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云南省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困境与对策

时间:2022-04-24 11:30:45

数字时代云南省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困境与对策

【摘 要】数字技术的推广不仅改变着编辑出版业本身,也改变着编辑出版的教育事业。云南省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已经有十年的历史,为响应数字时代的召唤,加强与行业的协作,完善课程结构,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开创一条适应云南省发展水平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03-02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让出版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作对象更加丰富灵动,出版人的队伍更加庞大复杂,也让编辑出版的概念跳出传统樊篱,张开双臂拥抱新媒体。云南省地处边疆,是少数民族文化特别繁荣发达的省份。云南省的第一个编辑出版专业创办于昆明理工大学,至今已有十年的办学历史。随着出版业数字化进程的深入,云南省对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仍将继续。

一 数字时代出版业的变革及人才标准

1.数字时代出版业的变革

第一,“编辑出版”的概念扩大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编辑出版指的是出版社编辑出版图书,报刊社编辑出版报刊。就拿“出版”一词来说,1985年《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这样的:“把书刊、图画等编印出来。”而到了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出版”一词的释义扩充为:“把书刊、图画、音像制品等编印或制作出来,向公众发行。”随着数字技术的推广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编辑出版”不仅指书、报、刊的编辑出版活动,也指电子出版物、音像出版物和网络信息的编辑出版。

第二,编辑出版业中的信息传播模式从起点到终点都在数字化。传统出版业中,编辑出版人员提供什么样的产品,读者就接受什么样的产品,是一个以信息制作方为主导的传播模式,但随着电子出版物与网络出版物的交互性日益增强,网络技术也让读者参与到选题策划阶段,读者提前进入到信息传播的流程,影响了信息的传播过程。甚至读者自己就站在信息的最前端,他们通过经营自己的空间及博客、微博、微信等成为编辑出版从业者,数字技术推动了多媒体的繁荣兴盛。

第三,编辑出版业从内容生产到结构布局都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媒介之间的界限逐步消失,数字化新媒介大量涌现,媒介生态发生巨变。”内容的融合体现为广播、电视、网络与书、报、刊的选题相互交叉,互相影响,网络热帖可以被作为畅销书选题,畅销书又会成为广电产业的加工对象,结构布局的融合体现为:原来单一的大众传媒纷纷建设网站加强信息沟通与形象宣传,而新兴的媒体如手机媒体则会吸纳众多媒体于一身,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手机读书报、手机看电视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第四,编辑出版业的产品制作效率进一步提高。从前制作一本书的周期很长,要经历策划选题、组稿、审稿、校对、印刷、装帧等一系列流程。数字化出版条件下,不仅每个环节借助数字技术提升了速度和质量,甚至有些流程也可以简化。譬如,央视《今日说法》《百家讲坛》系列丛书的出版,电视栏目制作流程中的选题策划与字幕校对直接减轻了图书制作流程中的工作量,名牌栏目的效应也减轻了图书营销过程中的许多负担。再如,2012年9月,日本挑起“”问题事端,新华出版社在短短几天内迅速选编各大报刊的深度报道,出版了《是中国的》一书,体现了数字时代图书出版的高效率。

2.数字时代出版业的人才标准

首先,编辑出版人才应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良好的职业修养。在数字时代,这一点尤其需要强调。数字时代,计划经济体制当中有针对性地向目标群体投放信息的模式已经改变,传播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信息的种类、数量也与日俱增,出版从业者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备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受人迷惑,才能在网络舆论势均力敌的时候不迷失方向。

其次,编辑出版人才应具有宽厚的文化知识基础与跨媒体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形式,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只有眼界宽、知识面广,才能游刃有余地从中萃取出为我所用的材料,并进而梳理成另一种具有内在逻辑的文本样式呈现给受众。因此,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人才必定是善于接收信息、分析信息并创新性整合信息的人。

最后,编辑出版人才还应具备专业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及熟练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只有掌握坚实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才能化繁为简,在变幻莫测的媒体世界把握到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只有掌握熟练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才能把理想的创意策划落实成可以品味欣赏的成果。数字技术及软件更新速度飞快,也要求编辑出版从业者有突出的自学能力,与时俱进。

20世纪90年代,云南省的出版业发展迅速,进入21世纪以后,云南省的电子音像出版、游戏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也有了长足进步。为满足云南省编辑出版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云南省高校第一个编辑出版专业在昆明理工大学创办,2002年招收了第一批学生。目前云南省开办编辑出版专业已整整十年,开办本专业的高校共三所,另外两所分别是云南民族大学(2004年创办本专业),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2012年创办本专业,是云南第一家开办本专业的独立学院)。

云南省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高校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与行业内人才培养缺乏联系

人才培养应当有多种途径,一种是在高校里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方案掌握相关技能,一种是在行业中摸爬滚打多年实践出真知。这两方面的人才培养应能相互补充,科班出身的人还需经历行业的磨练才能真正在业务上挥洒自如,行业出身的人也需适时进入高校深造才能提升境界。但目前来看,高校培养出的编辑出版人才有一部分能到对应部门,通过实际工作提升业务水平,而业界人士想回炉深造却难寻门径。

2.教师与学生在编辑出版的实践环节均显薄弱

许多教师从研究生毕业开始就担任教师,从毕业到就业都在学校,实践经验缺乏;入职后又忙于科研与教学,学校的严格管理也使教师没有充裕的时间去业界实战。就学生而言,有一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当下是媒介融合的时代,也没有意识到即使毕业后不去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网站等单位门就业,他们仍将不自觉地从事文化生产与传播的“编辑出版”行为,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编辑出版的实践训练对他们以后的实际意义,所以重视度不够,精力投入也就少。

3.专业建设中硬件设备的利用率不高

昆明理工大学于2003年就在当年的白龙校区建成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和摄影摄像实验室,但呈贡新校区建成后,学校的搬迁使这两座实验室并没有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而新校区实验室漫长的建设过程,使入驻呈贡的几届学生没有机会享用实验室的实训环境。云南民族大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4.与其他省市相比,云南省高校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还有两个遗憾

一是著作、教材建设相对滞后,如北京大学、河南大学等陆续出版了学术专著与专业教材,而云南高校在这方面力量薄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也有待提升;二是人才培养层次不完善。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不仅培养编辑出版的本科生,也培养硕士、博士,为国家的文化建设输送高级人才,而云南不仅开办的本科教学点有限,硕士、博士的学位点更是一个都没有,这方面需有待突破。

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针对云南省高校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勇于探索,寻求解决之道。

第一,结合数字出版实际,敞开大门办教育。在更为宏观的“编辑出版”概念的指引下,技术教育和实践教学应成为最重要的环节。敞开大门办教育,就是要加强高校与业界的联系,把编辑出版行业的专家请进来,让他们走进课堂,现身说法,把最鲜活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另外,也要把学生带出去,进入各家媒体,亲自体验文化产品制作的过程。与媒体的联系方式可以多样化,利用学校的校报、电台、网站让编辑出版专业的同学长期实践的方法可行,暑期安排学生到校外的媒体短期集中实习的方法同样可行。十年来,云南高校在这方面没有停止过努力,今后要把这种“请进来”与“带出去”做得更加扎实、持续。

第二,抓好宽口径、有专长、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要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充分体现“大编辑”“大出版”的人才培养目标。2012年,昆明理工大学的新闻传播系的编辑出版学、传播学、广告学实行大专业招生,也就是说学生入校不分专业,大二再依据兴趣选报专业,这正是对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尝试。在实践教学中,要加大实验设备的建设投入,加快建成与专业有关的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网络编辑实验室、演播室、摄影实验室等,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第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出版业竞争日益激烈,培养高层次编辑出版人才也成为云南省亟待突破的难点。为适应我国出版事业发展对出版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出版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设置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简称MP)。云南省应加大编辑出版专业培养力度,在完善本科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创立出版专业硕士、学术硕士和博士学位点。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的推广,不仅改变着编辑出版业本身,也改变着编辑出版教育事业。云南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我们要响应数字时代的召唤,开创出一条适应云南省发展水平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G].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G].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李建伟.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南硕.我国14所高校获得首批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J].编辑之友,2010(11)

上一篇:浅析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对策 下一篇:浅谈高中数学中的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