业并购交易总额中的占比从1997年的不到1%,上升至近2006年的39.8%,接近40%。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内全球金融业跨境并构近1/4(或占全球金融业并购总额的10%)涉及发达国家之外的机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成为并购目标。此外,在欧洲区域内,继大幅放开金融和非金融市场跨境经济活动和欧元应市后,跨境整合尤为活跃(表3)。

而在1995年初到2007年初的12年间,全球有104个国家(或地区)的1189家银行并购了2415家银行,交易金额达到1.431亿美元;2006年内并购交易额就达3630亿美元。其中,跨境并购占了3成以上,成为银行业直接设立分行或子公司之外进军海外市场的重要形式。2006年资本排名前10位的银行几乎都是通过并购形成、并实现快速扩张的。国际大银行并购具有明显的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效应,对扩大市场份额、降低费用成本、提高回报率有着积极作用。根据所罗门兄弟对美国50家大银行的调查显示,合并后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从1%提高到1.29%,股本收益率从13.6%提高至15.9%。

该阶段的国际银行业并购交易体现了如下特征:(1)并购交易金额巨大,强强联合成为主流。近年来,国际大银行的横向并购主要由以前的“大银行吞并小银行”转变为“大银行与大银行之间的强强联合”,并购后所形成的金融机构规模巨大。纵向并购则越来越多地成为银行打造金融控股集团的有效途径,形成综合经营平台。(2)并购策略转向主动合作,强调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国际大银行的并购策略由过去的恶意并购、强制并购为主,转向主动合作和自然并购。主动合作式的并购强调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3)国际银行业并购跨度扩大,跨国并购蓬勃兴起。由于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以及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并购由过去以国内并购为主逐步走向跨国并购。国际银行业大规模并购导致全球金融机构数量减少,银行业集中度上升,这在全球前20家的大银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所引致的金融动荡及金融危机,将掀起新一轮的银行业并购热潮

近期发轫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导致金融机构的偿付风险和系统风险集中爆发,超级并购再掀浪潮,2008年3月24日,美国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公司,并随后在9月25日宣布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9月14日,美国银行收购美林证券,9月17日,英国巴克莱银行收购雷曼兄弟公司,随后美国花旗集团与富国银行竞购美联银行。同时期内,次贷危机引发的并购潮也快速蔓延到美国以外的金融市场,9月18日英国劳合银行收购英国最大抵押贷款银行HBOS,9月29日英国最大房贷银行布拉德福-宾利银行被国有化,其零售储蓄等业务由西班牙国际银行收购。而随着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还将深入调整,金融机构破产和被并购的事件还将陆续发生。

其实,远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受金融风波的影响,金融机构的并购案例就不断涌现。仅在1998年内,涉及亚洲各国的银行并购案例超过100起。

后次贷危机时期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前瞻性分析

次贷危机后国际性大银行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国际性大银行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并影响着全球银行业乃至整个经济金融增长格局去向。全球前25大银行在一级资本、总资产、利润规模方面看,分别占到了前1000家银行总额的37.4%、44.1%和38.6%(上年同期数据分别为40.9%、42.8%和40.8%)。从前25大银行资产总额的10年增长历程看,一直保持在前1000家银行中占比的提升趋势,由1998年末的32.4%上升到2006年末的42.8%,又至2007年末的44.1%。但总体上看,全球前25大银行在资本、资产及利润方面的占比接近于40%乃至50%的水平。

从全球排名前六大的银行(根据一级资本排名,前六大分别为汇丰控股、花旗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JP摩根、美国银行和瑞穗银行,工商银行排在第8位)看,截至2007年末前六大银行在一级资本、总资产、利润规模方面,分别占到前1000银行总额的13.8%、17.5%和12.8%,继续占据国际银行业的重要位置。

而且,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扩散,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市场将呈现大动荡、大分化、大重组状态。一些国际性大银行通过并购,资产规模将更加庞大,产品服务范围将更加广泛。随着国际大银行整合、并购趋势的延续,国际大银行必将成长为具有更强竞争力的世界级金融航母,其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国际性大银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实力将大幅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大型银行逐步加大了品牌建设力度。这一努力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取得成效,入选美国《商业周刊》与Interbrand联手推出的“全球最佳品牌”的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多,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性大银行将努力摆脱次贷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敏锐攫取金融市场动荡时期的重组、并购机会,为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和实力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企业品牌也仍将成为国际大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无形资产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并将显著体现在国际性大银行的战略变革之中,确保其取得持久竞争优势、创造独特市场地位。

银行业将更加注重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金融监管体系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从目前的演进发展进程看,次贷危机已由最初的短期流动性风险和违约风险为主发展成为全面的偿付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而且迅速由信贷领域向跨产品、跨市场、跨国界释放传播,也势必带来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金融的持续振荡。国际大银行的发展策略将更加体现“稳健”基调,经营风格趋向于审慎,注重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理性进行金融创新,有效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与此相对应的是,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必将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将更加注重平衡安全与效率、创新与风险等重大关系。国际金融监管理念、监管规则和监管体系定将迎来一次重大变革,国际金融业将在一个更加完善的制度环境下走出动荡、萧条,步向复苏、繁荣。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上一篇:道德风险与监管缺失:美国金融危机深层透视 下一篇:论银行业金融监管与被监管的若干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