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文化遗迹 抒思古幽情

时间:2022-04-24 03:56:05

访文化遗迹 抒思古幽情

一、活动背景

我市高二学生在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到如皋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参加为期五天四夜的综合实践活动,亲近自然,体验生活,走进社会。基地教师紧紧围绕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自主开发了一系列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其中参观体验活动的内容是参观、访问家乡的历史文化遗迹。高二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少怀古咏史题材的古诗词,诸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中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等。笔者尝试将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效衔接起来,使学生在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运用在学校里已获得的语文知识能力,温故而知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活动的目的与意义

借古事比今事以抒发感情,是诗词中常用的手法,思接千载,情溢笔端是怀古咏史诗的独特魅力。本次活动设计意在借助此次参观如皋历史文化遗迹水绘园的机会,引导同学们模仿古代诗人写作咏史怀古类诗作的心境与笔法,在参观体验活动中嵌入写作训练,帮助学生积累真实而丰富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参观家乡文化遗迹水绘园的过程中,了解水绘园的由来、变迁以及水绘园主冒辟疆其人其事,联系古今,尝试写一篇抒发思古之幽情的诗歌或散文,以此来促进对所学怀古咏史类题材诗词的复习与回顾。通过模拟写作的过程加深对怀古咏史类题材诗词艺术特点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写作水平。

三、活动地点

如皋市水绘园,坐落于古如皋城东北,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为明末四大才子之一冒辟疆与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栖隐之处。冒董浪漫的爱情故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使水绘园成为一座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博之大成的游览胜地。被中国现代园林之父陈从周教授誉为“天下名园”,是我国古典私家园林的经典佳作。2001年6月由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活动过程

1.宣布展开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阐明本次活动的意义:在活动准备中提高搜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在参观活动中寻访古人的足迹,了解与水绘园密切关联的人和事,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在参观后的写作训练中提高怀古咏史类诗歌的鉴赏能力,丰富写作素材,提升写作水平。

2.学生到电子阅览室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冒辟疆生平、水绘园修筑史、冒辟疆与“复社”运动、冒辟疆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选读教师提供的《影梅庵忆语》《水绘园诗文集》。

3.实地参观水绘园,重点参观枕烟亭、壹默斋、涩浪坡、镜阁、小三吾亭、碧落庐、波烟玉亭、寒碧堂、水明楼、碑廊十处与冒辟疆、董小宛有紧密关联的景点。

枕烟亭,掩映于枝叶茂盛的古木竹林之西,因枕于浩淼烟波之上而得名,是冒辟疆与董小宛当年多次携手流连之处。

壹默斋,“壹”为专一、镇定之意,“默”有沉默、静观之味。从命名就可以看出冒辟疆隐居时的心态。“壹默斋”曾是当年冒辟疆会客的主要场所,现室内陈列有当年参加复社运动的“五子同盟诗”。

涩浪坡,冒辟疆曾经在这里模仿“兰亭修禊”作“曲水流觞”之戏。在清康熙四年的修禊日里,冒辟疆父子与陈维崧、邵潜夫等人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坐在涩浪坡上,饮酒赋诗。

镜阁,阁中陈列有一座古琴台,为董小宛遗物,古朴的花纹,瓦制的青色,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如今睹物思人,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唏嘘不已。

小三吾亭,乃冒辟疆仿照唐代诗人元结在道州浯溪上所建“三吾亭”建造而成,三吾分别指浯溪、石和吾庐,冒辟疆在水绘园中仿造了“小浯溪”和“小三吾亭”。当年很多文人义士曾慕名来到这里,据有关学者统计,明清名人中就有130多人曾到过水绘园。

碧落庐,取名于冒辟疆的好友戴敬夫之号碧落道人。明亡后,戴敬夫在家乡安徽休宁绝食而死,以表气节,冒辟疆建此庐表达纪念之情和敬仰之意。

波烟玉亭,亭名取自唐代李贺“月漉漉,波烟玉”的诗句,这也是董小宛最为喜爱的诗句。在《影梅庵忆语》中,冒辟疆回忆了当年董小宛吟诵该诗句的情景,建造此亭有寄托怀念董小宛之意。

寒碧堂,庭院内设戏台,水绘园鼎盛时期,冒辟疆曾在此与友人一起品茗赏戏。

水明楼,是清乾隆年间安徽盐商汪之珩在冒辟疆与董小宛栖隐过的寒碧楼故址上恢复重建而成,被陈从周教授称为“徽派建筑风格的海内孤本”。一天夜里,汪之珩独自登楼,看到小楼亭立水旁、明月倒映水中,不禁想起杜甫“残夜水明楼”的诗句,小楼由此得名。

上一篇:居住空间中的低碳设计理念 下一篇:高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运动热情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