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最佳的选择

时间:2022-04-24 11:09:5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最佳的选择

摘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就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模式,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球化

作者简介:吕军利(1966- ),男,陕西兴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K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40-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立至今已有近20年时间,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发生自二战后最严重的国际经济危机后,少数同志对中国发展之路产生了疑虑。可以肯定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最佳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原则不能动摇;中国参与和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能改变。今天,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认识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再研究,将为更好地推动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

一、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会因出现危机而“转向”

计划经济是马克思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在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也基本确立了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计划经济体制。它的建立在一定时期内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保证。据资料显示,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取得令世界震惊的经济成果,纯工农业生产总值在1976年达到世界第六。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经济全球化的兴起,传统的计划经济逐渐失去了活力,简单的产量最大化虽然可以减低生产成本,但却不能解决需求多样化的问题,容易产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相互脱节。同时,计划经济不能合理地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造成了动力不足、缺乏活力、效率低下等弊端。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在面对政治危机的时候,会成为一个国家兴亡的重要影响因素。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经济制度,但是相对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而言,市场经济在大多数的时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虽然市场经济本身的发展也表明,完全没有计划和宏观调控的自由市场经济本身会遇到很大灾难性后果,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这种灾难性后果达到顶点。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也都给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危害,但是通过调整、“治疗”或“静养”,最终能回到正常发展轨道。

尽管计划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各种弊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但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传统的计划经济通过内部调整已难以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更实现不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标。

在“市场经济”前定义“社会主义”4个字,则是中国人民在普遍规律之上的更佳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同资本主义比较而言,“社会主义”更能集中社会资源办大事,更能迅速有效地发挥“有形之手”的调节作用。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体制优势发挥得更为出色,在避免巨大的经济危机冲击、较早走出下跌阴影方面,中国都令世界瞩目。

二、不能把因危机采用的特殊对策当作常态,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不能动摇

“有形之手”在市场失灵、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时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但“无形之手”才是市场经济的无冕之王、长青之树。一旦产业调整到位、市场力量正常发挥作用,还是要无形之手成为主导,有形之手逐步“放手”甚至退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主要是由市场机制调节,不具有这一制度特征,就不能称之为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在于既证明了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在公有制基础上运行,同时也证明了公有制也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市场经济为载体实现自身的发展。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双向结合理论,为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市场配置资源和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内容。一方面,在市场出现失灵的危机情况下,行政力量可以做部分弥补和完善,但不能让行政力量成为长久的主导力量。不要把危机情况下的“特例”,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常态;不要把某些“侥幸因素”(如资本市场尚未放开中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较小),当作决策必然甚至体制优势。市场经济的一个本质特点,也是极为重要的优点,就是它是一种允许“试错”的经济。经济不是静态的死物,它要不断发展和进步。而人类的一切进步,只有在不断试错中才能取得。一个不断增长的经济,必然要有供求失衡,有过热和偏冷,必然要有经济周期。害怕周期,试图让经济永远保持“持续稳定有序增长”,这是不现实的。强行实现这种状态,只会掩盖矛盾,扼杀进步,扼杀技术创新,扼杀新产业的出现,使得那些早该消亡、淘汰的旧产业不得淘汰、消亡。

另一方面,公平竞争原则不能动摇。对某些企业采取的资助和优惠政策,在特殊时期也许是必要的,但不能形成对其他同业的歧视,一旦恢复正常,还是要让市场力量充分发挥作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回暖,发展和就业的压力都在呼唤市场要进一步开放,多种行业的准入门槛需进一步降低,民间资本至少不应低于外资的“待遇”,特别要给予民间资本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市场经济必然与全球化同步,不能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否定开放、放慢开放,而是要更自信、更有步骤、更科学地面对全球化

应该看到,全球化虽然有利有弊,但对多数国家是利大于弊的,对于充分发挥自身经济优势、有效利用国际市场的国家,有可能是发展的极佳机会。举例而言,“出口导向”使一大批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战后德国、日本莫不如此,亚洲“四小龙”也不例外,近30年,中国也是这种战略的最大受益国之一。而“出口导向”的基础是全球化的、开放的世界市场。

全球化潮流浩浩荡荡,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一时、一地区的危机或特殊情况而转移。在信息、交通、贸易、金融和人力资源充分流动的今天,没有哪个人、哪个企业、哪个行业、哪个国家能置身于“地球”之外。多种资源的全球流动,提高了世界范围的资源配置效率,显示了全球化的必要性和巨大利益。当然,全球化也使危机的扩散和消极影响加快了速度,加重了程度。处于这个大潮之中,除了极为封闭和落后的少数国家,很难有哪个国家能够对危机完全幸免或置之度外。我们不能只想享有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而不想承担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险、痛苦和调整。本质上说,危机其实是一个阶段发展以后,市场力量对资源配置的强制性调整,一方面它会带来破坏性的损失;另一方面,却又能清淤却病,让经济生活重回正常进步的轨道。市场经济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历经波折、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全球化进程又何尝不是这样?

为此,我们在面对全球化时,一方面,要时时刻刻以中华民族利益为最大,要有步骤、有选择、有侧重地考虑开放步骤和程度。对于事关发展全局的领域,开放可以先试点、后推广,如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要在加快开放的同时,适当筑起有形和无形的“防火墙”,尽量趋利避害,确保我国基本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不能因为“有利有弊”就拒绝开放,不能因为有风险就逃避开放———总体上说,一个国家是早开放、早主动,晚开放、多被动。中国能在这次危机面前从容面对,正是改革开放30年来对世界市场逐渐适应和充分利用的结果。我们还要看到,全球化是全球各国的事,不是一两个国家的私事,也不是发达国家的“家事”。这次危机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现有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存在着种种不足和弊端,需要调整、改革甚至重建。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权和话语权,是促进国际经济体系走向合理和公正的必由之路。这方面,中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语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相结合,不是不存在矛盾,关键在于创造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一种社会机制。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就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模式,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顾钰民.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再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1,(01).

[2] 史及伟.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J].学习与探索,2008,(03).

[3] .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J].求是,2008,(01):1.

上一篇:捡漏 第1期 下一篇:我国区域信息化的差异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