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族信托受托人义务的立法完善

时间:2022-04-24 03:28:41

论家族信托受托人义务的立法完善

摘要: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国,是“英美法皇冠上的宝石”。家族信托更是各种信托类型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信托制度安排。然而在我国,这一传统而又不乏创新思维的信托业务发展得并不顺利。究其原因在于家族信托的制度环境并不完善,尤其是对于家族信托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受托人的相关权利义务并未得到科学系统地规范。比较研究借鉴英美法系国家及大陆法系国家对家族信托受托人义务的相关规定。可以从强化信托财产独立性、细化受托人忠实义务及审慎叉务、完善信托监察人制度等方面完善我国家族信托受托人义务的法律规定。

关键词:家族信托;家族信托受托人义务;忠实义务;审慎义务

中图分类号:D922.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05-0130-04

家族信托(“Family Trust”)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是资本家保护个人财产、实现家族资产传承的一种方式。严格来说,“家族信托”并非一个法律概念,而是出于商业目的刨设的一个信托种类,虽然各国对这一制度称呼不同,但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定义。即家族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以家族财富的管理、传承和保护为目的。将财产转移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思对财产进行管理的制度。

为了保证受托人能够顺利履行受托职责,保障财产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和运行。很多国家均给予了受托人更高、更大的权利。但权利是与义务相对应的,只有通过义务约束的方式,才能保障权利的行使始终处于合法合理的边界内。因此,如何合理设定受托人的义务及寻求权利与义务的平衡进而充分实现信托目的,一直以来都是家族信托制度研究的焦点。

一、英美法系家族信托受托人义务的立法实践――以英国为例

家族信托起源于英国家族财富的管理,凭借其灵活的权利义务安排以及无可比拟的财富管理功能在全世界迅速得到推广与运用。英国在家族信托受托人义务的立法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英美法系各国相关立法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的财富观念注重对土地等“物”的持有、传承和利用。因此在最初的家族信托中。受托人的作用是消极和不作为的。大部分的权利由受益人享有。随着家族信托实践的推进。信托财产的主要形态开始从土地向金融资产转换。信托财产的管理理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委托人在设立信托时更看重受托人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要求受托人积极作为,承担起管理、运用和处分信托财产的职责。期望借助受托入的专业化管理使信托财产的价值保值增值。

英国《1925年受托人法》是最早一部对受托人的权利义务进行规范的法律。其授予受托人的权利包括委托他人的权利、预先将信托资本支付给受益人的权利、要求信托财产补偿其在管理信托事务的过程中实际支付费用的权利、保险的权利等;受托人的义务包括管理信托财产的义务、投资的义务等。对于受托人的投资义务。1925年立法是以制定清单的办法加以规定的。即只能投资于法律列明的投资目录清单中的项目,这一制度严重限制了受托人的自由裁量权。引发了极高的修法呼声。

1961年,英国议会制定了《1961年受托人投资法》,该法专门对受托人的投资行为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规定,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受托人的投资范围。此法虽然仍以清单形式列举了可投资的资产,但明确规定可以通过信托文件或遗嘱等书面约定的方式授权受托人不受该法的限制。进而保障了对家族信托财产管理的自由。2000年初,在英国法律委员会的提案下,议会审议通过了《2000年受托人法》,该法主要在五方面作出了重要改革。是目前英国信托法律体系中最核心的一部制定法。第一。明确了受托人的审慎义务,强调了与专业化和特殊知识相匹配的审慎义务;第二,授予受托人广泛的投资权,允许受托人像绝对地拥有信托财产那样以信托财产从事任何投资;第三,确立了受托人行使投资权时应当遵守的投资准则。即投资的适宜性和投资的多样化;第四,要求受托人在作出投资决策时必须征求并考虑专业人士的意见;第五,要求受托人在进行投资行为时必须公平地对待不同的收益人。

英国对受托人法的改革体现了针对信托受托人义务“有放有收”的原则,“放”的是受托人在投资领域的自由决策权,这保证了受托人对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强化了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收”的是受托人的职责与义务,这对受托人的审慎义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受托人作出投资判断的方式提出了专业化的要求。

二、英美法系家族信托受托人义务的核心内容

根据信托理论的探索以及各国信托实践,家族信托受托人的义务主要包括忠实义务和审慎义务两大项。其中,忠实义务要求受托人必须避免可能使自己处于与受益人及受益人的利益相冲突的地位,也就是所谓的“不与其他个人利益相冲突”。而受托人的审慎义务是指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财产时所应当具有的技能和谨慎程度。

1.忠实义务(duty of loyalty)

“忠实义务是信托法上最为严格的一种义务,是受托人对受益人所负的最根本性质的义务,受托人必须仅为受益人的利益而管理信托。”基于家族信托较长的时间跨度、受益人的不确定性以及较大的资产管理规模等特点,法律也应对受托人的忠实义务提出更高的要求。Keech v,Sandlord(1762)案首次将禁止受托人利益冲突作为受托人忠实义务的内容,该案例的判决中明确要求受托人不能将自己的个人利益置于可能与受托人地位发生冲突的位置。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信托制度的形成,为英、美等国制定信托相关法律,规范受托人行为提供了重要依据。

英国《2000年受托人法》从四个方面规定了受托人的忠实义务。第一,除非得到适格受益人同意、信托文件允许或法院授权,受托人不得利用其受托人地位获利或从信托财产中获利;第二,除非信托文件允许、依据法律规定或受益人明确同意,否则受托人不能因履行管理信托财产的职责获取报酬;第三,禁止受托人自我交易。即使受托人支付了公允价格,受益人仍然有权行使撤销权,将该自我交易行为归于无效;第四,受托人的竞业禁止,即受托人不能设立一个与既有信托业务存在竞争关系的机构或实体。

美国《统一信托法典》第1.1.8章专门对受托人的职责与权利作了规定。其中第一条即约定了受托人的忠实义务,要求一旦信托关系成立、受托人地位形成,受托人就应该背负起忠实义务,严格遵守信托目的,不从事任何违背信托日的的行为。《统一信托法典》规定,信托文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信托文件中对于受托人义务约定了不同于法律规定的内容,则应当遵循信托文件,但信托文件不能排除受托人对信托财产的管理义务。这一立法明确了受托人在管理,处分信托财产时,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信托目的之上,受托人负有使个人行为不与信托目的相冲突的义务。具体而言,《统一信托法典》主要从以下五个方向规定了受托人的忠实义务:其一,受托人的思想不得与信托的目的相冲突;其二,受托人不能直接从信托财产中获取任何利益;其三,受托人原则上不能与信托财产发生关联交易;其四,受托人原则上不能与受益人发生直接的交易;其五,受托人不能从管理信托财产的行为中获取任何秘密利益。

依上所述,英美法系国家在对受托人忠实义务的履行及衡量上,侧重于对受托人“获利”的考量,受托人应当忠实不二地、单一地(solely)只为受益人的利益进行考量。任何可能从管理信托事务中获利的情况都可能对受托人形成一种“引诱”,因此,同业竞争、关联交易、自我交易等行为都必须明文禁止或协议特许。

2.审慎义务(duty of care)

如果说忠实义务是要求受托人对受益人的利益抱有怎样的态度。那么审慎义务就是为受托人如何管理受益人的利益提供指引和规范。针对受托人审慎义务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审慎标准的界定上。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托制度的发展程度,英美法系国家采取了不同的界定标准

(1)英国――审慎商人标准。英国信托受托人的审慎义务标准源于Speight v.Gaunt(1883)一案的判决。该判例认为,作为一般规则,受托人处理信托事务应该像审慎的普通商人处理自己的事务那样行事,只要受托人满足了这一要求,即使其作出了错误判断也无需承担法律责任。基于这一判例,英国《2000年受托人法》明确了受托人的“审慎商人标准”。判断受托人是否违反审慎商人标准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量:一是受托人是否充分发挥了其为公众所明知的。或者是在设立信托时所明确展现的,其所具有的技能和经验;二是受托人是否达到一般受益人或社会公众对其合理期望应当具备的一些技能和经验。

(2)美国――审慎投资人标准。美国《统一信托法典》第九章即《统一审慎投资人法》为受托人遵循审慎义务提供了指引。其要求受托人应当像审慎投资人一样投资和管理信托资产,充分考虑信托目的、信托条款、分配要求和其他信托情况,应当给予信托事务合理的注意(care)、技能(skill)和谨慎(caution)。具体而言,审慎投资人应当做到采取组合投资的策略(portfolio strategy),信托财产投资的分散化(diversification),同时在进行投资时应当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影响信托收益的内外部情况,包括国家当时的经济状况。国家可能采取的金融、货币和税收政策等对投资收益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投资组合中单个投资产品对整个信托收益可能造成的不利因素等。可以看出。美国受托人审慎义务的标准相较于英国而言又有所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金融制度、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十分发达。若仅仅以普通商人的标准来约束受托人的行为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委托人和受益人的需求。

三、我国针对家族信托受托人义务的法律规定

1.受托人的忠实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以下简称《信托法》)关于受托人忠诚义务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4章第2节第26至29条的规定中。《信托法》第26条要求受托人不得利用信托财产为自已谋取利益;第27条要求受托人将固有财产与信托财产分离;第28条禁止受托人进行自我交易。但在信托文件授权或委托人、受益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第29条要求受托人对信托财产进行分类管理、分别记账。可以看出。我国信托制度下受托人的忠实义务同样贯彻了禁止利益冲突的原则,但相比英美法系国家的规定略显单薄,且可操作性较差。

家族信托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单一信托业务,在我国当前信托实务中,单一信托业务并未受到监管部门的规制,除单一房地产信托业务外。其余单一信托业务的信托资金投向、用途等均无需向监管部门报备,因此,通过单一信托业务模式进行关联交易,滥用信托财产,进而侵害受益人利益的情况比比皆是。且愈演愈烈。例如,信托公司向其股东关联的房地产企业发放信托贷款、与其股东关联的金融机构进行银信合作业务等。鉴于单一信托业务的薄弱监管基础以及混乱实践现状。非常有必要尽快从立法层面,对受托人的忠实义务进行细化。否则势必会累计大量侵害受益人利益的潜在风险,并进而阻碍家族信托在我国的实践与推广。

2.受托人的审慎义务

大陆法系国家在界定受托人审慎义务标准时通常采用“善良管理人标准”。日本《信托法》第20条规定:“受托者须按信托宗旨。以善良管理者应有的谨慎处理信托事务。”我国台湾地区的“信托法”第22条规定:“受托人应以信托本旨,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处理信托事务。”善良管理人的审慎义务本质是侵权行为中的一种轻过失标准。与英美法系的审慎商人标准及审慎投资人标准相比。大陆法系国家在审慎义务的标准制定上采取了退而求其次的态度,标准的精度相对较为宽松。

基于大陆法系立法习惯的影响,在审慎义务方面,我国的《信托法》通篇并无专门规定,而仅仅是在第25条提到:“受托人应当遵守信托文件的规定,为受益人的最大利益处理信托事务。受托人管理信托财产,必须恪尽职守,履行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管理的义务。”家族信托在其设立之初一般不会对信托财产的运作方式加以限定。目的就在于给予受托人充分的投资管理自由,这就对受托人的审慎义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显然在我国当前信托法律体系下,受托人审慎义务的界定和约束都存在较大的制度空白和漏洞。

四、完善我国家族信托受托人义务法律规定的建议

完善家族信托受托人义务的相关法律规定,可以强化信托制度的基本原则为核心,从细化义务内容和强化外部监督内外两个层次进行展开,即强化信托财产的独立性、细化受托人忠实义务及审慎义务和完善信托监察人制度。

1.强化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是信托制度赖以发展的核心。信托法律关系―经设立,信托财产便获得了独立地位,不但独立于委托人未纳入信托法律关系的其他财产、独立于受托人的原本持有的固有财产,而且独立于受益人的固有财产。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从外观形式上来看应当完整地属于受托人。受托人只要在依委托人之意愿及为受益人之利益的框架内。便可以对信托财产自由管理。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是信托制度得以存在数百年并深受财富管理实践欢迎的基础,但由于其存在与大陆法系物权法定原则的理论冲突,因此大陆法系国家在进行制度移植时都相对较为保守。然而正是这种保守,往往在实践中会扭曲信托法律关系,影响信托目的的实现和制度价值的发挥。

我国《信托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据此可见。立法将信托设立时的倩托财产移转定义为了“委托”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委托行为是基于委托人与受托人两者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基于双方约定,受托人负责处置委托人所委托的事务,委托不涉及到委托人财产所有权的转移。《信托法》第22条规定:“受托人违反信托目的处分信托财产或者因违背管理职责、处理信托事务不当致使信托财产受到损失的,委托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撤销该处分行为,并有权要求受托人恢复信托财产的原状或者予以赔偿。”同时,第29条进一步规定:“受托人必须……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显然,立法非常明确地规定委托人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而且较为宽泛地赋予了委托人申请撤销受托人处分行为,进而干预信托事务的法定权利。

《信托法》的上述规定明显与信托财产独立性原则相违背,不仅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而且也必将使得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财产时面临制度困境,很容易沦落为委托人的人,进而影响信托目的的实现,阻碍信托制度功能的发挥。因此,笔者建议,还原信托财产独立性的本质,在《信托法》中应删除关于委托的描述,明确将信托财产定义为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而转移给受托人的财产。同时将委托人的撤销权限定为委托人根据信托合同在例外情况下所享有的特殊权利。

2.细化受托人忠实义务及审慎义务

由于我国《信托法》对于受托人忠实义务的规定较为笼统,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在实务中却欠缺可操作性。我们认为,在对受托人义务进行具体约束时应当突出“利益冲突”这一核心,将竞业禁止和关联交易的条款完善起来,从行为本身对受托人的忠实义务加以规制。对于家族信托而言,在较长的信托存续期间,受托人难免会面对竞业禁止和关联交易的情况。因此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成熟规定,从上述两个角度出发,细化忠实义务的内容,不但町以快速解决当前立法的模糊性,而且也更易为实践操作、司法审判所理解和接受,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具体而言,应明确禁止受托人在信托财产管理、运营及处置中的下列行为:第一。将信托财产与其固有财产相混同;第二,将该委托人的信托财产与其所管理的其他信托法律关系中的信托财产相混淆;第三,发生自我交易行为。包括作为第三人的人而进行的信托财产的交易行为;第四,基于自身固有财产的利益,在信托财产上设定担保;第五,其他任何与受益人利益相冲突的行为。

我国《信托法》对于受托人的审慎义务并无专门规定,在金融产品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在混业经营成为必然趋势的大背景下,如不尽快对信托受托人的审慎义务提出明确的标准和细化的要求。无论对于信托业本身的发展还是对受益人的保护都是极其不利的。应积极借鉴大陆法系国家法律体系中有关“善良管理人”的标准,对信托法中关于受托人审慎义务的相关规定进行明确细化。虽然“善良管理人”标准较英美法系国家的“审慎投资人”标准和“审慎商人”标准而言相对宽松,但是考虑到家族信托在我国的接受程度、信托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以及信托公司本身的能力水平。善良管理人标准更为贴合我国实际情况,也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和采用。

3.完善信托监察人制度

家族信托业务的顺利开展,依赖于委托人对受托人的高度信任。此种高度信任的产生,从内部条件而言,应强化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并不断完善受托人的义务规范。从外部条件而言,则取决于国家机关是否能提使委托人对信托财产的安全性产生信心、对信托目的的实现能够具有合理预期,同时制定能够对受托人进行合理监督和约束的制度。信托监察人制度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它是指在受益人不特定、尚未存在或者为保护受益人利益有必要时,基于委托人或相关利害关系人的申请。指定信托监察人对受托人进行监督、维护受益人利益。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对信托监察人制度进行了不同的规范。英美法系国家将信托监察人制度的适用范围仅限制在了公益信托领域,而大陆法系国家则将信托监察人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展至了私益信托。我国借鉴了英美法系的做法,《信托法》第64条明确规定公益信托应设置信托监察人,但对于具有较强私益信托属性的家族信托是否能适用,则未明确规定。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之所以对信托监察人制度的规定会存在较大区别,原因同样在于两大法系对信托财产独立性的不同认识。英美法系强调“双重所有权”的理念。认为受益人对于信托财产同样享有所有权,一旦受托人出现了违反信托义务的行为,侵害了受益人的利益,受益人可以按照物权的方式进行自我救济,因此可以较好地保护自身利益。基于一物一权的基本原则。在大陆法系信托法中,受益人对于信托财产较难直接拥有传统意义上的所有权,因此从法律适用角度看。大陆法系中受益人所享有的权利和保护均要远远小于英美法上的受益人。正是为了加强对受益人的保护。大陆法系国家信托法才明确将信托监察人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展到了私益信托。针对我国信托制度并不完善、信托实践尚不发达的现状。建立一个覆盖全部信托类型的信托监察人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应对《信托法》第64条的相关规定进行完善和细化。首先,应当明确拓宽监察人制度的适用范围。允许并鼓励在各种类型的信托业务中均引入监察人制度。其次,应从是否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否具备与权利相应的责任承担能力、是否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是否与信托当事人存在身份混同的可能、是否与信托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等方面对信托监察人的任职条件进行强制性规范。再次,应对信托监察人可获取的权利进行细化。一方面,之所以设置信托监察人,就是为了对委托人、受益人监督权的缺位进行补充,所以应赋予监察人信托事务知情权、信托财产损害救济权、共同受托人职务执行决定权、受托人自我交易或关联交易同意权、信托财产强制执行异议权、申请人民法院解任受托人的权利等原本委托人、受益人享有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私法自治原则,通过信托文件约定的方式赋予监察人信托意思传达权、代为取得信托收益权、制约受托人管理运用信托财产的权利等法定权限之外的其他权利。

上一篇:工业互联网的新范式 下一篇:基于Moodle的翻转课堂在《Android应用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