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三种意识

时间:2022-04-24 08:38:23

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三种意识

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新闻,记者往往面临新闻源不固定、突发性强、采访难度大、时间紧等压力,很容易在细节处理上粗枝大叶、不求精细,也容易进行简单化、弱化处理。因此,在强调社会新闻采编人员要有大局、平等、服务等意识的同时,笔者认为还要加强其求证意识、换位意识和延伸意识。

真假新闻源VS“求证意识”

跑社会新闻口子的记者,除了突发的新闻事件外,一般都有自己的“新闻线人”,一方提供信息、获取报酬,一方采写新闻、挣取工分,可谓各得其所。但记者在处理线人所提供的信息、尤其是文字信息时,难免有草率对待、出现失真的情况。此时,特别需要对信息进行一番亲自调查甄别,避免不实新闻的出炉。

案例举证:

去年11月29日,一则“高校武术系学生因为一点小小摩擦踢死人”的消息见诸成都主要报端。《华西都市报》(简称《华西》)与《成都商报》(简称《商报》)所述细节差异颇大。

《华西》的《两脚踢死同学一“眼”网住凶手》一文称:……成都某高校武术系学生刘延宾和刘榜元,在骑行电动车时与同学发生擦剐,双方矛盾升级。“二刘”竟飞起两脚,将同学严波活活踢死……据介绍,坐电动车的两名男子,分别是刘延宾和刘榜元,骑自行车的小伙子名叫严波……经审讯,刘延宾及刘榜元均为附近某高校武术系的学生,他们对伤害同学严波一事供认不讳……

《商报》的《踢毙路人 两武夫哭得一塌糊涂》一文:……武侯警方立刻组织专案组赶赴现场勘查。经查,死者为23岁的南充籍男子严波;死者严波的姐姐、姐夫同在成都打工,他们昨日赶到了武侯公安分局。面对弟弟的死讯,两人失声痛哭。据了解,他们都来自南充的乡下,家里十分贫苦,几年前来到成都打拼,希望能有所作为,谁知竟遭遇意外……据悉,严波当日下午是从租住的青羊小区赶往一环路南二段某娱乐场所上班。其同事惋惜地称,严波与人和善,朋友很多,待人接物都受人称赞,最近刚刚提升为一个部门的主管,工作努力。

两者矛盾之处很明显:前者认定死者是凶手同学,而且点出其名叫“严波”;后者说死者是南充籍打工仔,还刚被提升为部门主管。究竟是哪家报纸出了问题?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推断:其一,从文末的署名看,《华西》在本报记者前面有“石亿”署名,表明这篇报道的原材料由叫石亿的消息源提供;《商报》只有本报记者的署名,说明新闻素材来自记者的第一手资料。按照常理,同一篇报道出现这样的反差,问题一般会出在这个叫石亿的消息源上。其二,从消息主体看,《华西》在交代死者的身份的时候,除了一个“据介绍”以外,并没有写明信息的出处,也没有其他相关人士的采访,整个报道缺乏说服力。相反,《商报》对死者姐姐、姐夫、生前同事及凶手所在的学校进行采访,报道有头有尾、有理有据。据此,我们可以基本得出:《华西》记者对消息源提供的材料没有质疑,没有求证,只是按照“传统套路”稍作修改便提交编辑;《商报》记者在获取线索的情况下,通过对现场采访,传达了准确信息。

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在报业遭到网络等新媒体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状况大不如前的今天,报纸更要在乎事实的真实和准确无误。报纸记者尤其需要增强自身的求证意识。如果时常像本文所举的报道那样,在同一篇报道中两家报纸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其结果就不只是记者扣分或罚款,而是要影响到报社本身的公信力甚至整个报界的声誉。

“冷血标题”VS“换位意识”

换位意识,就是变换自己所处的位置、环境、时间、条件等,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问题或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别人的问题。当前,都市类报纸的标题制都在强调“浓眉大眼”、“厚题薄文”,这是报纸的拿手好戏。但是我们要警惕标题制作上的一个异化现象――“冷血标题”。其背后,编辑的态度是冷漠、旁观、嘲弄或刻意煽情,是“换位意识”的缺失。

案例举证:

《华西》去年11月21日成都版头条《浑身浇柴油、“火爆”讨工钱》的标题中,“火爆”字眼确实惹眼,小标题上还赫然写着“马上结清工钱、自焚闹剧收场”。如非走投无路,谁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来上演如此“闹剧”?!说这样的行为“火爆”,是“闹剧”,编辑在制作标题时是否应当考虑一下弱势群体的感受呢? 当月29日的成都版头条《钢筋穿头 医生请来119挥剪》一文,4个小标题分别为:“嗤!跌下平台钢筋穿头”,“嘣!119液压剪夹断钢筋”,“咝!屏住呼吸取出钢筋”,“吁!钢筋幸未伤及脑干”。标题倒是工整、对仗了,但面对如此惨状,编辑记者却配上“嗤!”、“嘣!”一类的词语来增加所谓的现场感,着实让读者感觉不舒服。

编辑记者需要一点“换位意识”,多站在弱者、受害者的立场。在文章和标题出炉的时候,如果你是当事人,如果你和当事人有亲缘关系,那么,此种标题是不是能够恰当反应当事人的心情,是不是会让当事人受到“二次伤害”。众所周知,由于大众媒体对新闻事件有“固化功能”,其所形成的文字符号将会成为一种有形的形象,在当事人心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因此,编辑记者在制作标题的时候,不能一时心血来潮就做出“冷血”的标题。其实,这样“冷血”的标题也不是追求新闻客观的表现,而是在人为夸大和渲染事实。

就事论事VS“延伸意识”

社会新闻的初始信息中,有很多身边琐事如果进行深入挖掘就有可能出大新闻,但如果记者在接手时就事论事,或者在部门或报社的采编指挥碰头会上也没能进行深入挖掘,则会让好新闻从指尖滑过。因此,要加强对初始信息进行深加工的“延伸意识”。

案例举证:

去年12月25日,《成都日报》(简称日报)社会新闻部获得一条新闻线索:成都小区的郫县火车货运站内,一14岁少年爬到停靠站内的火车上和同学“藏猫猫”,不料被2.7万伏的高压线烧伤致残。

作为突发意外事件中的一件,因只涉及一个孩子、波及面小,很容易进行简单的常规处理,甚至仅对当事人进行简单采访,文中一段现场描写、一段亲人悲痛、一段“高压危险、切勿靠近”之类的警告,在第二天“都市新闻”版边栏表明有此一事即可。但孩子父亲一句“这里已经出了很多次同样的事故了”的话语,让敏感的日报记者进行了延伸思考 :为什么孩子这么容易就进入了火车站?为什么孩子嬉闹玩耍时无人干涉制止?为什么孩子们面对高压线时却缺乏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由此,记者对火车站负责人及监控人员、当地百姓、非本地外来常驻人口、孩子学校老师等进行了全方位采访。在见报稿件中,从“监控缺失造成管理漏洞”、“安全被很多家长和孩子忽视”、“离校之后对安全教育充耳不闻”三个方面入手,以生动的事例和深入的采访告诫人们、尤其是孩子们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减少悲剧事故发生,将一个本来不够起眼的社会信息做大做强,做成了版面的看点。

社会新闻的采写面临“急、重、难、险”的压力,但一线记者和部门指挥人员在获得新闻信息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就事论事,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情况。要对信息进行一番甄别,合理延伸新闻信息,努力挖掘信息资源背后潜藏的信息含量,提升信息潜在的新闻价值。如此,既可以将不起眼的初始信息做成大的稿件,更可以给自己的日常工作带来不小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

上一篇:公关营销:专业广播品牌形象建设的利器 下一篇:探路手机媒体广告